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新桥北宋期间已有,是惠州府城榕树下(即今之14号码头)至县城晒布场(今之新民街)之间横卧西枝江的一座浮桥,为惠州府县两城的重要通道。 浮桥的桥面由几十组桥板连接而成。各组由六块杉木板(每块长约 人们走过不到 桥务委员会在何时成立已无法查考。民国期间,该会设主任一人,委员若干人,均由地方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担任,后期凡是惠州城区的小学校长均为该会委员。李望山、张友仁等曾任该委员会主任,亦是多次连任之人。苗谷人、梁雪亭、梁鹏志等曾任该会委员。委员会下设文书、财务、勤杂各一人,负责管理浮桥的工人数名。在原包公巷码头附近租用一所民房为委员会办公地址,另有一艘船停泊在浮桥旁边为管理浮桥的几个工人住宿之所,亦是财务人员收取船舶过桥费的办公地点。 桥务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全体委员大会,总结一年桥务工作,公布财务开支,讨论解决存在问题并改选主任委员。 桥务委员会的经费主要靠收取来往船只过桥费。至于收费标准已无法查考。旧社会各地的货物多靠船舶运输,当时东江与西枝江河床较深,东江下游可直达广州,上游可直达老隆;西枝江经平山可直达淡水,因此,每天来往的船只不少。定在每天中午11至12时桥上行人较少的时间开桥,要过桥的船只先在桥的两旁停泊等待开桥。有些船为了赶时到目的地卸货,也可请求提前开桥,但要提高过桥费。在一般情况下每月所收的船舶过桥费足够各项开支,如有特殊较大的开支(如换新船等),单凭过桥费的收入解决不了问题时,则向各大商号募捐。 为了保证行人过桥的安全,委员会制订了如下的管理措施: 一、每天几个管桥的工人轮班分几次检查桥船,如有积水必须用戽斗将水清除干净,如发现桥船有水渗进立即修补,若一时不能修好的必须换船(平时有几艘备用船)。 二、每天都要检查用来固定船只的船缆、铁链,需要更换的要及时更换。 三、一发现桥面木板的损坏程度有可能危及行人安全时(如板面出现凹凸不平等)立即更换。 四、定期将桥船涂上桐油。 五、如遇洪水,江面宽了则增加船只将桥身加长,若遇较大的洪水或在桥中心有较大的旋涡都要将桥拆卸,改用船只渡人而过。 由于管理严密,工人极端负责,浮桥极少出现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1938年修复被日寇炸毁的东新大桥后,浮桥才正式撤去。桥务委员会也终止了其历史使命。 (本文由刘永南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