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文学的求索路没有尽头
作者:李钟声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8-09 11:10:45

 

林丽华将她编好的作品集及这本集子的后记《山路弯弯侃写作》送来给我,希望我读后写篇序。

我觉得,她的后记写得十分动人。我想,凡捧读她这本作品的人不妨先将她的后记读一读,——因为它不但记录了一位业余女作者在文学路上前行的身影,而且还实实在在地袒露了作者在这样的行进中所收获的苦辣和甘甜的。

林丽华的写作路走得不易。她经历了许多业余文学作者都曾经历过的艰难。她工作和生活在一个经济颇为发达而文学氛围却不那么浓烈的小城。她每天有繁重的工作,她的写作是业余的,是在孤独中摸索前行。这内中的辛苦也罢,难于承受的是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的冷语和白眼。可喜的是,面对这些泥泞和风雨,她终于走过来了,在她自己的努力、许多朋友的支持下,今日她终于有了这10多万字的心血凝成的收获。

因此,林丽华的创作,特别值得我们庆贺。

翻读林丽华这本集子,我还想到,一位业余作者要想创作的步子迈得大一些,收获丰一点,除了刻苦地学习,也许别无他途。林丽华在她的后记中没有详细谈她是如何读书的,但她却多次谈到几次参加笔会和写作学习后的体会。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作家是一头对生活勤于反刍的牛。这内中强调的是作家对写作对象——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我觉得,对一位作家来说,仅仅强调对生活的反刍仍然不够,因为牛对生活反刍,必须要有自己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牙齿。这眼光,当然牵连到你的机体和神经;这牙齿,也缺不了营养和钙。作家的学习、读书,也许就是须臾缺少不了的营养和补钙。面对于在这方面先天不足的业余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林丽华是聪明的。这聪明体现在她总是将自己的写作目标紧紧盯在自己周围那熟悉的人和事。她的一些小小说,富有生活情趣,生活气息浓。他编织故事的一些细节经过她眼光的过滤和提炼,富有较深的内涵。她的短小说,既鞭鞑生活中的假丑恶,诸如趋炎附势、搞特权,以及机关内其他不正之风等。她同时还怀着对生活的巨大热情,赞美人际间的温馨、亲情,记录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前行的步音。

这里,应着重谈谈林丽华作品中的二部中篇小说,它们写的都是作者十分熟悉的生活。《终会有缘》中一群知青在特定年代的生活遭际,读来仍使人感到心头隐隐作痛。虽然作者为当年这对林场知青恋人在经历了数十年的人生奔波之后,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结局——从而给这个生活气息颇浓的小说留下了斧凿之痕,但我们也应看到,这其中是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和善良的企盼的。丁大海与朱小琳在人生路上经历的磨难和爱情归宿,能唤起一切善良人的同情和赞美。这篇小说,读来使人感到荡气回肠。

林丽华的小说,写人较为细腻。特别是她笔下的女人,有一些写得给人印象颇深。如《终会有缘》中对朱小琳妈妈在生活艰苦中李亚婆劝她改嫁的细节,写得楚楚动人。朱小琳妈当时的心情矛盾及感情变化,在晚饭后小山村昏暗的灯影下展现得异常分明。

当然,林丽华仍然有一些作品不尽人意。她有一部分小说的情节,过分追求巧合和圆满的结局,这也许是受中国传统小说影响之故。它假如运用得不好,会有人为的痕迹。另外,她的作品——包括散文和报告文学,主题和文字的提炼,仍可下更大的功夫。可以这样说,林丽华的作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她面前的路仍长。

好在林丽华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她把自己的写作之路比作弯弯的山路。多形象、多深刻。

文学的求索路没有尽头。但愿林丽华能在这条路上更加顽强更加自信地走下去,留下一串新的更深的脚印。

1995426于广州

 

 注:林丽华是惠州市民协会员。

(李钟声,资深报人、高级编辑、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南方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广东省政府参事。)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