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高记的惠州风味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12-13 17:42:06

 

座落在惠州市惠城区桥东东江沙公园对面的“惠州风味楼”,因老板姓高,众人都习惯以“高记”称之。“高记”既是风味楼的别号,也是老板的简称。

本不认识高记的,缘由我那些在省城、深圳和香港的亲朋好友回到了惠州,都喜欢去吃惠州风味。久而久之,与高老板也慢慢熟悉起来并做了朋友。随之,我了解高记的餐饮之路完全是自创自立,白手起家。

十几年前,高记将人生目标锁定为从事餐饮业之后,就想将餐饮做出惠州的风味。然而,什么是惠州的风味呢?高记最初的理解就是惠州人喜爱的食品。

年青时的高记帮人做过房屋装修,做过机械维修,但还是凭着从小就感兴趣的烹饪,终于在街边开了一爿小店,做起“高记腌鸡粥”的生意。上世纪的90年代,惠州已有不少粥店了,尤其潮汕人开的海鲜粥店,名声远扬,生意很是兴旺。但高记知道,惠州人喜欢吃鸡粥,特别是那些肥大肉厚的大阉鸡,宰杀后蒸熟加盐腌制成咸鸡,咸鸡煲粥别有一番滋味。

老实忠厚的高记想,做生意讲究心诚实在,若要食客吃得遂心,选料就得下功夫。

那时高记还没有汽车,他骑着单车在乡间奔走,设法与农村的亲戚朋友拉上关系,寻觅那些在农村散养的农家大阉鸡。这些鸡与那些吃着激素饲料、圈养的鸡是完全不同的口味。果然,咸鸡粥原汁原味的鲜香招来不少食客,高记的小店人来人往,高记收获到真诚待客的喜悦。

高记将开腌鸡粥档赚的钱开了一间比鸡粥档大得多的餐馆,就是如今的“惠州风味楼”。

由做鸡粥开始,高记总结出“风味”两字,不是随口而出的简单容易。惠州风味是惠州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花样与口味、习惯与风格。招牌打出来了,就要将老惠州人的家常菜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惠州风味”。

也就从这时开始,我频频光顾高记风味楼,与我的亲朋好友将这里当作一处寻觅开心快乐的地方,一处重拾美好回忆的地方。

“猪红鹅杂汤。”这是高记风味楼给客人先上的一道汤。惠州人日常喜欢煲汤,尤其饭前习惯饮些许汤水润润肠胃,以增食欲与助消化。这道用小瓦煲盛上的鲜汤无需像老火汤那样细熬慢煲几个小时,而是现滚现食。那些切成小方块的猪红,以及切好的鹅肠、鹅胗、鹅肝,在热汤中滚熟,再撒上胡椒粉、姜丝、芫荽、葱花调味即可。端上饭桌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叫人垂涎。这道汤令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从前。我的老祖屋里,婶娘们拿手的厨艺之一——“鹅肠鹅胗鹅肝鹅心炒姜煮酒”,多么令人难忘。汤煮好后香味冲出厨房,飘向大厅和天井。在过去的年代里,只有逢年过节或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家中宰鹅时方可吃上这道美味。

我从香港来惠的朋友阿金,对此汤赞不绝口。她说香港虽然是美食天堂,但那里饭店的厨师已经很少用猪红或者用鹅的内脏来做汤了。一则很难找到新鲜的猪红,二则香港人怕胆固醇高,一般都不吃动物的内脏。这味汤只有在高记才可以吃到。因为这汤够乡够土,也够有滋味。她边吃边赞:“看,这猪红多嫩多滑,这鹅肠鹅胗多爽多脆!我每日上班来回往返,穿梭于‘石屎森林’(高楼大厦)之间,就想喝上一碗这既去尘(民间认为猪红可去肺里的灰尘)又有嚼头的靓汤呵。哎,好味!”阿金过了一把汤瘾。

“艾皮萝卜角。”这是高记风味楼的例牌小食。这道小食是艾绒与糯米粉混合而擀成的皮,以萝卜丝为主,配以切碎的虾米、肉粒、冬菇、木耳、香葱做好的馅,包出似大饺子般的东西,惠州人称之为“角”。这种“角”放在蒸笼里蒸熟,喜欢吃香口的人可以再用油锅煎香。蒸煎均由客人自选。这道小食馅香皮薄,因为有艾绒渗合的缘故,嚼起来有韧道,还有艾的清香。惠州人对其是再熟悉不过了。几十年前,每年的清明前后,惠州城好些妇孺老幼结群到郊外采来艾草,回家后晒干再揉出艾绒放好,可备一年之用。我是认识这种艾草的,它不是山坡上那种长长的青艾。这种生长在田野里或沟垄边的艾草,只有手指长,开着细如绿豆般的小黄花。我对众人说,儿时我每年都随长辈到都田的凤凰岭给曾祖扫墓,经过的田野就生长着许多的艾草。三月里,那吹着柔和轻风的清明日,那盛开着美丽金樱子(糖罂仔)花的沟垄,似一幅永不褪色的画,一直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

我的同窗好友娟与她同在省城返乡的妹妹群,见到这艾皮萝卜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们说曾跟随外婆加入采艾人的行列中。娟还记得,当年充满童真稚趣的她们,哪里懂得专心采艾呢,她们是赤着足在田野上奔跑,去采摘那些野花儿和追逐蝴蝶什么的。带她们来采艾的外婆其实是想让她们尽情地玩,让她们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呀。娟和群吃着艾皮萝卜角,怀念起亲爱的外婆,感叹着光阴匆匆飞逝而去的无情:“呀,艾草年年长,只是人已近花甲了。”

“我来高记就是想吃蚬肉的。”这是蔡姨来高记风味楼吃饭的目的。蔡姨是我家的亲戚,她不是惠州人,是南洋的归侨。上世纪60年代初,她从省城下放来惠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她对蚬肉情有独钟,因为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物质最匮乏时期。那时她刚生完孩子,身体极为虚弱。缺乏营养的她经常买比较便宜的蚬肉,加上大块的生姜来煮汤。那乳白色的蚬肉汤富含蛋白质。她说蚬肉几乎救了她的命。

惠州人对蚬肉就更不陌生。说夸张一点,几十年前,惠州的孩子是吃蚬肉长大的。东江大大小小的沙滩上,那千万年来生生不息的黄沙蚬,世世代代不知养育了多少惠州人。惠州人的食谱中,怎少得了黄沙蚬呢?过去,用食盐、生姜、辣椒、大蒜腌制的黄沙蚬叫腌蚬。香味四溢,令人回味的腌蚬,曾经是惠州孩子手中一道美味的零食(放学回家的路上,叫停沿街叫卖腌蚬小贩的担子,买上2分或3分钱腌蚬,用野芋叶包了,一路吃着回家)。然而,时至今日,由于气候、环境及水质的变化、个大的、色泽金黄的黄沙蚬已经难觅。同时,人们从卫生的角度考虑,故而吃腌蚬的人不多了。

高记风味楼这道“油条蚬肉”,属于自创的菜式。中医认为,蚬肉滋阴明目,但性偏寒。故惠州人多用姜葱蒜炒吃蚬肉。高记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加上切成丁的油条搭配,使之寒热均匀。这油条不是北方那种软乎乎的大油条,是惠州特有的又香又酥的肥短油条。蚬肉的软绵和油条的香酥,就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蔡姨连连赞叹“好吃,好吃!我都不知多少年未吃过蚬肉了!”她不舍得浪费,最后还“打扫了战场。”

“来啦,东江河虾仔炒韭菜”、“生鱼片炒西芹”。随着端菜伙计的一声吆喝,色相鲜艳的东江河鲜端上了桌。红的虾,绿的韭菜;雪白的生鱼片,嫩黄的西芹, 这两道菜仅仅看色相就很诱人,众人的筷子不约而同举向那色彩之间。“嗯,河虾仔香,生鱼片爽滑,好吃,好吃!”众人皆赞美。

东江,这条哺育惠州人的母亲河,从来都是那样慷慨地给她的儿女们奉献出取之不尽的物产。我们吃过多少东江河鲜呵,数也数不清。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家里每天的饭桌上都有鱼或虾。那过街兜售鱼虾的小贩,装鱼虾的竹篓子旁总有一大扎从山上采来的野芋叶子,买上半斤或一斤小虾也不过5分或一毛钱;头尖身肥,有着两只红眼圈的“红眼俊”(即鲮鱼)也至多三四毛钱一斤。我问娟:“还记得吗?那时候,包鱼包虾哪有用塑料袋的。串鱼用的是细细的竹篾子,包虾用野芋叶,包起来用水草扎稳拿回家。”“可不是吗?那些东西用时下的话来说真是环保。”娟说。群接着姐姐的话音说:“那时,买回家的东江河鲜也无需放什么佐料,就是拌上二分钱或三分钱的绵豉酱(即黄豆酱),加上姜丝,再滴上些许花生油蒸了,就鲜美无比。哎,真怀念那种原生态的味道!”

我的这些出门在外的乡亲有所不知,而我心知肚明。如今东江上的鱼虾是越来越稀少了,以后她们回来惠州未必能吃到原生态的鱼和虾。高记外出采购这些原生态的河鲜也可谓费了心机,动了脑筋。

高记比较出名的菜肴是“惠州烧鹅”。这烧鹅由高老板亲自调料并亲自掌控火候烧制,使之皮酥肉香。但若论起各种“酿口”的菜式,比起烧鹅更要渊远流长,历史悠久。惠州人喜欢的酿豆腐,还有酿苦瓜和酿茄子的菜式,在这里可以吃到。高记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酿三宝”。

我把从长辈口中听来的故事告诉饭桌上的朋友。过去惠州人吃酒席尤其讲究,分男席与女席。女席八大碗菜加一大碗汤,俗称“九大碗”;男席十碟菜,俗称十大菜。这里就有酿口的菜式。除了有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还有酿莲藕以及蚝豉酿肉丸,虾米酿肉丸,冬菇酿肉丸等等。不仅卖相好看,也很考究手工。

还有一个细节是现代人所不知的。那时,吃女席的人都在旗袍或大襟衫内,揣着一方手帕。八碗菜里,每碗菜平均每人都有一件。而那些顾家的女人都不会吃完八碗菜里的每一件,总要省下几件带回家,给家人品尝。在困难时期,那是天物。那方手帕就是包酿口菜肴用的,随之扎成个小包带回家。我说,我们早已不用手帕了,作为东道主,我请各位选择,想带些“艾皮萝卜角”或什么菜肴回家尽管打包就是,惠州到省城到深圳或到香港的车程也不过个把两个小时。

惠州风味菜肴,令众人吃出绵绵思绪。我告诉高记,如今,大酒店也好,大排档也罢,吃(吃东西)已经不是众人仅为追求口感的乐事了。我的亲朋好友,当然还有远道而来寻觅惠州风味的故乡人,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享受了那种亲友相聚时的愉悦,品味了故乡的山水情浓。

高记也告诉我,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他已经领悟了“惠州风味”的真谛,就是诚信加认真。诚信就是不弄虚、不作假,传承惠州饮食文化同时也不断研究新的菜式,力求创新和发展;认真就是对食客负责,用心去烹饪每一味菜肴。他的惠州风味楼已经在马安下良开了分店,名曰“高记农庄”。我听他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农庄有自养的鸡、鹅、鸭和鱼,还有十几亩的蔬菜地,开沟挖渠引来清澈的地下水浇灌。食客入口全是无公害的、环保的食材。由此,我进一步了解高记。他是个善动脑筋的人,是个不断追求饮食创新的人,他的“惠州风味”,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与惠州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融为了一体……

我自然又去光顾“高记农庄”了。哦,那翡翠般碧绿的菜园令人心醉,那原始的竹棚、竹椅、柴火灶,令人有重返自然之感。在这里,我品尝了用柴火灶烹饪出来最纯正、也是最原汁原味的水煮鱼、茶油鸡,还有那煎得香香的、让人百吃不厌的艾皮萝卜角……

高记的“惠州风味”,已经越来越摸准食客的“脉博”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