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老街的味道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10-27 11:29:55

 

这里所指的老街,是惠州老城一条古老的街道——水东街。

它真是很老了,它的步履走过近千年,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惠州这座古城不断发展和变迁。

北宋元丰年间还是一片洼地的水东(“水东”一名,也许是出自苏轼《迁居》:“前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去年家水西,湿面春风细……”。这里,东坡老先生是以西枝江口为界的),连行人也不愿意涉足。后来附近建了包公庙,上庙拜祀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庙两旁卖祭品、茶水、小吃的小店也越建越多以致成巷成街,故惠州一直流传这一说法——“先有包公庙、后有水东街”。

依赖水运的发展,水东街得东江上游各农副产品及山货与下游商品中转运输集散之利,各种商栈、作坊直至工厂迅速兴建和发展,清代开始,水东街已逐渐繁荣兴旺。到了民国初期的1928年,水东街拆街扩建,从原不足3的街道扩宽为9,长730,两旁建成骑楼式的瓦檐砖木结构商店。

在老一代惠州人的心中,水东街是繁多的店铺、风格独特的骑楼以及古韵浓厚的民宅老屋。然而,在许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眼里和心里的水东街是动态的、变幻的,甚至是多味的!

许多往事仿佛还在昨天……

 

从府城(今称桥西)往东走过东新桥就进入水东街。依附着东江之灵气的水东街,处处都飘散着典雅浪漫的色彩。

走下桥左侧的“太白”茶楼(今合江楼位置西侧),可登楼而极目远眺东江水天合一的浩瀚景致。因其处在东江和西枝江两江交汇的独特位置,使这座茶楼每日都宾客满盈。与“太白”茶楼遥相呼应的是斜对角的“金星”酒家,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木板楼,木制的地板、楼梯以及如菠萝格状的天花,一古脑儿透着沉稳和古色的韵味。再往街里走有“太平”茶楼、“西园”茶楼。尤其“西园”茶楼,白色拱形的门楼以及白色的花边,依稀闪现一丝庭园建筑的风格,显示着它曾有过的辉煌。

“太白”、“金星”、“西园”都是惠州有名的茶楼、酒家,源远流长的东江饮食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印证。不说传统的、上得席面的“东兴盐鸡”(如今被易名为“东江盐鸡”)、“惠州烧鹅”(如今被“港式”二字代替了“惠州”二字)、 “惠州酿豆腐”(今已绝迹。以致某知名人士在惠州用餐时夹着一块徒有虚名的“酿豆腐”讥诮自语“为什么不叫‘塞豆腐’、‘填豆腐’?”)、“惠州梅菜肉饼”、“梅菜扣肉”(如今却被无知者以“东坡”之大名代替“梅菜”而称“东坡扣肉”,东坡若泉下有知,笑乎?泣乎?)等等早负盛名,就是包点小吃也做得香美可口。我还记得,“西园”的肉丸是很出名的,人工剁肉,香嫩且爽口;“太白”的烧卖(一种点心)和“金星”的叉烧包,都是惠州的名小吃。

我那一生酷爱饮茶的父亲,每每都携孩子同去。我从记事起,就是茶楼里小小的茶客了。由于他对饮茶的痴迷,入学前的我跟着父亲几乎饮遍本城所有的茶楼。自然我不会像父亲那样细细地品啜碧绿的香茗,似要把那茶香永久留在齿颊间,我是嘴馋那些诱人的茶点。但每次饮茶都需起个大早,不然就占不到茶位。几十年前的惠州城,茶风浓酣,热衷饮茶的人还真不少。每次还在梦境中,听得父亲在耳旁亲切呼唤:“醒醒,去饮茶呀。”即时梦境全消,一个鲤鱼打挺就起床。有哪个小孩子不喜欢去好吃和好玩的地方呢。

茶楼永远是充满生气和动感的地方。天还未大亮呢,一弯残月仍挂在天幕上,而茶楼已是人声鼎沸了。如今的人真难以想像,那年月的饮茶人怎么要那么早起呀。迟来的茶客,只能站在过道上等着下一轮的茶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伙计提着铜制的大水煲,不断地给客人茶壶里加开水;还有的伙计双手吃力地捏着(还得靠肚皮顶着)一个盛满小碟包点、烧卖的大蒸笼穿梭茶客间,将热气腾腾的“叉烧包”、“麻蓉包”、“豆沙包”以及各式烧卖、肉丸等,送由茶客挑选。

得天地之优势,“太白”茶楼就在水东街独占鳌头的地方。赶早去的,都能找着临窗的位置。此时苏醒过来的东江犹如一位在晨曦中身披薄纱的女子,若隐若现又水灵可人。临窗吹来柔柔的风,舒卷起东江特有的水气扑鼻而来,这水气好好闻呵,丝丝都透着清清的、爽爽的味道。我常常是吃过一两件茶点就把目光转移到窗外,看笼罩在轻纱雾霭中的东江,各种船舶“突”、“突”、“突”地驶来,又消失在远方。

 

水东街在经营各种商品(货品陈列得琳琅满目)的店铺中,当然不乏糖水店、面食店、粥粉店和冷饮店,这让走在大街上的人们,非常方便品尝到可口的美食。

水东街中段的南侧有解放前的声华戏院改造而成的人民戏院,后又改为专门的“东江电影院”。上世纪60年代初期,父亲任教的惠州中学(惠州一中)每月都安排教职员工和家属看几场电影。看电影几乎是那个年代最高级的娱乐方式,这成为我们非常愉快的享受。

惠州的夏天闷热多雨,在电影散场时遭遇雷阵雨是常有的事情,水东街的骑楼就成为人们避雨的理想之地。这些骑楼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西洋屋顶壁面后,是参差不整的“金字”形瓦顶,而且楼楼相邻,使街道两边形成两条长长的走廊。父亲这时总会安慰家人说:“不用急,我们在骑楼等雨停了再走。”有时他也会领我们沿着骑楼走廊寻得一间糖水店,给每人点上一碗解暑的绿豆沙。多少年以后我回忆起那些雷雨的夏夜,一家人躲在糖水店里,就着小圆桌坐下,听着骑楼外面雷雨大作而慢悠悠地喝着绿豆沙实在太有味道,感觉太温馨。

我的脑海怎么还浮现出“金星”茶楼旁边的一条小巷?花岗岩石板铺就的路面,两旁的墙上永远长着浅浅的青苔。行人走过小巷,反射在墙壁上的脚步声就会发出清晰地回音。哦,我小学同窗婵儿的家就在小巷子里。在小学3年级以前,我和班上几个女孩几乎每个周末都相约来到水东街的这条小巷子找婵儿玩。我们看中那光滑的花岗岩石板,还有小巷南北对流的清凉,在炎热的夏季里,小巷两旁的围墙能遮挡住热辣辣的阳光。我们喜欢坐在婵儿家门口的石板上玩“子”的游戏。

婵儿的家人很有心思,每每将吃剩的毛蚶(惠州人称“丝蚶”)壳收集起来洗净晒干后,设法在壳顶部磨出一个小洞,再用棉纱线将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串起来,成为女孩子喜欢玩的“子”。我们撒下一大堆的“子”,在弹起一粒“子”的瞬间朝“子”堆抓下去,谁的手掌抓得多谁就赢。在“沙”、“沙”的抓子声中,打发时间飞快地过去。

有些口干舌燥呀,摸摸口袋,有父母给的零花钱。婵儿提议,巷口有间“红棉”冰室,每人花上3分钱买一根雪条(冰棒)来解渴。“红棉”冰室是惠州市饮食服务公司在水东街开设的一间规模颇大的冷饮门市部。生产各种水果味或牛奶味的冰水、雪糕和雪条。全市的雪条零售大多是从这里批发。

舔着甜滋滋的雪条,带着周末玩儿的放松,水东街走过几个乐呵呵的女孩儿。

 

水东街留下多少回忆?数也数不清。

最难忘的一件事要数19663月一个夜晚(那时我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水东西路的“怡和隆”国营烟丝厂(位于今合江楼东侧,原惠阳港客运站对面)突然发生了大火,据说是烤烟的电器发生故障引起的。由于工厂堆满了烟丝,火势蔓延很快。在这样一条商铺云集、民居众多的老街之中发生大火,危急情况可想而知。

消防车发出尖厉的声音呼啸而去,惊动了我们正在夜习的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紧接着听见大人们在喊:“火烛了!”“火烛了!”“大家快去救火呀!”我们随之放下书包纷纷向出事的地方跑去。

那是一个向英雄学习的年代,到处都在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向王杰同志学习”的热潮。只要是革命利益需要,人民利益需要,人们都会见义勇为和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我们一组人跑到东新桥就被维持秩序的民警拦住了。“叔叔,让我们过桥去吧,我们也要参加救火!”“小同学,你们能力有限,火场危险,还是让大人来吧!”民警一脸严肃。民警是对的,实际上我们手中没有一件工具,只有一种希望做好事的冲动。

市区的两辆消防车根本压不住大火,很快,四面八方自发而来的机关干部、工人、中学生以及许多驻惠的解放军官兵跑过东新桥冲向火场,他们的手中都提着铁桶,看得出,这要到东江提水灭火了。

大火已经映红了半边天,成吨成吨的烟丝被大火焚烧后的浓烟弥漫在城市的上空。从火场过来的人说,这火太难扑灭,关键是那浓浓的尼古丁熏死人啊。但就是在这样熏死人的危险中,救火的干部、工人、解放军跑步进入火场,他们将抢出来的烟叶扛到桥头放下,还高喊着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向王杰同志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又冲向火场。自发而来的许多大伯大妈提着家里的茶壶激动地朝他们喊叫:“同志,你们辛苦了,快来食啖茶(喝杯茶)吧!”饮食公司的员工骑单车送来一笼笼的包子,想塞到他们手里:“同志,快来吃些点心,补充一下体力!”然而,这些救火的人谁都没有停留一秒钟,他们的身影瞬间没入在人流中。

如果不是民警有效地维持秩序,在场的每个人,包括妇孺,都希望能冲进火场救火。

从始至终,我和我的同学们只是一群站在桥头干着急的目击者,我们什么忙也帮不上。我们还无法深入火灾现场,感受那大火是如何令人触目惊心,无法想像现场的救火人是如何地英勇,我们只是目睹着他们喊着口号冲向火场的英姿,只是目睹那些被浓烟熏昏的救火人一个个被背出来抬上救护车。

我热泪盈眶,我的心充满了对这些勇敢无私人们的敬佩之情。

接近子夜时分,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事后,我看见“怡和隆”烟丝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再后来,在废墟上建了一间三层楼的“先锋百货商店”,在一段时间里,水东街都飘荡着一股淡淡的烟味)。救火的人们除了抢出部分烟叶以外,最重要的是控制住大火没向外蔓延,保住了周围的商店和民居,而居民也无一伤亡。

好像在很短的时间里,惠州市汉剧团根据这一感人事件创作并在人民会场公演了歌剧《火海新歌》,形象地再现了扑灭“怡和隆”大火的情景,歌颂和赞扬了那些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不怕牺牲、勇敢灭火的英雄。

我当时是学校推荐、人民会场特聘的“红领巾义务带票员”之一,歌剧在人民会场公演的日子里,我感受了人们对英雄仰慕的热情——连续半个月的公演,几乎场场爆满。

这里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40多年后的今天,我在一次与朋友饮茶的时候,见到惠州汉剧团当年一位女演员,即后来是惠州市文联的退休干部杨丽珠大姐。我还认得她,她当时在《火海新歌》里饰演维持火场秩序的女民警,她曾在戏中被那些感人的场面激动得泪流满脸。我们提起往事,彼此都不胜感慨。

水东街,你和我们都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真诚无私的胸怀和纯洁的心灵。

水东街,就是这样从一个侧面显示着惠州人的生活品位和时代意义。

2010年,将成为水东街被书写新历史的一年,政府对其重新规划和改造,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被拆掉的虽然是古旧建筑,但拆去的却更是历史的见证和实物载体。这条经过精心规划和改造的老街,会否重焕生机、变得越来越有韵味呢,抑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载体的消亡?不仅我期待着,所有惠州人都期待着。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