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前夕,我有幸读到原广州军区驻桂某集团军军长“青年要有崇军尚武的精神底蕴”的文章。老首长大声疾呼八一建军节不仅是军人的节日,也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防建设是军队的事情,也与地方政府密不可分,并从部分国人崇尚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的现象,阐述了当代青年尚武精神缺失,嘲弄英雄,无尚武精神将任人宰割的理念,深刻犀利,直指现实,真是令人振聋发聩。在此,我也忍不住附声:“八一”,不仅是军人的节日,也是全体国民深刻反思的节日。
中华民族素有尚武传统。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据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远古以来洪荒未蒙,我们的远祖初民经常要受到猛禽狡兽的袭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激烈的斗争,动荡不宁的艰苦生活和频繁激烈的部落战争造就了强悍好勇的民族性格,远古尚武的风气和健身习武的生活内容成为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大自然适者生存的法则面前,作战取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保证生存的必要手段,从而形成了原始性的尚武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常常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武力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工具,各国君主的策立和继承也多是“择勇猛者立之”,崇尚武勇也在社会各阶层蔚然成风,诸子百家谈军论道,诸如“礼制”、“法制”、“王道”、“霸道”、“合纵”、“连横”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较高层次的军事思想,也是对社会尚武意识的归纳和总结。秦国统一六国靠的不只是凶残,变革征兵制度更是助推了尚武精神的发展,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国一跃成为了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国民好剑之风盛行,人人尚武,上行下效,在攻城掠地最艰苦的时刻,全民皆兵,连小孩都会拿起刀剑征战疆场,兵丁的数量和百姓相比,相当一户养一兵,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一书中,曾对汉代尚武精神的兴起与丧失有过详尽的分析,汉武帝时期的汉将军,帅万骑,纵横沙漠,扫荡匈奴,开辟丝绸之路,国威威震八方,四夷来朝臣服,“踏破贺兰山,不破匈奴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尚武豪情流传千年,但使有汉一朝,匈奴便不敢也无力再南下中原。但自西汉中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社会上层完成了由尚武向儒学的彻底转变,孝元皇帝更是对儒学推崇备至,以至宣帝在训诫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巫蛊之乱更使得以卫霍为首的外戚军功阶层迅速衰落,以至后来王莽之乱时刘汉王朝竟毫无反抗之力,政权的土崩瓦解也就成为实至必然的结局。
唐朝建立之初,承隋制恢复并建立了府兵制,经不断改革完善并全面推行,府兵的征集与训练较之以前更加严格,任务与作用更加明确,分布也更趋合理,逐步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大大强化了专制的集权统治,为唐朝初期维护边疆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唐朝能够保持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一方面与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实力和推行完善的兵役制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其推崇中华民族的尚武传统,举国上下尊重军人的相沿成习,全民尚武、军队战斗力极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的辉煌灿烂也正是建立在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上的,对外的扩张与征服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文化的繁荣,开创了“贞观之治”盛世,才有“颁大唐正朔于海外”的壮志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雄之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视死如归,留给当代及后世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以武为耻”的朝代,追根溯源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宋太祖赵匡胤是罪魁祸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为了提防和杜绝自己手下的武将效仿,创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国策,推行的军事领导体制往往是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人为地导致了武将地位低下,文臣地位则高高在上的格局。环境局限了选择,制度提供了导向,“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国策所形成的社会风气是“近时文士鄙薄武人过甚,指其僚属,无贤不肖,谓之‘从军’”,从而导致了其后几千年来形成的在外族武力入侵和大屠杀面前的顺从与奴性。宋朝的第八个皇帝徽宗赵佶于公元1125年金人进逼汴京之际仓皇传位于皇太子赵桓,翌年改元靖康,徽宗南奔,赵桓成为历史上的钦宗,这位苦命的皇帝只做一年多,便被金人掳去,终身监禁外朝达三十年之久,岳飞填词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与无奈犹在耳畔,此后不断有外朝武力入侵中原,辽(契丹)、金朝、西夏、蒙古、鞑靼、瓦刺、建州女真(满州、满族)等等,堂堂大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这些外族的入侵面前,居然从此不见全民族同仇敌忾的反抗。
历史不能重演,但我们可以做个大胆的假设:试想当年,如果蒙古铁骑在入侵湖北襄阳的时候,遇到全国军民前赴后继的拼死抵抗,凭借襄阳城的天险地利,即便蒙古铁骑最终攻破襄阳城,但也不可能在襄阳城长久立足,更不可能顺流直下侵入江南腹地;如果满清八旗入侵的是大唐王朝,他们的铁骑即使占领了所有的中原大地,他们还敢进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类的大屠杀吗?答案是肯定的,满清八旗的铁骑即使再凶悍、再残暴,但他们也绝对不敢进行那么大规模的大屠杀,大唐相沿成习的崇军尚武精神和全民尚武有仇必报的热血天性,满清八旗丧心病狂的大屠杀,等待他们的结局肯定会是满州一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
中国史称的两次对日战争,真是民之痛、国之殇啊!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战(史称第一次中日战争)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教训,但当时两国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似乎早就印证了这样的一个结局。日本统治者为了建设海军,以身作则一日只食一餐,并且要求其他官员的工资捐献十分之一;与此同时,清王朝统治者慈禧太后为庆祝60岁大寿而精减海军军费,朝政官员也是上行下效从里而外贪污腐化。从1931年开始,日本通过一系列局部事变不断蚕食中国领土,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最终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重拾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一洗百年屈辱;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抗美国、战苏联、打印度、平越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奋斗昂扬的尚武精神得到了新的诠释。
现阶段有很多人对日本首相、内阁阁僚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感到很是气愤和不理解,却全然不知道,这正是日本传统的尚武精神,没有了这种精神,日本就得逐步走向灭亡,那些十恶不赦的战犯曾带给他们无限的希望。时至今日,日本人仍然是坚持武士性格,他们宁愿臣服对他们使用原子弹的美国,却瞧不起以德报怨不求赔偿的中国,我们的仁爱之心是感化不了日本军国主义狼子野心的,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是小肥羊,国人心存幻想、自欺欺人终究不合时宜。善良的国人们,该醒醒了,别只看见当代中国的GDP世界排名第二,却对周边危机四伏视而不见。当今中国崇军尚武精神的退化和异化,国民羞于说爱国,对国家和军队缺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嘲弄自己的国家,嘲弄自己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这些早已彪炳史册的英雄成为一些人恶搞的对象……还有一部分青年热衷网络游戏和微信,不加任何分辨,人云亦云,造成诸多的思想混乱,缺少基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国防意识淡薄,尚武精神缺失等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当一个国家大多数青年没有尚武精神时,任人宰割的历史必将重演,而当今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尚武的民族精神!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这段精辟文字给人以激情与责任。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会被世界潮流所淹没,一个没有伟大精神贯穿的脊梁必将被外力所折断,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缺少尚武精神,那这个民族正在步入自己的衰落期,表面上的浮华也只是转瞬即逝的东西,继承和发扬崇军尚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对崇军尚武精神的保留就是对民族生命力的保留。我们改革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改革开放的成果更需要崇军尚武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