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黄秉康热爱二胡演奏且造诣很高的情况了解的较多,但对于他因为胡琴情深演绎的精彩人生,知道的就不多了。
花甲之年 精彩纷呈
黄秉康于2008年12月从惠州市经贸局退休。休闲在家,琴瘾发作,于是花重金选购了称心如意的二胡、板胡和高胡,“重操旧业”,从此每天苦练不辍,用胡琴奏起了退休生活新乐章。要知道,黄秉康1979年3月改行以后,因工作繁忙,胡琴演奏已中断了30年,如今“重新开业”拉起二胡来真找不到感觉,技艺大不如前。那怕是拉一般的曲子,总觉得力不从心,慢的慢不下,快的快不起。但他毫不气馁,先从最简单的曲子练起。由于原来功底厚,他很快便找回了当年的感觉,越练劲头越足。他买来名家光碟视频反复看,加深对独奏曲目的印象;买来录音笔反复录音,及时纠正音准节奏问题;组装了电脑,反复点击宋飞、于红梅、闵惠芬、王永德等全国名家的教学视频,学习揣摩他们的弓法、指法及演奏风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磨练,演奏技艺恢复如前。1990年8月,黄秉康参加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组织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顺利通过并获二胡专业十级(优秀)证书。此后几年,他积极参加省内外社会文艺演出,先后到广州、深圳、广西桂林、中山、东莞、珠海、河源、龙川以及本市的惠东、博罗、惠阳、大亚湾等地献艺,好评如潮,演奏技艺显著提高,舞台经验日趋丰富。
这几年,更值得黄秉康骄傲的是参加省、市的专业或才艺大赛全部获奖。这些奖项是:第十四届“润声杯”惠州乐器大赛最佳演奏奖;第五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惠州赛区(特邀)民乐比赛二胡演奏特别奖;2015惠州乡村音乐节比赛优秀奖;2015惠州首届潮楼杯群众才艺大赛总决赛十佳选手称号;2015大亚湾全民才艺大赛十强“民”星选手称号;2015惠州市第三届民间艺术博览会板胡独奏《地道战叙事曲》优秀节目奖;2014广东省首届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二胡独奏金奖、板胡独奏银奖。
颇有意义的是黄秉康于
黄秉康虽未进过音乐院校,但他可娴熟演奏二胡、板胡和高胡独奏曲达50多首。只要演出需要,他手持胡琴便可随时登台表演。歌曲类的曲目更是看着曲谱随手拉。熟悉他的人都称其是土生土长的胡琴演奏家。
农村天地 刻苦磨练
黄秉康的胡琴演奏能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全靠其个人的天赋和长期刻苦的磨练。每每谈起这些,他会津津乐道、欣慰和自豪。
黄秉康出生在河源龙川黎咀镇的珠头石村。这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1958年他10岁那年,在村小学念三年级时,老师称他是一个很懂事、聪明活泼的小孩子。课余时间除了挑水、砍柴做家务,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此外,就是与同龄人踢毽子、捉迷藏。有时也会静坐一旁观看父亲和叔父摇头晃脑地表演二胡合奏或独奏,听得最多的就是客家山歌五句板和《马灯调》了。父亲用的都是很破烂的二胡,蛇皮已烂了一个洞,琴弦生锈,琴杆弯曲,琴筒上面粘满松香,犹如一个久治不愈的大伤疤,但还是拉得有滋有味。黄秉康总是趁父亲不用时,用那把破烂二胡模仿着拉五句板和《马灯调》。他很快便达到父亲和叔父的演奏水平,因而兴趣更浓。然而父亲是个二胡迷,用父亲的二胡机会很少。这时黄秉康多么渴望拥有一把自己的二胡啊。为此,睡梦中经常梦着买了一把二胡。那时他家生活十分贫穷,不要说买二胡了,就连每学期二、三元的学费都交不起。那种状况,那种滋味让他十分沮丧。无奈之下,凭着一股执着的韧劲和强烈的欲望,他决定自己“制作”二胡。利用家乡的苗竹、木料、青蛙皮和植物纤维等作原料,居然“造”出一把“像模像样”的二胡。用它拉出的五句板和《马灯调》,音色不亚于父亲的破二胡。从此,一有时间他就如痴如醉地拉个不停。1958年暑假的一天下午,因为拉得十分投入,自我陶醉竟忘了参加生产队劳动,当晚被生产队长狠狠批评了一顿,并作出不给晚饭吃的处罚。那时,他只好十分难受地饿了一个晚上。类似这样和其它一些“制裁”,挫伤不了他执着追求的热情和劲头,演奏技巧渐渐长进。不仅可以拉客家山歌调,还可拉广东汉调、广东音乐和一些经典民歌。如《过江龙》、《卖杂货》、《旱天雷》、《平湖秋月》、《浏阳河》等。上初中以后,很快便进入了学校宣传队,从此这把“自制”的二胡派上了用场,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神奇的是,老师从未教过乐理知识,黄秉康读初二时就开始认识了简谱。一般的歌曲到了他的手上,既能哼曲,也能唱词,用二胡演奏更是得心应手。
由于家庭贫困,黄秉康初中毕业后便在家务农了。劳动之余,拉琴的时间多了,练琴更加刻苦了,他的琴声时时环绕着偏僻的小山村。邻里乡亲都赞他是二胡小天才,父亲和叔父也从心里感到高兴,在公社渐渐小有名气。1967年初,公社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理所当然成了宣传队的乐手。公社领导慷慨审批50元,配备了一把新二胡给他专用。于是拉出的音乐更悦耳了,从而使他拉二胡的热情更加高涨,经常喜形于色。虽不是私人财产,也视之为宝贝深深地爱着护着。此后则更加不知疲倦地同队友们一起深入各大队巡回演出。凭着这把新二胡和他的演奏技艺,宣传队的演出伴奏质量上了新台阶。
部队熔炉 星光闪烁
1968年2月,黄秉康应征入伍来到了连队。原在老家练就的才艺,有了大显身手的用场。训练之余,积极开展连队演唱组活动,把连队的文娱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一时成了全连最闪烁的一颗“星”。不到两个月这颗“星”就被团部发现了,即被调入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那时部队正在广州“支左”,只要毛主席发出最新指示,宣传队便立即以文艺的形式进行宣传,足迹踏遍广州街头。在队里,黄秉康不仅演奏二胡,还要演奏板胡和高胡;不仅演奏一般的歌曲和舞曲,而且开始演奏胡琴独奏曲。如二胡独奏《北京有个金太阳》、《山村变了样》;板胡独奏《翻身道情》、《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高胡独奏《旱天雷》、《平湖秋月》等,都是那个时候磨练出来的。由于工作出色,1970年2月就被委任为团宣传队队长。凭着黄秉康较高的胡琴演奏技艺,1970年10月他被调入42军文工团,并担任乐队队长,提拔为干部。通过在文工团一系列规范、严格的艺术培训和更高质量的演出,他的文艺素养得到不断升华,演奏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1975年1月,黄秉康被批准转业。按照当时那里来那里去的安置政策,他应回老家龙川安排工作。但由于他的胡琴情缘,被当时的地委书记特批留在惠阳地区杂技团任乐队队长。四年后杂技团解散,先后安排在商业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由于环境变了,工作变了,公务重了,从此中止了胡琴演奏。
他现在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回想自己在农村、部队的成长历程,尤其是胡琴给他带来的精彩人生,深感自豪、知足。在与他交谈中,你会清晰地察觉到,他对自己的前半生感到很快乐很满足。退休后重拾旧爱,并担任了艳阳天艺术团团长,通过练琴、演出,感到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多彩。黄秉康感恩党,感恩部队,感恩胡琴。他认为是胡琴让他走出了山旮旯,是胡琴演绎了他在部队的精彩人生,是胡琴让他定格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是胡琴陪伴着他度过快乐、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