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沙稔林与博罗师范
作者:徐穗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1-22 15:36:11

 

50年了,人们可曾记得,在东江河畔、葫芦岭下、江东村边的沙稔林中,曾出现过一所昙花一现的学校,那就是早年的博罗师范。准确地说,应该是隶属于佛山地区的博罗师范。记忆中,博罗师范最先是设在葫芦岭北侧的更鼓前,即现在的体育局的位置。当年的学校食堂、澡堂以及当年我们租住居民的房子如今仍在,只不过外表贴上了瓷砖,比当年漂亮了许多。

后来,因为博罗县人民医院大楼落成(现址),原位于葫芦岭东侧江东村的县人民医院搬迁,博罗师范就挪到了东江河畔的江东村边。江东村当时种了好多好多的沙稔树,师范学校的校舍、教职员工的宿舍就掩映在沙稔林中。

博罗话里的沙稔,又叫三稔。稔,普通话里读“忍”,成熟、熟悉的意思。而在博罗本地话或客家话中,稔,则读“念”,意思也大相径庭,是一瓣两瓣里“瓣”的意思。三稔,严格的解读就是“三瓣”。和杨桃一样是五瓣,沙稔的横截面同为“五角星”。

杨桃因为清甜,好卖,再加上那个年代种得不多,大多摆上了大都市的柜台。笔者第一次吃杨桃,还是因为大串联来到省城广州,才惊异地发现世上还有这种“甜沙稔”的。而沙稔除了卖给当时的博罗联合厂糖饯为“凉果”外,村民一般很少挑上街卖,一是因为它太酸了,世上就没有比它酸的东西,人们本来就吃不饱,若吃上俩沙稔,扒开了胃口,哪里找吃的去?二是即便卖得出去,也卖不了几个钱。所以,对于我们这班对什么都馋嘴的“马骝精”(猴精),也就放任自流,从不斥骂。

而跟沙稔林紧邻着的师范,那些20岁上下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很刻苦,对沙稔这样的酸果头从来都不屑一顾。也许他们本身就来自乡村吧?即便来到沙稔林中,也大多念念有词地在学拼音(那时汉语拼音方案刚刚公布)。可在我们眼里简单得很的拼音,在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他们看来,简直就是拦路虎。“e”读一万遍都是“eie”,“京”读一万遍都是“津”。所以,活跃在沙稔林中的我们就成了他们的小老师,成为他们收买的对象。那还是一个吃糠咽菜的年月,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要拿出两块糖,都相当困难。可是,那却是笔者吃糖最多的岁月。

 1963年,博罗也由佛山地区划回惠阳地区管辖。博罗师范也就寿终正寝。几十年后,已经成为爷爷奶奶辈的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齐聚博罗城。这些在乡村民办教师岗位上已经“泪始干”的同窗们,颤颤巍巍地敛些钱给博罗师范昔日的老师作为弟子礼。比他们还颤颤巍巍的老师们热泪盈眶,再三婉拒:“你们也不宽裕!”笔者的老爸捏着这些皱巴巴的零碎钞票,从不流泪的他也止不住老泪纵横……

沙稔,很酸,身份远不及杨桃。而对没有杨桃吃的乡村孩子而言,沙稔毕竟也是一种能解馋的水果。这些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不就是江东村沙稔树上那些酸涩的沙稔吗?我终于有点明白,为何明明白白“五稔”的沙稔会被叫作“三稔”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