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码行的名称及经营的商品 惠州平码行在抗日战争前叫“收趸行”或叫“九八行”,抗战后至1949年,大多数商号称“平码行”,有一些称“过秤行”。 平码行的称谓,是标榜其行业买卖公平,不偏不倚,双方有利,以此招徕顾客。 平码行的主营业务是代客买卖、代运代贮、代客过秤。代客买卖的商号,一般按商品销售额向买卖双方各收取百分之二的手续费(或叫回佣、介绍费),所以又叫“九八行”。代客过秤、代运代贮的商号,只按商品不同种类,按件数收取转运手续费或存仓费。 以上几种经营方式不同的平码行,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平码行经营的品种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谷米、油、糖、豆、粉、面等品种及其副产品; 2、纸把类(以土纸为主,也有机制纸张); 3、汽油、火水(煤油)、棉纱、香烟、布匹、化工染料、火柴、洋腊等; 4、食盐类; 5、水果类; 6、水产、海味、干鲜果品类; 7、生锅类; 8、五金、化工染料、建筑器材等。 二、平码行各类商号及其商品的流向。 1、经营谷米、油、糖、豆等的商号有生隆行、广成兴、就成行、大中行、东和行、东南公司、广和行、顺德行、泰来行、安利行、华安泰、谦成行、合福行、绍昌行、巨元行、开元行、同丰行、永丰行、利生行、万隆行、惠隆福、源吉行、利丰行。 这类行业商品主要从五华、兴宁、龙川、河源、紫金、博罗、惠阳各乡运至惠州,然后销往宝安、东莞、惠阳、广州等地。 2、经营纸把的商号有三栈行、永盛昌、广惠丰、大德行、大益行、南丰行、永栈行。其商品多数来自大埔、和平、龙川、江西、福建等地,,销至广州、东莞及邻县各地。 3、经营汽油、香烟、棉纱、布匹、火柴等行业的商号有元章行、合昌行、汉兴行、泰兴祥、古宽记、茂孚行等。 这类商品从日本入侵东南亚后,因交通断隔、货物极缺,主要靠从香港偷运至内地宝安、惠阳农村、再分散由人力运至惠州,整装后船运至河源、龙川转运兴梅、韶关等地。在当时是一枝独秀的行业。 4、经营食盐的商号有祥安、祥泰、俊兴行,惠陆盐庄等。这类商品主要从陆丰、海丰、惠东、惠阳等沿海盐场运入惠州,包装后分运至粤北、兴梅,东江上游等县出售,或转运至江西、湖南等地。 5、经营水果的商号有义栈、同记。水果主要靠邻县农村运入,然后分运至东江上游的县或在本地销售。 6、经营水产、海味类的商号有东益栏、世元、源和、茂兴隆。货物主要靠海丰及汕头、惠阳沿海地区运来,然后分销至邻县各地。 7、经营凉果类的商号有生昌、新昌、绍和。这类商号多数以零售为主,少数兼营批发。货物多由潮汕及海陆丰、惠阳运入,也有从福建、江西、湖南、粤北等地运入惠州销售、或再由惠州销往东莞、河源、紫金、博罗等县。 8、经营生锅的商号有茂生、光华、生华。产品主要靠紫金县从古竹装船运至惠州,少数从高潭、安墩等地运至多祝装船再运至惠州,主销邻县各地。 9、经营五金类的商号有全利、财利、德利、发利、天利、吉利等。多数商店以零售为主或代客买卖,自营批发量很小。货物多从广州、汕头、韶关、东莞等地运入,主销东江各县。 除上述行业外,还有代客买卖的鸡栏、猪栏。如上米街有佳记、兰记、生记,包公巷有明德,水东东路有仁昌富等商号。猪、鸡多由东江上游各县船运来惠,再销售至东莞各地。鸡多数由惠州转运至宝安达香港。 三、平码行经营地点及经营人 惠州平码行多数集中在桥东区的水东西路(旧称平一坊)和水东东路(旧称平二坊)两处。因当时多靠船运货物,惠州停泊船只的码头大部分集中在广惠码头(东新桥东西面)和包公巷码头(今新建路),一般小船只停在西枝江淡水码头,木材停在东江沙码头。此外,邻县小艇及小船分散停在桥东的大王庙、曲尺巷、大水巷等小码头。 平码行的经营者多数来自外县,经营不同商品,资金也各异,现分述如下: 博罗人经营的商号有广成兴、绍昌、大中、福和、东和等。商店多数经营谷米、油、糖、豆,代客买卖,股份生意。资金一般充裕、买卖在季节期较兴旺。 惠阳淡水、宝安、良井、永湖人等经营的商号有合昌、元章、泰兴祥、汉兴、茂孚、利生、永丰等,其货源充裕,资金实力雄厚,联系网点多,生意兴隆,是惠州平码行的主力商号。 属于客家人如兴宁、梅县、大埔、五华等地人经营的商号有东和、南丰、广和、广惠丰、大德、大益、永栈、永盛昌、源吉、大有、福昌、万隆、惠隆福等。这些商号多数上下邻县都有联号、联营关系,资金及商品、货源都占有优势,上至五华、大埔、兴梅,下至莞、穗等地,均有他们的联店商号,代购、代销、代运业务发达,生意活跃,行业之间非常团结,信息灵通。 惠州及惠阳各区人经营的商号有泰来、顺德、巨元、三栈、东南、谦成、生隆、安利、华安泰、恒生、就成、开元等。这些商店的特点是:商店数量多,资金不太充裕,店容和地点较好,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商品信息灵通,买卖活跃,兼有邻区墟镇谷米行做联号,与省城广州大商号有业务关系,资金得以支持,商品销路畅通。 四、平码行商号的经营、结构及利润支配情况。 平码行本身的特点是代购代销代贮代运,以向买卖双方收取佣金、手续费来维持商店一切开支,有了积累,才进行内部分配。一般商店有经理(主管全面业务)、副经理二三人(主管采购供销、财务、外交等)。商店的骨干人员有:买卖手1—2人(主管买卖、计价、组织人员外出采购、推销商品、商品信息交流等);财会(旧称帐房或称掌柜)1—3人,主要职责是管理商店的进、支、存、赊几方面的数字、单据、帐本记载,年终决算利润分配等;采购员(旧称行江)若干人(大商店5—9人,小商店2—3人);仓库保管员2—3人;杂工3—4人;伙头2人。一般大商店共20一22人,中等商店18人,小商店12人左右。 商店股东有内、外股东之称,内股东是指在职的,外股东是指不在职的,这些人声誉较高,有一定资本做后盾。年终决算,店中有盈利时,其分配原则是百分之三十归股东分红,百分之七十归其他在职人员分配(即三七分成)。在职的经理、副经理、买卖手、掌柜、有功采购员分2份;保管、秤手、伙头1.5份;其他人员1份;小杂工0.5份(分配方式由各商店自订,并不完全一样,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一种)。 商店在职人员均有薪金,按月领取。但一些工人家庭有困难或遇上节日,只得向经理借贷、预借工资,长年累月,债务越积越多,很难还清。一些高一级的职员便与买卖手、行江等搭路子,暗中做点生意,争取收入,这叫“搭排角”。这些人一旦有了资本,又熟悉了购销门路,就辞职外出,自己经营,另竖一帜。而低级职员则没有办法,他们生活很艰苦,自己无资金另外开店,只得年复一年地干下去,甚至十多岁出门打工,至五十多岁回乡的也不乏其人。 五、平码行的发展变化 惠州平码行的发展变化大体上可分为稳定期、发展期、兴盛期、衰落期。 稳定期,大约是在1937年抗战前这阶段。其特点是代客买卖农副产品,收支状况、经营升降都变化不大,商户不多,大约15户。 发展期,约在1937年后。日军入侵惠州,又攻又退,国民党军队时撤时驻。东江中游、博罗县的泰尾川龙站,当时是个特殊的三角地带,下游有国民党,对岸有日军及汪伪军,山区河边有共产党游击队,偏僻一点的河边又有土匪。商人的船只,肩挑货物要站站交税,否则不能通行,所以当时惠州物资缺乏。而香港沦陷前后,一些奇缺的战略物资如汽油、煤油、棉纱、布匹、橡胶、火柴、化工品等,源源从香港运至惠州,然后由船分运至山区各县,或运至江西、湖南等省销售。惠州成了物资集散地,尽管日军飞机轰炸,白天是个死市,但一到下午四五时后,惠州就出现异常繁荣景象,商品进出频繁,茶楼饮食店林立,商店和街边摊贩生意兴旺。这时,平码行约有45户。 兴盛期,约在抗战胜利后,城乡物资需求量大,各行各业兴起,平码行发展到历史空前纪录,共有80户左右,但为期不长。从1945年到1948年,由于我军“三大战役”胜利,攻克了南京,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大商户纷纷到香港去,加之航道不靖、交通梗塞、金融崩溃,人心浮动,大商号歇业,中小商号也纷纷歇业、改组或转行,只剩下40户,且换了老板。惠州平码行从此走向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