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纪实文学】当你老了(中篇报告文学连载之一)
作者:白雪(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7-04 12:58:26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谁来搀扶你老迈的身躯?谁来抚慰你苍老的灵魂?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如何追忆你曾经的荣光?如何安度你晚年的生活?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怎样任你从容地老去?又怎样走完你最后的旅程?

当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平均每天约有2万人、每小时有800多人进入老年时,危机感自然会绷紧你敏感的神经。“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会达到近5亿,而这30多年时间里还有4亿左右的老年人离开人世时,这说明从现在到2050年,我们将要养活的老年人口总流量大体上在10亿左右。”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是个多么艰难而沉重的话题。如何让现有的两亿老人颐养天年,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生命路程,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整个社会为之付出艰辛和努力。

 

居家养老的苦辣酸甜

 

时间奔走,人世匆匆。人们走着,走着,在不经意间就走过了童年、少年,转眼间又猝不及防地进入了老年。养老问题,就横亘在你的面前,既无法回避,又难以逾越。

1、步履蹒跚的黄叔叔和叶阿姨

从新华社记者近期的调查中发现,居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无论从情感还是从现实来看,目前和未来,居家养老都将是“中国式养老”的主流。居家养老面临的矛盾冲突已在506070年代出生的几代人身上突凸显。

在笔者弟弟居住的小区里,住着一对开朗的老人,丈夫黄叔叔是个离休干部,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老伴叶阿姨从企业退休。他们家境不错,四个儿女一个在国外,一个嫁到外省,两个在惠州工作。开通的老人没跟着儿女过,自己独立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小区里。黄叔叔是父亲在世时小区里为数不多能聊得到一起的老人。因父亲听不懂当地客家话,离休后跟儿女来岭南生活,朋友很少。每天与母亲到院子里散步碰到黄叔叔夫妇时,总会高兴地坐到小区人工湖边上聊会儿天。打过鬼子和老蒋的父亲,跟黄叔叔有许多共同语言,坐在一起就聊个没完。

黄叔叔不但非常乐观、健谈,还很喜欢运动。每天早饭后,老两口都搭乘免费公交,穿过大半个市区去十几公里外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中午,顺路在超市里将菜买回家。他们的生活规律而有情趣,不用四个儿女操心。不幸的是,六年前的一天,叶阿姨中风了。好在送医院及时,恢复得不错。

不久,常常看见两位老人一前一后外出活动和买菜的身影。黄叔叔背着双手在前面走,一条腿仿佛短了一截的叶阿姨,一瘸一拐地紧跟在后头,不急不慢,走得有点艰难。虽然两人一前一后,没有相扶、相搀的丝毫浪漫,可分明是黄叔叔有意放慢了脚步,时不时等着后面的老伴,让叶阿姨才可以由着自己的脚步,自如地跟在后头。相伴而行的画面刻在笔者心里挥之不去,他们的背影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才叫老伴。

笔者与长期照顾父母的弟弟为此发过不少感叹。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大家常回家看望父母,整天围着父母转。双休或节假日里,经常是一大帮儿女前拥后呼地搀着两位老人去户外活动或到饭店用餐,让左邻右舍和小区住户十分羡慕,父母的晚年因此很是满足。四年前父亲走了,不久,行动不便的母亲也坐了轮椅。从此,母亲不愿再下楼去,每天喜欢坐在阳台或飘窗上望着小区里的花草树木和老人孩子们。

人老了就怕生病,即便不差钱,没有亲人扶持和照顾也一样艰难。尤其遇到老人不能自理时,往往是一个病人就能拖垮一个家庭。

一天,我十分惊讶地问母亲:下面那个不是黄叔叔吗?他怎么也坐轮椅了?姐姐快语插话说:“黄叔叔脑梗,下肢瘫痪了。”热爱运动、性格开朗的黄叔叔才刚刚步入80岁啊。他身边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保姆,每天推着黄叔叔出来晒太阳。他把老人推到人工湖边上,自己就跟院子里的大人、孩子们聊天玩耍去了。黄叔叔一个人背对着太阳,孤独地晒两小时,没人与他交流。

望着熟悉的环境,小区虽还是那个小区,花草树木也依然生机盎然,可这一切却一天天离自己远去,再也不能亲近它们了,黄叔叔的心里格外沉重;院子里仍充满着欢声笑语,熟悉的邻居们每次见面还会客套地打个招呼,可越来越程式化,渐渐地变得陌生起来;奔跑嬉戏的孩子们,那灵活跳跃的身影,越发刺激着自己不能动弹的双腿,让习惯运动的黄叔叔心里阵阵发痛。一种从未有过的被遗弃感,慢慢地弥漫了他整个身心。起先他还会偶尔跟走过的熟人打个招呼,点点头,后来,他干脆闭紧那原本善言的嘴;合上失去了活力的双眼;低低垂下了他曾经有几分高傲的头……久而久之,再见到他时,已如同一具木偶,枯坐在轮椅里一动不动,像失水的植物一样,一天天地枯萎下去。

每次从窗里望着判若两人的黄叔叔,心里都格外酸楚。他和父亲曾在湖边凳子上谈笑风生的画面时不时会跳出来,一遍遍回放,眼泪也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黄叔叔的儿女们,因各自的工作、孩子,无法也不可能天天陪伴在黄叔叔的身边,他们为父亲花钱请来保姆照顾。令人心酸的不止是黄叔叔,还有行动不便的叶阿姨。她买菜的场景,常常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出现在眼前,难以忘却。       

70多岁的叶阿姨,走路一颠一颠的,高高长长的身子向一边歪斜着。过去每次见她,总是不慌不忙地跟在黄叔叔后面走,不紧不慢间隔着几米远的距离,画面是温馨的。自黄叔叔坐了轮椅后,叶阿姨就更加孤独无助。每次看到她艰难地拖着买菜的拖箱,往来于小区楼群那长不过百余米的绿地时,心里都会颤然一动。

前两年在家照顾过父母的姐姐告诉我,她去菜市场买菜常碰见叶阿姨。叶阿姨因走路慢,每次七点多就去了菜场,来回要花费两个多小时,中途还要坐下来休息好几次。

菜市场,它距小区不足1000米,就在小区外的马路对面,隔着一条车来车往的惠南大道。对叶阿姨来说,这条道不仅像一条充满荆棘的漫长道路,更像一条充满危险的生死线。每当绿灯亮起,可怜的叶阿姨,战战兢兢地拖着装了没有几样菜的拖箱,一步一颤,费力地艰难行走。那双向六车道、30多米宽的马路,她过一段歇一段,行人分两次过完的路,她却要等几次绿灯亮起才能过去。老人的身影像风雨中一片枯萎的叶子,在与命运作顽强地抗争。

有几次姐姐正好在路口遇见叶阿姨,忙上前去搀扶她,不料被她坚决地拒绝了,她说了句让姐姐心酸不已的话:“今天你搀我,明天、后天呢?我还是要靠自己!”叶阿姨的话听得人心里隐隐作痛,令人百感交集。

老两口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虽都孝顺,可他们在知名企业里做白领,工作和竞争压力特别大,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和配偶的老人。他们每周都会轮流抽空回去看望老人,买些吃的、用的,还经常拿钱回家。可两个老人并不缺钱,缺的是日常能在身边嘘寒问暖备置衣食的亲人。或许人们可以轻松地说,再多找个保姆啊。殊不知,时下找个好保姆真比找个好媳妇要难得多!

黄叔叔中风刚出院回家后,儿女们就为老人找了一个住家保姆,是个四十出头、身体壮实的本地女人,一月4000元。她每天只负责照顾黄叔叔起居和拉撒。买菜、煮饭仍由叶阿姨负责。说起这个保姆,叶阿姨气得直抹眼泪。保姆刚来家就告诉两个老人,她只负责照顾老人,不做任何家务。除了午休,每晚吃完晚饭还要出去跳两小时的广场舞。两个老人通情达理,爽快应下。

没过几天,叶阿姨患重感冒,吃了药却不能睡觉,一直等到保姆十点多跳舞回来才躺床上。不一会儿就听到黄叔叔要上厕所的喊声。叶阿姨叫躺在她床边不远的保姆名字,可任她怎么叫,保姆都没一点动静。叶阿姨只好自己起来走到保姆旁边推推她说,你帮我把黄叔叔扶到厕所。保姆不耐烦地睁开眼说:我今天跳舞实在太累了,你自己扶吧!说完,又闭上眼、转过身去假装睡她的大头觉。叶阿姨气得浑身直抖。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她忍了。气盛的黄叔叔实在看不下去保姆的所为,一天,当孩子们回来时,他发了很大的火才辞掉了这个保姆。

之后保姆换了几个,他们也是万般无奈才开口告诉孩子们的。何况如今的保姆市场并不规范,保姆做得怎么样?操守如何?中介关注得并不多,为了对推介给用户的保姆收取一定的中介费,常常热衷于把这家不用的保姆换到另一家去。何况保姆市场的紧俏,当保姆的也会随之提高身价,其中不乏心术不正,职业素养不高,利欲熏心,道德缺失之人。所以,不虐待老人已经算是不错啦,还能指望他或她能像朋友或亲人一样与老人聊天、交流吗?

黄叔叔,和叶阿姨只是无数个居家养老中的个案之一。无论老人一生曾经活得多么精彩,可当其中一方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晚年的生活顿时黯然失色,苦不堪言。

常言说:晚年有福才叫福。当儿女们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时,父母也渐渐进入人生暮年,正是身边需要人手照顾的时候。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望子成龙凤。可往往越是成才的子女,越疏于照顾父母。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飞出了渐渐老去的父母的视线,照顾父母既力不从心,又鞭长莫及。即便在身边的,也常常处在事业、家庭和老人之间,几难周全。当社区老年护理尚无完备的服务体系和实质内容时,居家养老中的高龄老人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便危机四伏。

身边不少人谈起养老时认为再简单不过的事:进养老院啊!这的确是一种选择,可是请容笔者告诉你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据《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当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看了这个数字你还能乐观得起来吗?到20163月底,全国各类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约3.1万个,所提供的养老床位仅584万张,而当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已突破了两个亿,它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条件好点的养老院床位更是一床难求。例如笔者居住的惠州市,条件设施最好的一家养老院目前已排队排到了N年以后。

 

2、力不从心的独生子女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由农业经济形态突飞猛进到工业经济形态的历史时期,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在直接影响了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与教育、就业、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是破坏。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把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2年到20161月起放开二孩政策,在过去长达34年的时间里,一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独生子女家长群体,如今已迈入老龄行列,并渐渐进入多病期和行动不便、需要有人照顾的阶段。

进入到本世纪以来,养老已成为“421” 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养四个老人)无比沉重的负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增长,独生子女夫妇将要担负起照顾45个老人、甚至更多老人的重任,更何况这些独生子女们正处在既要养家糊口、为生计奔波,还要养育子女的艰难时期,很难承受照顾如此多位老人的艰巨任务。      

好友阿莉就是一个典型。六十年代出生的她,是个长相漂亮的独生女。她父母都有工作,家境富足,儿时穿戴光鲜。在那个物质匮乏,家家都有一大帮孩子的年代,曾让多少同龄人羡慕眼热。大学毕业后她先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调到省里一个大厅局工作。婚后跟老公比翼双飞,事业有成。在不到50岁那年,老公已是某厅的副厅长,她也是副处级干部。女儿考上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她的人生可谓一路顺利,家庭幸福和睦,生活精彩美满。

自我调到南方工作后,每次回那座城市探望生活在那里的亲人时,常与阿莉见面。一次她出差来到我工作的城市,见到她时,我和先生都大吃一惊。才几年没见,她原本娇好白净的脸,变成了土灰色,看上去没一点光泽;那一头浓密的长波浪卷发变得稀疏干枯;曾让多少人羡慕的苗条而高挑的身材,此刻像一棵经不起风雨的枯树,弱得似乎随时会倒下一样,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多岁。在我们相拥的瞬间,都泪如雨下。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两年前的一天,她七十出头的父亲突然病倒,查出是肝癌晚期。从此,她孤身一人带着父亲辗转在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就医。终于还是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说起她父亲就医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光,她一次次泣不成声,后来竟俯在我的肩头上失声痛哭。

在她父亲生病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一段炼狱般的生活。第一次去北京治疗是她老公陪着她和父亲一起去的,通过不少关系才住进一所有名的医院,可她老公因工作需要连夜飞回了单位。可怜了我这位一向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女友,她仿佛一夜之间从天上跌落到无底的深渊里。

她断断续续地讲起她的经历:“那时我住在医院附近的一家宾馆里,早上5点钟起床去医院,白天一整天独自守着父亲,开始几天要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我们不停地在各楼层间排队,折腾。回到病房就一直守着父亲打点滴,嘴里还不停地给他讲些快乐的事,减少他的疼痛。看着瘦得不成样子的父亲,为想方设法给他增加点营养,在那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里,我跑遍了医院附近的各家餐馆和超市,找父亲喜欢吃的饭菜和水果。中午等父亲吃完饭,打完针,我才趴在他病床的脚头上猫一会儿。为了不让父亲担心,每天我都咬紧牙关硬挺着。回过头想,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我有那么大的耐力和精神。每天晚上回到宾馆已经是11点多了,极度疲倦的我却难以入睡,因为生怕父亲晚上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一想到那个可怕的情景就没法睡了,便止不住地痛哭。白天一整天的压抑,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可以尽情释放。有时我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可经常又在梦中哭醒。结果没几天我就晕倒在病房外的走廊里。管病房的医护人员不忍看我那副惨状,帮忙找了个比较合适的护工。我那时根本不能垮!垮了家里多病的老妈咋办呢?我硬撑了下来。一个月里,我的体重从110斤瘦到90斤,头发也一把一把地掉,简直没个人形了。那时我总是想,要是有个兄弟或姐妹替替我该有多好啊……”

后来他父亲又先后住过几次院,因母亲身体不好,女儿在广州读书,爱人事业蒸蒸日上,着实难请假,只能靠她这个独女。我有点替她抱不平地说:你老公也该多替换一下你才是啊!她叹口气说:“照顾老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能请的假他也请了。我已经牺牲了事业,不能再搭上他,他的担子也很重呢,除了工作,几个家都要靠他撑着呢。”

就这样,在送走他父亲最后的日子里,身高1.70米的她,体重只剩下80多斤,还落下一身病。她说那是她人生最灰暗的日子,她的体力严重透支,精神压力巨大,实在撑不下去时,死的心都有了。可一想到母亲和宝贝女儿,快要崩溃的她还是挺过来了。她感慨说:“我那时不知有多羡慕孩子多的家庭!哪怕两个孩子也好啊!我现在又非常害怕将来自己老了,生病了,会不会累及女儿,真不希望她有我的这段经历。”

好在女友家境不错,属于高收入家庭。假如遇到孩子收入不高,又要养家糊口,哪还有时间和财力去照顾老人呢?又假如两个老人同时生病,那独生子女又如何分身呢?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已彰显无遗,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破解的。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悲观地认为: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

阿莉的情况对独生子女家庭绝不是个案。从计划生育政策1983年开始实施,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生育,33年,最少会有一代人面临着与阿莉同样的境遇。如果政府不能尽快完善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适应的养老政策体系,或许这些带着“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美好憧憬,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家长,面对的残酷现实将是:老无所养。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建议:有计划生育,就应有计划养老。要完善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适应的养老政策体系。在住房、医疗、税收等方面出台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养老政策……如果这一群体老无所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不全面。”

2016年国家权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有1.6亿。这是个不可小觑的数字! 就算他们懂事、孝顺,却也会力不从心,难挑重任。独生子女145的养老现状,无疑是居家养老极难逾越的严峻挑战。

 

监督缺失引发的灾难

 

再好的养老政策没有科学系统的养老体系作保障,没有有效地监督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它都可能会发生偏移,甚至走形。政策是把双刃剑,用得好,锦上添花;用不好,背道而驰;若一旦被利益集团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让本就艰难的养老事业雪上加霜。

1、活命的钱哪去了

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31亿人,占总人口的16.7%。这个数字相当惊人!

“随着我国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大,养老问题也受到多方的关注。在多部委协调下,2008年‘爱晚工程’正式启动,旨在搭建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怡养爱晚”(北京)养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怡养爱晚”),以“爱晚工程”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名义,借经营养老基地,为老年人提供 “零风险”的养老投资和“零费用”的养老服务,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16%,只要合同期满,养老服务的缴费还能全额返还。无疑这是一项非常有吸引力的养老工程。

极大的福利从“怡养爱晚”公司的宣传材料里可见一斑:“在全国各地甚至韩国的宜居风景区内共设有17个养老基地,提供健康养生、专车接送、专业医护等服务,还会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会员可以申请在任何一个基地免费饮食居住,享受候鸟式的养老服务。”背景墙写着“民政部爱晚工程”的大红字,各类证件齐全。有国字号的招牌做保障(资料显示是全国老年人才专家委员会的唯一企业平台),还有公司看得见的经营规模,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吸引了千余名老人投入养老储蓄,生意红红火火,老人也生活得惬意快乐。

2015年“怡养爱晚”的一封《告养老会员、基金客户书》,骤然掀起了轩然大波,声称与“中融爱晚”(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融爱晚基金”)合作的中融汇联基金公司在20156月倒闭、立案,直接引起“中融爱晚基金”挤兑,损失近2亿元,这是资金链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6年,因资金链断裂,当初投资的1386名老人不仅拿不回十几万到几千万的本金,一些老人甚至将无家可归。(上述内容摘自凤凰网201667日第一财经报道)

要知道那每一分钱都是老人们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节省,甚至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这代人一辈子既要侍候老的,又要照顾小的,唯独不顾惜自己,穷其一生存下的老本却打了水漂,让他们情何以堪啊!

回头看“怡养爱晚”公司,除了国字号招牌、官方旗号的迷惑外,当初招募会员也非常有一套,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他们通常在社区和旅游景点招揽老年人,还把目标盯准高等院校和机关单位,成批地吸引老年人入会。这些会员多是社会地位、学历比较高的退休老干部、老教授,他们投入的金额也较高,从10万元到上千万元。其中还有不少老人是背着儿女,变卖房产,把养老储蓄全都投入到“怡养爱晚”公司。 当初那“17个养老基地,179栋自有木质别墅”,实为他们签订的类似旅游中介的租赁合同,只是从个人手中租赁了35栋别墅来作为养老基地,在景区里并没有自己的一点资产,可谓是一个惊天大骗局。

2015529日,对于在平谷基地生活的受骗老人是一个雪上加霜的日子。这家公司开始实施退出计划,宣布停止伙食供应、停止入住、停水停电等各类费用,送老人回城……但鸡飞蛋打的部分老人仍坚持留下,抵制单方面违约的做法。《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平谷基地遇到一位独自推着米面艰难爬坡的老人王进(化名),那场景谁见了都难免心碎:基地的食堂关闭了,他要吃饭,必须要自己买菜、做饭。这位耄耋老人,每天来回的路上就要花两个钟头,他踉跄的脚步和绝望的心境,令人不敢多想。他无儿无女,妻子去世后,变卖了家中唯一的房产,把100多万全部投给了这家公司。现在让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离开他搭上了全部身家性命的基地,离开这儿,他能去哪儿呢?他哪里也去不了啊……

“中融汇联和中融爱晚基金究竟把钱亏到哪里?为什么要从怡养爱晚会员养老基金里挪用2亿元填补?究竟是2亿元还是更多?目前还无法求证。但可以确认的是,老人们正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无家可归的结局。”

江西文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宏伟认为:“‘怡养爱晚’作为一家养老服务公司,不具备向公众及会员融资资质,不能发行理财产品。但他们“公然利用政策做背书,打着官方旗号行骗。”通过向社会宣传承诺固定回报和保底而获得的公众资金,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甚至涉嫌集资诈骗。他认为,怡养爱晚称募集资金用于并购基地,事实没有收购基地产权,只是与第三方租赁或其他合作谎称收购诱使受骗会员投资,属于虚构事实,是诈骗犯罪典型特征之一。

如今,这些老人积蓄了一生的养老金有无退回还不得而知。

 

2、黄泉路上的失能老人

20171016日,被誉为“中国喜剧大师”的严顺开先生走了,他在36年的艺术生涯中,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欢声笑语和无限艺术、享受的国际喜剧节金手杖奖的老人。众所不知的是,“他是在瘫痪了七年的病床上离开的,80岁生日的那天,病房里也没有应有的欢笑和温馨。

一代‘喜剧大师’,凄凉告别,不禁让人唏嘘。

然后,我们呢?那些自始自终都是普通百姓的老人呢?是怎样在轰轰烈烈了一生以后,与这个世界告别的呢?”      

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高达3500万,随之而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在笔者四年中所走访过的养老机构中,像河南鲁山老人公寓收留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微乎其微。然而,2015年月525日晚755分左右,祸从天降,一条猝不及防的火龙腾地蹿出,给傍晚的天空划开了一个吞噬生命的血盆大口。霎那间,一排平房变成了火海,房里传出可怕的哀嚎声,52名失能老人在惊恐和无助中扭曲着身体,任凭肆虐的火魔烧灼,不敢想象烈火中的老人们是如何痛苦挣扎的。夜空被火光燃明,空旷的山谷中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焦糊味道。这排平房十多间房屋顷刻间轰然倒塌,燃得只剩下铁皮架子,冲天大火燃了一个多小时后才被扑灭。39名失能老人的生命瞬间被吞噬,烧焦的尸体无法辨认。事后公安机关只能采取遇难家属的DNA帮助辨认他们的亲人。这就是震惊全国人的河南鲁山火灾事件。

这次火灾事件,让我国养老制度严重滞后、困难重重和危机四伏的现状大白天下,敲响了中国该如何加快养老步伐的警钟!老祖宗千百年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望再度成为国人的焦点话题。

事后,相关部门对2015年河南鲁山县老年公寓大火事件进行了跟踪调查,据焦点访谈节目介绍,引起那场大火的直接元凶是房屋的建造材料。那52个不能自理老人住的房间竟然没有一堵砖墙,全是由易燃材料——彩钢瓦搭建而成的。彩钢瓦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泡沫夹心板,被当地人称作“铁皮泡沫屋”。养老院内的电器线路安装不规范只是导火线,隐患早在2013年建造之初就已存在,火灾发生也是迟早的事。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还要用彩钢瓦建房呢?相关部门的监督为什么不落实到位呢?不得而知。在养老院内墙的简介栏上,那段依旧清晰,表达了创办者初衷的承诺,瞬间变成了极大的讽刺:“用我们的爱心,让家人放心,用我们的孝心,让老人舒心。”康乐园,变成了失乐园、断魂园。

鲁山火灾事件的老人公寓是家正规的养老中心,201012月份经过当地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有200个床位。自它建成后在当地百姓中的口碑不错。当地有群众对记者说:“那是俺们县里最好的养老院”。《南方周末》记者查阅相关的信息发现,河南省民政厅曾在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养老服务年检结果报表,这家养老院是唯一上榜的医疗服务机构。

平心而论,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养老场所,硬件设施和规模都远远赶不上鲁山养老院。尤其像鲁山这样收留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少之又少。当时鲁山养老院最大年龄的入住老人94岁,有的住了两年多。事后静下心来想,原本是一件功在千秋、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如果当初建房时能多点投入,使用好点的建筑材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严格把好质量关、监督关,配套服务跟上去,结局又何至于此呢?

河南鲁山老年公寓特大火灾事故案,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认定该事故是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2017127日,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人民法院对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525”特大火灾事故系列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将康乐园老年公寓范花枝等法人代表6名直接责任人和10名有关职务犯罪被告人员分别被判刑。河南省、市相关领导27人也将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

惨痛的教训,敲响了中国养老安全的警钟。

 

因病致贫的悲凉

 

中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位于全世界养老最为复杂之首。它比城市的养老现状更为艰难。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因病致贫难以为继的家庭和老人还有不少,在没有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时,根本无法谈及养老。

1、老无所依的湘西奶奶

在湘西永顺县永茂镇一个非常偏僻的樟木村,有一个叫杨红的大眼睛小姑娘,父母相继双亡,7岁的她与84岁的奶奶相依为命。这个曾经热闹的村子里仅剩下3户人家。村民们早已陆续搬到山下条件好的地方去居住了。祖孙俩在这个衰败静寂的村落里靠奶奶105元的低保费艰难维生。家里唯一称得上电器的是一盏亮不了的电灯。她们住在一个空荡荡的,俨如空壳似的房子里,尘灰密布,蛛网纵横,墙壁和屋顶上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破洞,顺着破洞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那些较大的洞用茅草、破旧杂物和树枝勉强遮挡着。呼呼作响的山风从房子高处那些张着大口的破洞里灌入。真不敢相信这画面拍摄于新中国,而且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当下。

这是2015年湖南电视剧频道的《心得乐》节目——《穷娃盼过年》里的真实画面。当记者问小杨红那些洞怎么不补上呢?小姑娘竟然淡定地回答:“那些地方太高,我的个子太小了够不到啊。”或许太多的苦难已让这个可怜的小姑娘麻木得不知悲苦的滋味了,或许她们住在这个岌岌可危的凋敝破屋里,早就习以为常了。

笔者在网上偶然看到这个节目时,触目惊心,泪流满面。杨红是幸运的,《心得乐》节目让她得到了热心人士的资助,可以继续读书、接受教育,可以每周5天在学校里吃住,直至完成大学教育。这台寻找特困且勤奋上进儿童的助学节目圆满完成了,可杨红奶奶的恶劣生存环境,却挥之不去地在眼前浮现。电视节目介绍,可怜的老奶奶在孙女住校的5天里,没有吃过一顿米饭和一片菜叶,每天以稀粥度日。画面里羸弱多病的老奶奶,背脊几乎弓成了90度直角,一双枯腿颤颤巍巍,早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的地已经荒了好几年。每当周末放学,懂事的小杨红背起书包独自走三小时的山路匆忙往家赶。那弯弯曲曲少有人走的山路上,她的身影越发显得弱小,单薄。她一心只想早点看到一周没见的奶奶,早点见到这世上她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每次回到家,小杨红放下书包先是为奶奶煮顿米饭,炒一盘青菜。有谁能想到,这些青菜都是她自己种的?画面里出现了一小片菜地,天真的杨红睁大眼睛,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这些青菜都是奶奶教我种的!”菜地里的青菜是两人生活里的唯一的营养品。

7岁,7岁还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大人万般呵护的小孩子啊! 7岁的杨红已经用她弱小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家:煮饭、洗衣、修补房子、拓荒种菜……当记者问奶奶有什么打算时,她颤抖着说:“还能有什么打算啊?不知道还能活几天呢?活一天算一天吧。”老人空洞的眼神,已经干涸涩滞。

奶奶的话令人心酸,对她而言,能进一所条件很差的养老院都是种奢望。只剩下三户人家的村子,早无生机,杂草在处处倒塌的残墙断壁里疯长。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还老的老小的小,自顾不暇,谁都没有能力去义务照顾杨红的奶奶。或许有人会说她不是有低保吗?是的,那105元钱的低保费的确可以保证她饿不死,有好心的村民隔段时间会帮她从集镇上买回大米,顺便看看她是否还活着?可假如某天老人突然生病,或出现什么闪失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又无任何联系方式,那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对偏僻落后地区那些孤寡、空巢老人而言,哪怕有一间能遮风挡雨、有个能吃饱肚子的地方终老都好。然而,这些偏远地方的基层党组织涣散,甚至名存实亡,又能找谁去关照这些因病致贫的孤寡老人呢?

 

 

2、道德模范陈九的晚年

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中有个叫陈九的老人,她是河南省某市街道办村民。据当地媒体报道,她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91岁的大伯哥及智障眼盲的侄子,成为家里3个男人的生活支撑。89岁时还在为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奔波。当地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为方便照顾,陈九把一家人都安排在一间房子里,相对像样些的床铺和被褥分给了侄子、儿子和大伯哥,自己睡在低矮的小炕上,没有一块完整的木板,被褥又旧又破,她一住就是数十年。一家人的生活,吃饭是头等大事,也是陈九每天要面对的最实际的困难。由于收入来源少,一家人平时都是馒头加咸菜,半年才能改善一次生活,买上几块钱的肥肉,有时到村口捡些烂菜叶,保证每周能炒两次菜。”让人难以想象这是在新中国建立60年后的情景,读罢心头异常沉重。

笔者还从当地相关报道中获知,1958年儿子刚满1岁时,陈九的丈夫就去世了,苦难的日子拉开了序幕,更多的不幸紧随其后。不久,她大伯哥的妻子罹患重病,临死前嫂子又把智障眼盲的儿子托付给了她。原本艰难的生活不仅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反而雪上加霜。后来儿子瘫痪、大伯哥不能自理,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全要靠这个可怜的女人。不是说上帝是公平的,为人关上一扇门必会为他打开一扇窗吗?可生活对陈九一点也不公平。在漫长的50多年岁月里,贫困潦倒的生活一直伴着这个无依无助的家庭。

50年,多么漫长的岁月,陈九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啊?她一直在用柔弱的身体与悲惨的命运顽强地抗争着,一抗就是半个世纪的时间,耗尽了她大半生的心血,直到她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生活才得以改善。当地一家报纸是这样写的:“把她家纳入了低保,并组织了捐款,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帮她料理家务、打理农事。”读完报道泪眼模糊,感动的同时,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刺痛,老天把太多的灾难降临在她一个人身上,到她早该颐养天年的岁数时还挣扎在生存线上,是农村太穷?还是当地这样的困难户太多照管不过来?还是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太过滞后呢?

据笔者所知,我国1986年初就创立了国家扶贫领导小组,省、地、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扶贫机构。10年后,全国贫困人口从9600万减少到5800万。像陈九这样的特困户却一直未能脱贫,连低保都是在2011年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后才得到解决,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此刻耳边响起著名学者、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老师的话:“一个好的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假如当初有精准扶贫这项政策该多好啊!

2014年,当笔者拨通当地一作家朋友的电话,决定专程去看望这位老人时惊悉:“2012年,老人获全国道德模范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终年90岁。”难过之余暗自为老人庆幸,她终于可以解脱了!不用再如此艰辛、如此贫困交加地活着了。

陈九虽是典型个案,但说明在许多欠发达地区,资源严重匮乏,尤其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他们还在经受着生存的磨难,毫无尊严地活着,甚至出现老无所养的惨状。因为当时农村尚未纳入全民医保范畴,护理费用长期无法通过医保保障,“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因病致贫家庭的真实写照。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要问,无论是湘西奶奶的窘况还是陈九老人的际遇,为什么总是要在媒体报道后才能得到帮扶和资助?对于这两个面临养老和生存困难的家庭而言,旁人可能没有任何义务,他们伸出援手完全是受爱心的驱使和道义的使然,而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为何久久没有发现并加以解决呢?笔者以为这两个家庭的困难是明摆着的,似乎连审核的程序都显得多余,可他们却年复一年地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这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疏忽?还是不作为呢?不得不引人发问。

 

孝道消弭,老人遭殃

 

1、仰天长叹的空巢阿婆

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孝道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美好的传统道德之一。孝道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要求子女对父母必须尽的义务。它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有史料记载的相关敬老、养老内容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抛去传统观念不说,在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都有明文规定,赡养老人是法律赋予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同时,留守老人5千万,数量正逐年增多。空巢家庭在农村占了50%。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尤其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改革开放后,靠种地艰难维生的农民,开始纷纷踏上去城里打工和外出务工、经商、上学之路,不仅年轻人,有劳动能力的都走了,农村仅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农村养老面临的极大难题是,既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又无固定收入,他们只能靠土地艰难维持生活。可一旦失去了劳动能力,随之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这让世界上拥有农村人口数量最大和最复杂的养老国情更为严峻。儿女孝顺还好,若遇上不孝子女,老无所养的现状触目惊心。

在湖南湘乡某镇,一个83岁的阿婆,生了四个孩子,两儿两女,本该到了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两个女儿远嫁,两个儿子进城打工,常年不回家。孙子或求学或打工也不在身边。老伴去世早,几年前就剩下阿婆独自住在山里那曾经热闹的老宅子里。她目睹着左邻右舍一个个搬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山上就剩下一两户人家。缺少孝心的两个儿子婚姻生活都不如意,生活境况很差,自顾不暇。更糟糕的是出门打工多年,都很少回来。三年前,老屋塌了,万般无奈的老人只好恳求小儿子,搬进了他建在公路边却一直空着的毛坯房里。建这房子时老人曾出过一部分钱,就由着她住了。可空壳般的房子里,没水、没电,墙也没粉刷。除了孤零零的一张床和几把椅子外,再没有任何家具。

老人在老宅子那边种了点菜、养了十几只鸡。她每天白天步行四十分钟去砍柴、种菜、喂鸡。这是她的生活寄托和部分生活来源。荒芜的山路越来越少有人走,两边长满了一米多高的杂草。每次她都一手拿着一根竹棍,边走边不停地左右赶扫,以防遭蛇虫的攻击。面对苍凉的荒野,她所有的美好都尘封在过去的岁月里。如今缺少亲情的心也早已荒芜。她机械地挥动着手中的竹棍,嘴里常自言自语念叨:老天啊,我造了什么孽,要受罪受到什么时候……

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每天她都要去老屋两次,往返路途要花费近三个小时。老屋那些鸡都是她的宝贝,鸡蛋和鸡都可以拿去换钱用。每月她虽有100多元的低保费,可还要贴补一个孙女上学。大儿子离异,不仅性格暴躁,还曾经动手打过老人。两个儿子都不尽赡养老人义务,后来通过法院才争取到长子每年给阿婆300斤带壳的稻谷,暂时住在小儿子的空房子里,仅此而已。

文友父母的家离阿婆不远,她妈妈常帮助阿婆。今年回老家探亲时,她看见干瘦的老人独自坐在门槛上晒豆角,、辣椒,便与她攀谈起来。当得知山上现在唯一的那户人家也准备搬出来时,不无担忧地问老人:“以后去老宅也没人照应,过几年你的腿脚也不行了,到那时该怎么办啊?”可怜的老人悲哀地说:“过一天算一天,实在过不下去就买包老鼠药吃下去,两眼一闭就解脱了。”

 

2、喝农药自杀的刘奶奶

百善孝为先。在孝道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国度里,在湖南衡阳市长宁柏坊乡,一个四十八、九岁就开始守寡,含辛茹苦抚养了51女的刘奶奶,怎么都没想到,自己老了却落得个如此悲惨的境地:

“一栋小洋楼矗立在常宁柏坊一个山村里,小楼不远处的路上,一张躺椅放在路边,椅子上一位老人不停地挣扎着,显得极其痛苦;椅子边上赶来三个中年男子,眼睁睁地看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三个小时后老人痛苦的离世,三个男人就这样整整看了三个小时。”这就是刘奶奶的归宿。

湖南都市频道寻情记曾有一段网易直播视频报道了经过:88岁母亲喝农药自杀,两个媳妇不但见死不救,三媳妇还把老人放到室外的一把躺椅上,之后就去找老人的几个儿子了。

那天下了一整天的雨,闻讯赶来的三个儿子私下达成协议,不送母亲去医院,就眼睁睁地看着痛苦不堪的母亲在大雨中扭曲着挣扎了两个多小时。

眼前是生养他们的母亲,是守寡四十年,一个个把他们拉扯大,把全部的爱都无私给了他们的母亲。

村民们说“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是活了大半辈子都没听说过,想不到却在这里发生了!”如此冷漠和残忍的儿子、媳妇,连起码的人性都丢失了,天理都难容啊!

从村民口中得知,刘奶奶过去由5个儿子在老屋赡养,2011年老屋拆迁后让给了孩子们建新房,几个孩子通过抓阄轮流照顾她。之前已经由五儿子和二儿子、三媳妇(三儿子已走半年)分别照料过一年,这次期满抽签该有老大家照料了。老大已故,大儿媳妇拒绝接手,为此,刘奶奶和大儿媳、三儿媳多次发生过争吵。

村民们还告诉记者,刘奶奶的大儿子和三儿子在这几年中相继去世,大儿媳和三儿媳妇都愚昧地认为是老人活得岁数太大,克死了儿子,还找算命先生测过老人的八字,说老人不死还会吃掉其他几个儿子。

这次发生争执的是大儿媳和三儿媳。在刘奶奶自杀的前一天,三儿媳认为年初她老公已去世了,她还是赡养了老人,按抽签说好的该由大儿子家照顾老人,期限到了老大家却不接受。于是,这天早上七点钟前她就把老人的生活用品全都扔出了家门。

老人生前身体很好,可以自理。没给儿子找过什么麻烦,但几个儿子都不孝顺。这天见无人接受自己,心灰意冷的刘奶奶独自去了村支书家,希望他出面调解。可支书正好在镇里开会,接到老婆电话后告诉她知道这事了,转告刘奶奶晚上回去就去找她。

刘奶奶回到三儿子家,看着自己的东西在门外冰冷的地上,心如锥刺,彻底绝望了。她悄悄走进家里,找了瓶农药,默默地喝了下去。

她那三个冷血的儿子,不但没有一个送老人去医院抢救不说,还如此冷漠地睁眼看着亲生的母亲在大雨中痛苦挣扎,让曾经养育他们成人,帮他们一个个娶回了媳妇,成家立业的母亲,无比凄凉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心难道是石头做的不成?老人死都不能瞑目!

视频中记者跟随刘奶奶的几个侄女分别来到二儿子、四儿子和小儿子家,他们的生活条件都还不错,住着宽敞的两层或三层的小楼,有的还有车。。可他们竟用这种冷酷和无情回报含辛茹苦养育了他们的白发亲娘。之前,他们的不孝已经导致老人两度自杀。

当孝道消弭之时,离人性的泯灭就不远了。

此刻笔者不由想起了湘乡阿婆,她艰难的境况还能维持多久?一包老鼠药了却残生的悲剧能够得到及时制止吗? 

 

中国式养老举步维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构成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诉求,也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还把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遭遇的民生五难,当成政府必须妥善应对的现实挑战,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国务院早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为2020年我国养老规划的愿景是: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是一幅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蓝图。然而,要把他们变成现实,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可谓举步维艰!

1、如何用好政策这柄双刃剑?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深,老百姓欣喜地看到,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投资,降低审批允许个人办养老院、本科教育将开办养老服务专业等。对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政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床位补贴、运营补贴、机构责任保险等等,对于愿意从事的养老机构、投资主体给予有限的补偿鼓励……

这些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为“银发产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系列利好政策也将在未来的养老领域里逐步惠及百姓。但任何一项好政策,必须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强力支撑。没有它,人民很难有安全感。

2017年《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阅尽曾在一篇时评中道出,“以房养老”试点刚刚推出不久,有些骗子便盯上了这一新事物。据报道,北京近年发生数十起老年人因所谓理财抵押房产而失去房子的案例。

阅尽在文中说:“骗局显示,骗子从一开始就盯上了法律文书环节,用‘合法文书’连环佐证通关。他们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通过熟人介绍,高额回报利诱、哄骗老人们签下以房抵押贷款合同等。但老人们大多没看合同内容,就稀里糊涂签了字。随后又经正规的公证,变为合法法律文件。”

这是在“以房养老”过程中出现的非常可怕的案例。因为那些老人的合同与保险公司开办的这项业务毫无任何关连。前些年买过理财保险的人都知道,那保险条文冗长繁复不说,许多专用术语让人很难理解,多数人是出于对推荐该险种朋友的信任而参保的,其中不少条文往往与推销者的口头解释不相一致,这还是正规的保险公司呢。

那些骗局中的老人又有几个能看穿骗术中的玄机呢?只认为走了法律程序就不会有问题,却不知道懂法、钻法律空子的骗子更具可怕性!“有些老人唯一的房产,在主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过户给他人;有的住了多年的房子被人强行清出;有的则莫名其妙背负巨额贷款……”

他们穷尽一生积蓄买来并打算用于安享晚年的房子,一夜之间不翼而飞。更恐怖的是,想讨回房子都非常难!因为骗子已将房产处置走了正规的法律程序,老人在房产抵押和处置上不仅签了合同,还有委托协议书,并经过公证,有的还办了产权过户。那一切手续都是“齐全合法”的! 

没有监督的权力无异于陷阱,表面看来诱惑无穷,实际上暗藏杀机。这一事件与河南鲁山养老院大火、北京千余名老人上亿元养老钱被骗的惨痛事件,追根溯源都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关监督机构失察造成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了它,养老事业方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高成本低收入,鸿沟如何填?

高成本和低收入养老的尴尬,揭开了我国未富先老国情的面纱。国民平均收入相对较低与高成本养老之间的矛盾,暂时还难以化解。完全依靠国家养老是负担不起的,发达国家也做不到。

20147月,笔者实地走访的西部欠发达地区青海西宁福利院馨悦老年公寓,所见所闻总难释怀。这是一家由政府一次性投入到位的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在国内不少养老机构中尚数不错。它于200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离市中心区域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家老年公寓的收费标准是:普通护理标间月450元、服务费300元,杂支费120元,共870元,单间1200元。每月伙食费500元;冬季暖气费标间月51元,单间102元。若使用大功率电器如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等,每月另交10元。在此养老每月最低费用要1370元(870+500元)。可核定300人的床位,一直以来入住的仅有150人左右。一半床位长期空着。除了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养不起。2015年青海省会西宁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291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月353元。由此可知相当一部分老年群体进不起这家养老院。更何况原本收入不高的老年人节俭了一生,舍不得花钱购买养老服务。年轻人月收入除去养家糊口、买房子、供养孩子,也没有太大能力为老人支付养老金的差额部分。我国因人口和经济状况,居家养老,包括请保姆在内的各项服务都需要自费,老年人的负担十分繁重。

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人口和城镇低收入阶层无法面对高成本的养老,养不起这种现象仍普遍存在。

我国养老资源的分布也非常不均衡,尚不说资源匮乏的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资源也严重不足,即使有一定经济能力,也未必能够得到很好的养老安置。以上海为例,分公办和私营两种养老院。条件好的养老院一直有一床难求现象。在“十一五”期间,全上海还不到5万张床位,有人排了十年队,直到生命尽头也没等到一张床位。针对这一现状,后来上海每年增加一万张床位。如今共有114907张床位,基本缓解了床位紧张的局面。

经济发达的上海,是经过了10余年的努力,才应对了仅占3%人群在养老院里养老的难题。在中国,又有几个城市能与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相提并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认为“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而中国仅为0.1万美元。在中国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中,财产性收入仅占0.3%,更多的是靠子女供养。”养老产业是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科学的养老体系做支撑,才能突破养老业高成本的瓶颈。中国离“老而富足”的状态却还有很大差距。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了我党始终不渝的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将为养老事业带来极其光明的前途。

 

3、化茧成蝶的路,还有多远?

当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时,就需要去养老机构集中养老了。但养老并非只是老人单纯的吃喝拉撒问题,其中大部分是“带病养老”。“一方面,医疗机构承担着繁重的诊疗任务,无法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的需求;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因此,这一部分老年人,亟须养老和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康复型养老服务。”

从笔者近四年走访过的许多养老机构看,除却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多数是以解决老人吃住的基本生存方式为出发点,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几乎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和严格培训,由一些文化水平低、毫无护理基础的人和农村妇女勉强维持。在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少科学系统的专业管理,尚无专门部门负责培训和监督,护理人员大都处于初级阶段的保姆型服务。

还记得青海西宁馨悦养老院负责人焦主任的话:“从养老院启用至今几年中,没招到过一个大学生和专业人员。”这里的员工来源,大都是周边城镇化后征地、拆迁失地的女性农民,从未经过专业培训。这家养老院属承包性质,员工工资自筹自支,无政府拨款,经费来源于入住老人所缴费用的一部分,也无能力培训员工。

“养老护理不是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员也不是保姆。”专业化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养老机构的兴衰。在国外,新西兰、加拿大和日本都是专业化护理。日本的护理人员也全有国家专业资格证书 ,他们属于专业公司管理,有健全的专门支撑家庭护理服务的人员培训与考核体系。

笔者在调查了解之余获知,针对我国至今还鲜有专门培养相关专业高、中等人才的院校,专业人才极度短缺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养老行业发展的状况。20149月,国家财政部、民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养老服务的需求,重点选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它将为未来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提供一定保障。

我国虽然近几年发展了社区老年护理,但还是缺少完备的服务体系和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兰州市增加了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康乐颐养院等四家医养结合机构,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社区和居家无法满足的养老服务。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尝试。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现在发展的是医养结合型的养老,以后的养老院全部都要求有医疗服务,这就表示需要有更多医疗专业知识的人才进入,相对的成本费用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往后发展养老行业的人工费真的会很高,很高!”这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社会现实。     

 

4、断裂的血脉,从哪里缝合?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已在中华民族身上延续了几千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传统观念渐渐淡化,道德滑坡,孝心教育缺失,让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由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已经十分凸显。

许多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工作或打工的儿女,他们中多数人认为自己也不容易,经受着生存的磨难,每年能按时给家里寄点钱,过年回去看看父母就算尽了赡养义务。殊不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所以完整的赡养义务包括物质供养,精神慰藉,生活照料3个方面。那些总以工作忙和累为由,长期不回家或不与父母联系、沟通者,仍属不尽赡养义务之列。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自古就有帝王孝敬父母,传为佳话。汉朝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四子——汉文帝刘恒,就上了24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谥号——孝文皇帝。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身为皇帝的他不仅治国有方,侍奉母亲也堪称表率:他的母亲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一病就是三年。期间,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在母亲重病的日子里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帝王尚且如此,而今做儿女的,再忙能忙过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吗?事再多,能多过集天下事于一身的皇帝吗?

至今还记得前几年一档电视节目,曝光过河北某地一位拾荒老人养育三十多岁的啃老儿子和儿媳妇的个案。八旬高龄的老人每天要出去捡拾废品,还要为儿子媳妇洗衣、做饭。面对镜头,那不孝之子竟大言不惭道:“谁让他生我呢,生了我就要养我!”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主持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找工作时,儿子的回答更令人发指:“外面那么冷,不想出去啊!”。难道他80岁的父亲就不怕冷?就活该受冻吗?追究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其一是他单亲父亲从小过分溺爱:其二得归结为这些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改革开放后,孝道教育的消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还有人们一心追求物质享受,致使道德滑坡,促成了现实中不少好吃懒做的啃老族和贪图享乐的月光族。不尽赡养义务,甚至遗弃父母的缺德失良族。

截至2016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约1.50亿人,占总人口的10.8%。在这些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30%以上的是独生子女父母。在不少独生子女家长口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是:不给政府添乱,不给孩子找麻烦。这句话听起来多少有点酸楚。这一代独生子女家长无论大小事,能不惊动孩子的绝不会找孩子,也不忍心去打搅孩子,像这样理解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可自幼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长辈众星捧月环境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们,能理解父母苦衷的又有多少呢?未来一段时期里,独生子女家长的比例有可能还将不断攀升。在呵护中成长的独生子女,自私、自我、脆弱、吃不了苦、缺少责任心的不在少数,它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居家养老的老人陷于无人照顾的困境。

近日,陆军司令员韩卫国写的一封致陆军官兵家属的公开信,刷爆了朋友圈……。

他在信中提出三种情况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在妻子生子临产时、在孩子升学临考时,只要没有打仗任务和确实离不开的特殊任务,都必须及时请假回家。”并且指出:“对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产不照顾、家庭有难不帮助的官兵,不但不表扬、不宣扬,而且还要对他的真实品德进行考察。”这封信似一缕呼唤孝道,重塑健康道德品质的春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把养老、孝老、敬老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把增进民主福祉当作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求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也再次强调了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足以证明党中央对孝道的重视,已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承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了。

在一个和谐社会里,儿女们可以放弃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但绝不能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5、冲出低谷,有多难?

我国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的收入和待遇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属低收入,有风险并让许多人看不起的侍候人的职业。

从笔者走访过的河南洛阳和青海西宁两家养老机构看,从业人员的报酬较低。洛阳西工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从业人员工资每月在12002000元以内。因它为下岗工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我们无法苛责,但工资报酬的确不高。而青海西宁福利院馨悦老年公寓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更难以置信,在暗访中该公寓的焦主任告诉笔者:“养老院除我是唯一一个有政府财政编制的,其他30多个员工都是合同工,月工资1200元。因工资待遇太低,招工很难。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干这低收入、侍候老人的活。因待遇不高,夜班费又很少,员工流失情况特别严重。因人手不够、医疗、卫生等专业人才奇缺,我们没有能力收失能老人,眼睁睁看着一半的床位长期闲置。”

我国城市就业的生力军逐渐落在第一代独生子女肩上,他们从小被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乐于安逸生活,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从事这种侍候人的养老职业呢?

凤凰财经2018-02-06缓缓说的一篇文章从人口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达到国际标准的1.5倍,更可怕的是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速。到2050年时,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将超过1/3,而这一预测是基于1.8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推演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政策怎么落地?如果没有足够的年轻劳动力,养老金的缺口谁来填?”

他还以黑龙江省为例,道出该省“平均1.3人供养1个老人,养老的压力已极其严峻”,201712月的人社部最新的社保报告显示:“2016年黑龙江养老保险收不抵支320亿,扣除2015年结余的88亿,总欠账也达到了232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养老金结余被花光的省份。”

“如果中国不能解决少子化的问题,到了2050年的时候,全国的养老抚养比可能都将变成黑龙江现在的样子……”到那时一旦产生人口危机,劳动力大幅减少,老人数量大幅增加,从业人员将更为稀缺,会让本就不招人待见的养老行业雪上加霜。提高生育率、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为其创造更多的激励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服务型人才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本文分三部分连载,明天续登第二部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