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城种桑养蚕史话
作者:罗锡俭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12-12 15:49:16

 

鸦片战争前后,广州丝绸出口十分兴旺,大大刺激了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业的发展。作为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的惠城,也逐渐兴起种桑养蚕业来。张友仁在其《惠州西湖志》中写曰:“清末湖上种桑养蚕产丝有名。又在准提阁、永福寺设蚕业学校”。叶挺将军于1910年(时年15岁)曾就读于永福寺蚕业学校,可见当时惠城种桑养蚕已很兴旺。据调查,原下角小学、香格里拉宾馆、荷花亭、市第二人民医院旁边昔日的湖田就是清末民初的桑田,面积达20余亩。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尤其是陈炯明、杨坤如多年盘踞惠州,西湖桑田受战争破坏而凋败了,蚕业学校也关闭了。但在江北望江,种桑养蚕仍很兴旺。这里的土壤是东江冲积土,疏松肥沃且平坦,灌溉方便,很适宜种桑;东江流经此地,提供了便利的水运交通,为蚕茧的运输创造良好条件。据了解,1938年前望江种桑面积达100亩以上,年产蚕茧200~300担。所产蚕茧全部由水路运往南海、顺德缫丝织绸。1938年10月日军侵犯广东,丝厂倒闭,蚕茧卖不出去,望江桑田不得不锄掉,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新中国建立后,惠城蚕桑生产于60年代初又重新搞起来。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东全省曾掀起养木薯蚕热潮,影响所及,惠州也掀起养木薯蚕热潮。在东江林场,利用山坡地种木薯,采木薯叶养蚕。当年下角大队也在现市三中一带山坡地种木薯养蚕。但木薯蚕茧质差,产量低,木薯叶产量也不高,因而经济效益不好,于是养木薯蚕热很快消降。人们冷静下来后还是认为养桑蚕好。1964年起,东江林场、下角大队等都改为种桑养蚕,当年4~6月种桑,8月即收获出第一批蚕茧,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从此种桑养蚕逐步在惠城展开。1966年,东江林场种桑17亩,产茧50余担;下角大队1964年种桑12亩,1966年发展至55亩,年产蚕茧200担左右。此外青年农场、花边岭、大石桥、现市汽车站附近一带、市农科所(在汤泉)都先后兴起种桑养蚕。1966年,惠城种桑150余亩,年产蚕茧400余担。种桑面积和产茧量都超过抗战前。

为适应养蚕业的发展,60年代前期,下角率先建起比较高级的蚕房,从珠江三角洲请来有经验的蚕农作技术指导,以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同时还派人到省农学院蚕桑系培训,提高种养技术,此时下角大队养蚕队不但养普通种,还在地区农业局蚕桑技术人员指导下,养原种(供制种用),获得很好成绩。

70年代初,为更好地发展蚕桑生产,当时地区农业局接管了桥东创新农场(在大石桥),将该地办成养蚕制种基地,挂名为:惠阳地区蚕种场(后改为惠州市蚕种场),专门制种供应全惠阳地区养蚕的蚕种,一直至90年代。

1975年后,惠城种桑养蚕扩展至汝湖、小金口、三栋等公社和市农科所(即现区农科所),而东江林场、下角大队、花边岭、车站附近及地区农科所的桑蚕生产,因建设需要或改种其他作物而先后停业。虽然发展了汝湖、小金口、三栋公社和市农科所的种桑养蚕业,但总面积仍不及1966年,只有100亩左右,足足减少了50%。不过此时新区多采用良种杂交桑种植,年亩产桑叶可达2000余公斤,比老桑(荆桑)亩增桑叶500公斤左右,可增产蚕茧25~50公斤,蚕茧年产量仍可维持400担左右。

1985年后,三栋林场、汝湖农科站及市农科所(现区农科所)近100亩桑田,又因建设需要而被锄掉。90年代初,整个惠城区桑田只剩下三栋木沥管理区20~30亩及七联管理区新发展的20余亩。总面积约50余亩,年产蚕茧约180担左右。惠城种桑养蚕业又一次走向低谷。

(本文承市蚕种场王锐昶同志提宝贵资料,谨此致谢。)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