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野餐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名称。在惠州解放前,中学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组织下,每年有一次名曰“打野餐”的课外郊野活动,一般在天气宜人草绿花浓的春天。解放前后适逢我正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过最后一次“打野餐”的经历。这项活动集郊游、体育、表演、烹饪和师生聚餐于一身,对于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釋放压力,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技能,加深师生的情谊和团结都有莫大的好处,当时很受师生的欢迎,值得回味,愿与大家分享。 1950年春天我在昌明小学读六年级,那时惠州解放不久,学校按旧制仍然举办了一次野餐活动。每班分若干小组,每组七八个人作为活动的基本单位。那时市场上是没有方便食品和加工好的半成品提供的,所以活动的前一天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菜蔬、鱼、肉等炊具和餐料,品种则由各小组自行决定,丰俭由人,一般都是鱼、肉、时蔬,较为丰盛的也有带上活鸡活鸭去劏的。活动这天一大早,同学们分工合作提了东西在平湖门集合。这时在湖岸边一线整齐排列着一溜小艇虚位以待。一阵纷乱以后,都按事前安排,每小组一艇,纷纷上艇就坐、每人手执划桨待命。那时都是旧式小艇,满员可乘七人,有七面桨,由一人掌舵,租用一天两毛钱;时一斤米价一毛三,也就是斤半米价钱。只闻一声出发的哨声,顷刻之间所有小艇离开湖岸争先恐后地驶向平湖深处,向鳄湖的紫薇山庄进发。这时虽然并没有事先安排赛事,但由于当时的情势和大家兴奋激越情绪,不是比赛也成比赛,同学们都甩开双臂,桨象车轮般划着水面,船在吆喝声中飞箭似地向目的地飞驰,你追我赶,看谁能最先到达。最先到达的举起划桨一阵欢呼,欢声笑语在紫薇山庄中回响。这是竞争和胜利的喜悦。 到达紫薇山后按小组安排了宿营地,稍事安置便自由活动,有的在树丛中穿行,有的在湖边漫步,有的拾柴备炊,有的整理道具备赛。当集合的哨声一响,同学们都集合在一块宽阔的草坪上,老师宣布活动开始。一时场面蜂拥,人声鼎沸。节目由各小组选派人员参加,或个人报名参加。节目都以比赛的形式出现,表演类主要是唱歌跳舞等,体能类是爬山、跳绳、拔河、踢毽子等,生活技能类,劈柴,烹饪……还有游戏类等。其实每一个节目大家都积极参与,无论是参加者或观看者都玩得尽情尽兴。拔河比赛虽然是最平常的项目,但参加人最多,未参加的也都成了啦啦队,最能汇聚人气,自始至终人声鼎沸血脉賁张。最有那时代生活特色的是劈柴比赛。那时惠州燃烧的只有柴和草,劈柴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赛是将一块大小相同的木柴劈成细枝,在相同的时间内劈得多者胜。最为有趣又最为刺激的项目当为捉鸭比赛。惠州当地盛产一种麻鸭,可能是最接近野鸭的一种,较为瘦小,机敏灵活善于潜水。老师把两只鸭放入湖中,参与比赛的同学只穿一条游泳裤衩,不带任何工具,早已站在湖边竖起耳朵跃跃欲试,当鸭游出湖心,老师一声哨声,同学们便扑通一声跃入水中,围追水鸭而去。俗语说得好,狗急也能跳墙,鸭被追急得呀呀直叫,情急之下扑楞着翅膀拖着水面飞了起来。但当近距离短兵相接之际,鸭的此招己难奏效,于是它就施展起潜水术。当人们把鸭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眼看伸手可擒,鸭子忽兀间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却在重重包围圈的外面钻出水面,让你扑了个空。它甚至还和你开开玩笑,被你抓着的鸭子却从你的手缝中溜出潜入水中,穿过你的裤裆下从你的背脊浮了出来,最多给你留下两根羽毛。捕猎者也曾尝试用“合纵连横”的联手策略,但面对狡猾的对手,往往还是陷入一场混战,湖面上掀起了凌乱的波澜,像一锅高度烧开的水。当湖里抓鸭赛跌宕起伏的时候,湖岸观赛的既指手划脚出谋划策,又高声喧嚷助威打气,更是一阵欢腾一阵惋叹,象潮水般一浪接一浪。当然,“狐狸最狡猾也逃不过好猎手”,在人海战术围捕之下,鸭子终于逃亡无术束手就擒。按比赛规则,抓到鸭的小组可以得到这只鸭的奖励。这时抓着鸭的幸运儿高高举起战利品向宿营地走去,象英雄归来一样,受到夾道欢呼。与鸭比游泳实力并不容易,赋与英雄称号也并不为过! 当然,“打野餐”的重头戏是野餐。其实在比赛还没有完全结束之前,己经有同学利用比赛间隔,悄悄回来埋锅、提水、拾柴、洗菜……准备工作己经七七八八。比赛一经结束,同学们都回到宿营地,大家分工合作,各尽其能忙乱起来。这时各个宿营地炊烟升起,整个山庄暂时停止了喧嚣,都在精心打造这顿异乎寻常的午餐。老师则到各个宿营地行走,间中给点意见,点拨一下做饭的技巧。这时己日过中天,各宿营地饭香飘沸,野餐已经准备就绪。虽然大家都已饥肠辘辘垂涎欲滴,都不敢抢先开饭进食,因为这时老师正组成评判组,廵回给各组饭菜烹调评判打分,谁不希望争得头采?评分结束后,各组都盛情邀请老师入席一同分享这别具一格的野餐。当然,并不在乎是否饭菜丰盛和美,小学生的烹调也不见得有多高明,而在乎野趣、意趣和情趣。席间虽然少不了你敬我让,但己经收起了平常的拘谨,放纵了几分本真。于是不分好赖,大家都有说有笑有滋有味,特别是得了活鸭奖的小组,自然是野席添彩,大快朵颐。 太阳已经西墜,同学们在饭后休息中,有的采摘一些花草树叶,美丽的蝴蝶、昆虫做标本,有的采集一些白线泥(瓷土,紫薇山的瓷土)回去做手工泥塑;有的捕捉了几条“花手巾”(惠州一种野生观赏鱼)回去当宠物饲养。 西边的云彩燃烧起来的时候,我们划艇回归。这时仍然未收敛起放飞的心情,似乎仍处在激情澎湃之中,意熏熏流连忘返。写到这里我想到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意和我们那时的情景、心态竟然如此相同,大概一千年前的李清照也打惠州式的野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