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畲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明永乐年间,惠东这块土地上就生息着畲族的子孙,分居在莲花山脉的多祝陈湖和增光角峰、南洋山区的“离天三尺”之地。据多祝陈湖村畲人现存的《族谱》(下称《族谱》)记载:畲人“历代家光好”。在上古时代,外族侵扰畲国,他们的祖先盘大护“过洋七日七夜取得燕皇首级”而归,“平皇敕赐三宫女为妻……统长城三千乡国,食邑八千户,着官三品”。“盘大护生六男六女,分六姓;盆、盘、蓝、雷、黎、栏”。相传,一日盘大护出游打猎,不幸挂树而死。时过多日,儿子们才知其父葬身荒野,且已剩下一堆骸骨了。兄弟六人各带着盆、盘、篮、篓等盛具去收骸骨。后来,他们当中带盆的姓盆,带盘的姓盘,带篮的姓蓝,带篓的姓雷,收不到骸骨而只装回泥土的便姓黎了。至于“栏”姓,据说是因游动迁徙由“蓝”姓演变而来。有关资料记载:盘瓠(护)死后“御葬南京大路上”,因而《族谱》却记:“盆大护金骨安葬悲州石杨县,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羊见在。”此“悲州石杨县”原位于何处,尚未能查考。 现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盘瓠图》中记述:盘瓠夫妇生育三男一女,高辛王为其三子一女赐盘、蓝、雷、钟四姓。唯惠东畲人的祖先盘大护却生育六男六女,分六姓,又没有“钟”姓;有的文献记述:盘王死后三子一女散处各地——“大子摇船下海去,二子坐轿去人家,三子骑龙上青天。”又述:“长子姓盘下海后,途中失踪,所以至今畲族无盘姓……”而惠东的畲族偏盘姓居多。这对探讨畲族的渊源与族属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二 惠东畲族的先人都是山区的居民,“青山为活,面道乡村,求乞官司”,以刀耕火种、弓箭狩猎为生,过着靠山吃山的游垦农业生活。《族谱》上记述:“奉敕命出身荣业,望青山采斩刀耕,逢山食山,逢水食水,逢州食州。”还有一首诗充分反映了他们先民的真实生活:“久住青山千万山,刀耕火种力如田,班衣赤岭常常看,长胜木鼓答家先;酒醉归家休莫怒,加住东西南北眠,手执横弓求野肉,有甚弓人取税钱。富人说是我声低,马瘦毛长不敢嘶,破屋更招连夜雨,斜花又被猛风吹;富人来到贫家处,迎前近接胜如官,若是有人来取税,柴头木棍过头缠。”可见,畲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是何等的落后与低下,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不满外族欺凌剥削的反抗情绪。 畲人为何都以山地为居?相传,畲人的祖先盘大护敬献燕皇首级后,被授予高官厚禄,后因宫廷大乱,盘大护被削职为民,皇上传旨:“盘大护搬出殿外!”盘大护惶恐间把“搬出殿外”听成“搬出天外”了。自此,畲族的子孙便在高山密林中繁衍生息。这仅仅是传说而己,并无史实文献作依据。而《盘瓠图》中却有“盘瓠入山学法”的记述,是否与此有关,值得斟酌研究。 ? 三 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却有独特的语言。如坐Róng(音:融)饮酒Hǒdi(音:河帝)吃饭Nǒng gǎi(音:农该)睡觉Rǒng gàgō(音:融嘎歌)太阳落山Régōdǐn dǒng(音:哦歌顶懂)……畲人的文献资料甚少,偶有者都用汉文记录。 古时,畲人隐居高山,不与汉人接触,几乎与世隔绝,因而不懂社会,不懂国家,乃象陶渊明笔下的渔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族谱》记述:“自祖上以来不置田塘,只置办横弓木弩……离田三锹之乡是我畲人耕居安住为业。”“世代子孙定六姓为婚,不得百姓交婚。”由此可知,畲人祖先早就定下“族内婚”的清规戒律。解放后,畲人与山下的汉人已经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在长期的交往中,他们的服饰、生活方式都基本“汉化”,“族内婚”亦被冲破,畲汉交婚已非为鲜见。 畲人能歌善舞,以歌达意,以舞传情。“对歌”是畲人抒发情怀与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青年小伙子向女子求婚,往往以山歌撩拨女方,如果女方以歌和之,则表明她尚未婚配。是否爱你,女方却隐而不露,特意设下“谜局”:男方必须拣个月色之夜,在女方的门楣上悄悄挂上园镜、剪刀、尺子、桃枝等物。三日过后,男的便可暗里窥视,若那些“探情物”仍高挂门楣,则说明女方应允,便可托媒说亲;若它被扔在地上,则表示女方拒绝,“自作多情”的小伙子只好溜之大吉,知趣而回。 求婚功成者,还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女方 旧时畲人娶亲,新娘头戴红色巾帕,坐在花轿内,由四位轿夫扛着而走,不管道路如何崎岖,都不得停轿歇息。而今畲民娶亲,已不用花轿,而用自行车、摩托车代替,新娘坐在扎着红绣球的车上,亦由四人扶着缓缓而行。 洞房花烛夜,更具诗情画意。男家须请眷属喝酒,但只可八个人参加,谓之“八仙唱佳期”。此“八仙”分别冠予:莲花、菊花、萍花、柚花、松花、梅花、茶花和烛花等代号。新郎把盏,依次给八仙们斟酒,不得擅自离席。八仙之间相互叫唤各人的代号,错唤“尊号”者,被罚酒一杯。如此反复嬉戏,直至八仙酩酊大醉,新郎方可道谢走入洞房。 已婚的女子,再不得与男子对歌,以示“贞洁”;不论男女,婚后不满四十日不准到庵堂拜佛,以免沾秽神明。 昔时,女子已婚后,发式须由原来的长辫改成“螺髻”盘于脑后,且要插上三支银光闪闪的“簪子”。相传明未清初,一位畲族妇女途遇外族的好色之徒,她急中生智将贼人诱入竹园内,悄悄折下竹枝,用嘴剖削成三支锋利的竹尖,待歹徒神魂颠倒之时,将竹尖插入他的眼内,致之一命呜呼。那女子亦因不甘凌辱而撞石殉身。自此,畲族妇女的发髻上都插上“簪子”,一是以纪念“烈女”,二是以防不测。 据《盘瓠图》记述:盘王狩猎身亡后,子孙满堂超度亡灵,鼓乐送葬;有关文献亦记载:畲人死后要念经超度做功德,时间少则一天,多则七天,还要服丧“七七四十九天”,亦习惯以棺木土葬。而惠东畲人却重生不重死:人若归西,不象山下汉人八音齐奏,宴客四方,且不用棺木而只用白布或草席裹捆停于厅堂,由八个穿红戴绿的“斋公”在灵堂前诵祷,出丧后当晚在灵台焚香点烛了事。 畲人有崇狗的习俗。相传,上古高辛王登基后,皇后患耳病,医官在她的耳中取出一条黄虫,用金篮扣之,黄虫却变成了一条五色斑纹的“龙犬”,号曰“盘瓠”。时遇番兵犯界,盘瓠揭榜,过海取得番王首级旋归。后龙犬变体,成“人身狗头”,得与三公主成亲,高王加封盘瓠并授官三子到广东为王……自此以后,畲人便崇盘王为自己的始祖。《族谱》亦有类似的记述:“祖公系人身狗头,争国有功。”“盘大护咬一人,心有计,取得燕王头来……” 畲人每逢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祈福活动。祭祀时,祠堂正中悬挂祖公的(人身狗头)画像,同宗的男女老幼聚会一堂,由长者带领,先将三牲摆在门外,把香烛插在猪头上,主持者口中念念有词,请在外打猎的盘王归来,此曰“喊祭”;然后把三牲挪入堂内向祖公朝拜。 他们的祭祖,除了悬挂祖公(盘大护)的画像,还少不了红布袋,袋中装着镶涂金箔、朱漆的犬头,这便是畲族的“图腾”信仰。据有关资料介绍:畲族的祖图长达数丈,采用黑、红、蓝等颜色绘制,描述了盘瓠与三公主通婚、生育后代、走马上任等历史故事。而惠东畲族人并未见过此类的“祖图”,而只有狗头画像,很值得研究畲族史源的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尽管如此,畲人把“人身狗头”的盘大护崇为始祖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他们的老一辈对狗肉从不敢问津,若有违者,便被定下“不忠不孝,辱没祖先”的弥天大罪。而今的年青人早把祖先的训戒抛于脑后,已经逾越这个“雷池”,对狗肉有嗜好者,则照吃无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绣着花边、鱼鸟虫兽图案的浓装艳服已经在惠东畲村荡然无存了。如今的“娃娃”一代也在赶“新潮”,穿戴起西装领带、拉练T恤、短裙花衣和银练金表,学着城里人哼着港台流行歌曲,跳起了迪斯科。畲村的今日,处处闪烁着时代的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