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1月我加入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来,在民协主席邹永祥的带领下,我参与了惠州古村落、民间风俗、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武术、红故事、古楹联等的调查采访和收集整理工作。数不清走过多少古屋村落、祠堂庙宇和古街渡口,观瞻过众多的古代建筑和民间艺术,参阅过不少姓氏族谱和家族资料,接触过许多村中老者和民间艺人。此情此景,恍若徜徉在惠州历史和风情的画卷里,游弋在惠州民风民俗的长河中。5年多的涉足寻访、调查研究,使我见识不少,收获多多。尤其让我懂得: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也是一种下里巴人的文化,做民间文化,就是要贴近生活、接近地气;民协责任是挖掘、传承、保护、弘扬和发展民间文化,也是与群众紧紧相连、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有益工作。由此使我对民间文化工作逐渐热爱起来。我感到自己寻寻觅觅的,竟然就是民间文化这个广阔的天地。
地处岭南的惠州,历史发展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慎终追远,不忘祖根,视传承为本分。他们说,什么都可以丢,老祖宗不能丢;什么都可以忘记,老祖宗不能忘记。他们过着传统的年、节,传承着过去的风俗,深深地烙上民间传统文化的印记。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民俗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民间文化瑰宝。这让我认识到,挖掘和传承民间文化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一种义务。采访时,我通过村民渴望的眼神,读懂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也想用另外一种方式,为这种传承出点力、做点事。于是,我将我搜集到的一百多万字的素材(口碑材料和民间文本资料)进行了整理,经过去粗取精,集成这部35万字的《民间纪事》。
《民间纪事》收集的是惠州人的民风民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武术、艺术设计、古村落风情等。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藉此深表谢忱。其中特别要感谢民协主席邹永祥,是他引领我走向这条民间文化的写作道路,让我从下里巴人文化中看到民俗文化的璀璨和文明,让我死心塌地爱上民间文化。还要感谢原惠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汉光以及那些长期以来与我真诚合作的众多的笔友。由于本人写作能力、工作经验和专业水平的局限,文中难免有不少纰漏之处,诚望有关学者和民间文学研究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