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饮食文化琐忆
作者:黄定国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11-03 11:22:43

 

一个地方饮食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文明素质的反映。关于惠州饮食文化的表现,笔者采撷当年饮食行业中几中广有口碑的小食、菜式,分期忆述以飨读者。

 

惠州油条

油条各地有,惠州独不同。别地油条是把发酵的面粉擀切成条状,下锅炸成;硬皮空心,嚼之无味,只可填肚。传统型的惠州油条是落油搓面发酵,加以蒜茸、盐粉,擀切成条状炸成;形体粗短,酥皮韧肉,和味可口,诱人食欲。它既是早晨及第粥的最好佐食,叉能送茶下酒。解放前,城内不管高档茶楼,低档茶居,街边粥档,每天早市必有供应。尤其府城打石街的侯记、大席巷口的南记、万石坊的年记,县城西门口的天然楼、献记等低档茶居,都是“三行工匠”、菜农渔户、船工小贩、差役挑夫、牙行经纪等诸式人物“叹茶”之所。“油炸鬼”(油条俗称)是这些茶居早市供应的“拳头”食品。老板为了迎合茶客喜好,在门口设炉开镬,由一个伙计专司擀切面条下镬,茶客自拿竹筷围在镬边挑选,或要酥透,或要韧肉,任由各便。茶客挟了一两碟油炸鬼就三几人同台,开茶沽酒,“叹其一盅两件”;过完“茶瘾”,各自心满意足开始一天生计。当年这种普罗大众的生活方式亦不失为惠州的一种市井风情。   

 

惠州汤丸

汤丸,惠州人俗称为糖丸,是最普通的家庭甜品小食;而当年惠州街上甜品小店、摊档供应的糖丸,其制作和风味则别具一格,是群众冬季最喜食的甜品。它是用糯米磨成水浆,经布袋压滤取出湿粉,以豆沙作馅,搓成腊丸大的粉丸,投入已煮开浓糖浆的铜镬,直煮至粉丸色呈金黄寸算成品。出售时捞放在小碗,加渗花生、芝麻粉于面,供客拌食;另附姜糖水一小碗,供客调剂口感。这样的糖丸啖之爽而韧滑,香甜可口。操此业而最负盛名的,首推档位摆在水东街马屋巷口的“谭记”,人们都习惯呼档主为“糖丸谭”。其能博取众誉压倒同行,关键在制粉:用米必选优质大糯,浸米前还要加工挑去杂米;磨出的米浆经沉淀,复磨,才滤水取粉。故其出售的糖丸质优过人。

 

天元楼脆皮豆沙包

历史上的天元楼,位于府城四牌楼(现中山北)。该楼经营几十年,素以精制豆沙馅料而负盛誉。抗战前后,每年中秋推出酥皮豆沙月饼,大宗行销省、港、澳;而长年早、午、夜茶市推出传统的“招牌点心”——脆皮豆沙包,则堪称“一绝”。它“绝”在面质松软,可层层剥脱,直至最后一层包着足油香滑的豆沙。馅中还有一粒炸榄仁;初咬之则感面粉松化,豆沙外溢,稍不留神定会烫嘴;再嚼之就觉清甜不腻,齿舌留香。这豆沙包,是三十年代初该楼“案板”(制包点师傅)黄阿勤创制。据恶:其制作除用该楼靓豆沙怍馅外,主要窍门是在和面发酵和案台搓面上下功夫。正因为该包点精美独特,深受顾客欢迎,每天上市总是供不应求。当年惠州城内“老茶客”们流传着一句话“上到天元楼必食豆沙包,想食豆沙包必上天元楼”。

 

曾旺记猪脚肉丸粉

猪脚肉丸粉是东江各地最大众化的粉食,凡粉面店档必供应。四十年代开设在府城平湖门城根下内街(现近秀商场侧)的旺记粉档最负盛名。别看它铺面窄小,几张竹台,门前开档;而每日早午两市总是座无虚席。其能如此广招顾客备专称赞,全在于档主曾阿旺坚持以精取胜、薄利多销的经营宗旨昕致。他加工河粉必用优质丝苗米,讲究蒸粉工艺,务求粉条匀薄爽滑;加工肉丸,用肉肥瘦适度,讲究槌剁功夫,并配入“左口末”。制成的肉丸爽口味鲜;敢花成本用猪骨、大左口鱼或地屯干熬汤,火候到位后滤去面上油层,这样的汤水清鲜可口毫无腻感。难怪当年城内一些文人雅士、豪商阔少、官太小姐有时也不惜屈驾光顾。

 

 黄居记干捞面

五十年代初,惠州府城前横街口有间小面食店,招牌“黄居记”。店面很小,而生意不凡;尤其午、夜市推出的“拳头”面食——干捞面,独树一帜誉蜚全城。两角钱(相当当时茶搂一碟中档点心价钱)一碟的干捞面看起来很普通:一团面丝、几片青菜从水锅捞起,配以一汤匙猪油膏、适量靓抽油,渗上“左口末”,由顾客拌匀而食。可是食起来,就觉这碟面爽滑可口,鲜香沁胃;食后还附有一小碗清汤清涤口腻,更是回味无穷。考其诀窃:一是巧用“左口末”作调料,取其独特的鲜美冷味;二是讲究制面功夫,搓面时加足蛋量,擀面时给人骑坐竹杠用力细心压擀。将面擀得匀薄合规,切面时掌握刀法,务求幼细适度。该店每日开市总是顾客接踵而来,生意应接不暇;机关干部,学校教师最喜欢来此光顾。可惜工商业公私合营后,该店停业了。

 

 麻源豆腐花、芝麻饼

解放前,府城十字街口旧督办衙门前(现中山东惠阳县物资局大院门前),不管寒暑季节,每晚总有一个专卖豆腐花和芝麻饼的摊档;挂着一玻璃罩灯,红漆书“美源”两字为招牌。因摊档主人麻脸,人们都习惯称他“麻源”。他终生经营此业,制作工艺有其独特之处,肯花成本,用料够格。制出的豆腐花口感韧而爽滑,的确与众不同;制出的芝麻饼香甜韧滑,细嚼之有杏仁香味。其人性格怪僻好胜,做生意时屡出“怪事”,成为市井中人消闲笑料。他卖豆腐花,用小铜勺舀起上碗时,常故意让它溢出勺边垂垂欲跌,在客人面前得意炫耀:“睇!麻源豆腐蛇吐利()”。如有顾客嫌豆腐花上碗份量少,他就立即随手将碗中豆腐花倾泻落地,大嚷:“好!你去别处买。”如果要他多舀点,就要和他招呼:“麻源,搞碗蛇吐利!”他就一定得意忘形说:“好!算你识货!”勺子舀个不停,一碗豆腐花盛得满满。他卖芝麻饼,有粗品、精品之分:粗品色泽褐黑,形体较大,质量与同行的普通制品无异,自喻为“鹅近”(惠州土语,即鹅肾),摆在摊面上出售;精品,油光滑黑、形体较小、质量精特,自喻为“鸡近”,用玻璃盅盛藏摊底,择熟客而沽。一般顾客谓买“麻糊饼”,就拿出“鹅近”交易;识趣的熟客只要叫声:“麻源,给个‘鸡近’!”他就心花怒放拿出精品,甚至摇头摆脑信口而哼自撰的“赞词”:麻源“鸡近”两城无,爽韧香甜滑又酥。正因为他产品精特,为人性格怪僻,名声蜚传市井,招徕效应大,生意长旺不衰。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