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枯萎与秾丽的人生季节
作者:邓三君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22 09:30:05

 

楚标先生托人送来新近出版的诗词集《人生四季》,上面还有他亲笔签字,我十分感动。

我一向自诩为读书人,有人送我书,当然是我特别高兴的事情。年轻的时候,我没有多少钱买书看,帮人做了一些事情,人家要感谢,问我需要什么,我就说那就买几本书吧。后来,成了家,上有老下有小,要开销的方面太多太多,似乎也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朋友送书,自然填补了我的空白。而朋友送自己写的书,那就更有一层深意了:人家不认为你腹中有那么点滴墨水和诗书,怎么会想到要送你呢?这自然含了一层尊敬的意思。对于这样的厚意我们怎么能轻视与怠慢呢?!于是,在得到赠书后,我往往会在一个晚上,浴净手足,静心捧读。

对于楚标先生的书,我就有更深的一种感情了。一是,我多次与楚标先生接触,知道他曾不遗余力帮助他人的感人事情;再是,何焕昌先生曾多次跟我这样讲:老蔡可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我虽然在资料上知道他曾出版过多部集子、写过电视剧本,但是我还从来没有系统地读过他的作品。而《人生四季》自然是他送到我这匹饿狼(本人属狗,狗狼同科)嘴边的一顿精神大餐了。

亦是一个周末的夜晚,这条与狼同科的狗,张开血盆大口,饕餮其间,获得了如下文字。

 

在这部集子里,我首先窥见了作者的人生命运。在郭小东老师的序言里,我知道了楚标先生的出处:他是老牌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同时,他的家乡潮安,是一个民风淳朴、尊教重学、子曰诗云、遍及乡间的地方,可见,楚标先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民风和家学的熏陶。我以为,一方水土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浸淫,不仅奠定了他的国学修养,而且也塑造了他的人格品质。而这种人格品质随着社会品质的改变,就注定了他的人生命运,这便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命运。

在他的诗词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涉足人文知识领域的宽泛度,运用诗词技巧的圆润度,还能清晰地看到楚标先生为人的品质和处世的人生原则。

诗词之所以被纳为国学范畴,是因为这门文字艺术起源很早。诗且不说,就词而言,萌发于隋,兴于五代,盛于唐宋,其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严格的规则约束,成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典型代表。再是要写好诗词,必须广阅博读,尤其要了解国学经典、民俗典故和文字的文化含量及历史变迁等大量广泛的知识。通读《人生四季》,我们看到了国学深厚的楚标先生在这一领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施展才华的各套拳脚。寻着诗词的脉络,我们也能读出作者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以及在理想旗帜召唤下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叩问。

诗词集的开篇,是作者在20岁时所写的词一阙《忆江南火车上》:“轰隆响,坐望铁龙行。窗外丛林如赛跑,胸中热血似升腾。不觉到羊城。”词中显现出轻快、激越、单纯而理想的情绪与画面,这是收录在本集子里作者的最早的诗词。在这阙词里,我们至少可以解读出如下信息:一是作者对词律的把握;二是对字词的运用娴熟程度;三是词风的朴实态度;四是寓于词中的思想情怀。这阙词,充分表现了楚标先生从小在“苦吟诗词”成风的穷乡陋巷里的熏陶结果。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在楚标先生很小的时候就融入到了他的生命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命定优势。而“胸中热血似升腾”就是他人生追求的发轫了,表现出作者的单纯心理与高昂的情绪。在文化大革命前期,他成为新中国一名大学生,可谓天之骄子,其满腔热血,鸿鹄之志可想而知。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政治的原因,诗人不得不吟出“热血青年欲断头”(《怒斥极左派》)的悲壮之句。这表现了作者的历练之痛。他在《七律咏志》中写道:“堂堂男子欲何为?愿学东坡与岳飞”。这时的作者该是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抉择人生的时候了。当然那时的大学生,不可能为职业而愁,要坚定的是自己的志向与理想。“愿学东坡与岳飞”,表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做人标准和处世原则,同时也流露出一代知识青年奉献社会的美好愿景。他给自己所树的榜样,一个是诗书文章的才俊,一个是精忠报国的豪杰,一文一武,经天纬地。有了这样的榜样,当然就会更加勤奋地学习、勤勉地工作。然而,谁知社会因政治体制的改变,其道德风尚也开始发生并不为人知的质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弊端,造成是非混淆,黑白难分。经过半辈子的奋斗,作者终于发现谋事的人总敌不过谋人的人,在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时候,作者彻悟了世道的炎凉,其情态在《七律感怀》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吟道:“终生劳碌又如何?莫若小人心计多”。何以为据?“缺德能坑人下井,有钱可使鬼推磨”、“无德无才能重用,有钱有礼可张罗”。何如此?“上峰总喜称公正,只是爱听赞颂歌”。其结局怎样?“潜心敬业成秋草,信口雌黄变夏荷”。尽管作者找到了“只是爱听赞颂歌”的人——“上峰”,却没有找到真正的社会原因。这就有如我们评论历朝历代的英雄人物一样:受到阶级立场的限制,他们总是找不到社会变革的真正出路,用这种观点来评价作者也是恰当的。为何“上峰总喜称公正,只是爱听赞颂歌”?为何造成如此局面?我在《人生四季》整部诗词集里,没有发现作者喊出时代迫切的声音,喊出人民心底的声音。因此,尽管作者在诗词的技巧上达到了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在作者的许多诗词里,更多的是形式和口号,更多的是应景之作。也难怪,就连郭沫若和臧克家的晚期作品也是如此,只要看看臧克家的《夕照红》和各类文艺演出就清楚,这种社会弊端不仅充斥文坛,而且充斥文艺届甚或全社会,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种通象——体制的悲哀,也导致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相反,我在小东老师《吟诗作对畅开襟——<人生四季>序》里,找到了国学衰败与人生命运的联系。“这样的风景在文革之后,已荡然无存”,“潮汕文化的真正沦陷是近30年间的事”,“不管后来他们受到怎样的革命教育,青少年时代的国学基础已然牢固的沉淀而成为一种品质与格致。楚标先生在这方面的人生道路,颇有代表的性质。令人担忧的是,后继无人导致的人文断裂已经出现了颓丧之势。虽然处处可见重修重建光复国粹,但总令人觉到其中虚饰浮躁的世俗心态,总也感到造物之形迹可疑”。小东老师的这段话,是说文化的,可是我以为却是在说社会,说的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只是不便于说开说破罢了。

为什么小东老师说“总令人觉到其中虚饰浮躁的世俗心态”,不是吗?现在时兴学国学,为何学国学?是为了显示我们有知识有水平吗?现在许多孩子会背诵《弟子规》,可是他们知道背诵它要起什么作用呢?我们现今的社会有操守道德的环境与土壤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讲解《弟子规》《三字经》出名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前不久说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话。有人问钱文忠,这几年讲《三字经》《弟子规》,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说,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一言即出,震惊世人,谩骂、质问、责难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说:“忠诚、守信、孝悌”的品质难道不是当今社会的倡导吗?不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吗?难道我们的成功人士就不忠诚、守信、孝悌吗?我以为,责难也好,谩骂也罢,这都是没有理解钱文忠教授此话的真正话意。为什么我们现在那样热衷于学习《弟子规》之类中国古代道德经典?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太缺乏诚信,太缺乏守信,太缺乏孝悌,而钱文忠教授觉察出这不是解决道德问题的真正出路,如果缺乏保证道德培育、成长和发展以及施行的社会大环境和大体制,学习这些规则并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的人当然就会吃亏。这就有如两个水平相当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同时竞考一个公务员职位,考出来的分数不相上下,其中有一位就施用了非常规的手段,录取的结果我们是可想而知的。在我们这个潜规则大行其道的社会,太多的潜规则弄得社会看似平等实是不等。而这些潜规则却与我们所灌输和培养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这些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像幽灵,无孔不入,无所不能,横行社会。我以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是以儒治国的,因此就出现了与之相匹配的科举制度、道德规范等等约束社会的各类标准。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但是从社会机制建立到道德风尚推行上看,还是基本相应的。而新中国成立后,打破了原来的社会生态系统,却没有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社会表层说的是一套,而社会里层做得又是一套,这将酿成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危险和悲哀。当然,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关规范人们道德方面的书籍,但是从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道德问题。历朝历代许多忠臣没有得到好报(纵然是有,也是偶然与幸运所致),原因在哪里?那就是我们社会治理,没有在根本上从人治走向法治,由于人治,当然就有随意性,好恶都由当官的说了算。所以就连作者树为人生榜样的苏轼和岳飞,都不得善终。由此,《人生四季》的作者楚标先生自然就成为印证钱文忠教授所言之人,因为他从小就学忠诚、守信、孝悌,一心向善,不会玩弄权术,不会两面三刀,不会投机取巧,不会拍马溜须。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不仅是楚标先生的宿命,更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的宿命!

 

在这部集子里,我同时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诗词创作上所倾注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尤其是那些写别离与聚首的爱情诗词,深深地撼动了我的灵魂,让我这样一个并不乏女人缘的人,也大生醋意:楚标老兄,那是何般女子,竟能让你的灵魂与心智激荡到如此癫狂地步,从而生发出人类如此美妙的精神花朵!?这正是这部集子最震动我的重要内容。

通读诗集,我以为楚标先生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最大突破是爱情方面的,这些作品大都集中在1987年——1993年间,其代表了蔡楚标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我们不妨来赏析,与作者一道进入他迷幻而又瑰丽的精神世界。

我以《采桑子·惠州西湖》为代表作为这类诗词的起点,何有此说?我们知道,艺术产品是主体对客体关照后的结晶,其与作者的情绪、感受、心境等密切相关。我初到惠州时,天天为生计担忧,即使常常坐在西湖边的石凳上,也无心领略西湖美景,就是有美女从身边擦过,也难有春心激荡。想必此时的楚标先生,正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时候,满目青山满目情,见山胜似山,见水胜似水,夜色中的西湖哪一天不是如此,可就在那么一个时点,在作者的眼里就成为“水亦融融,光亦融融”,从而感受“最是温柔弱柳风”。“温柔”的“柳风”就足以令人陶醉,作者在其间又加了一字“弱”,更显柔情万般了。这既是词律的需要,也是作者情感的表露,足见作者驾驭诗词的功夫。为何在此时点生出这般情感?却原来是“百花洲畔伊人去”,看到“月亦朦胧,影亦朦胧”的夜景,最终是“不尽情思入梦中”。作者此时似乎是在借古说今,托物喻己。如果说,这阙词所表现的爱情还很朦胧的话,那么《别鹅城》就是暗潮涌动了。

满怀惆怅别鹅城,

望断尘烟不见人。

一路无言凝野外,

凄风千里伴车行。

短短四句,背后却藏有柔情万般的爱情故事,真有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惆怅。此时的诗人,满怀牵挂,孤心向谁吐?“望断尘烟不见人,”奔驰的车后,是滚滚的尘烟,当然也有匆匆的路人,“不见人”中的“人”,是特定意义的人,大有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的况味。在随后的诗词里,作者将此类诗词推到了极致。无论是《鹊桥仙·和秦观<七夕>》的“秋空漠漠雁孤鸣,正满眼,霞飞日暮”,还是《无题》的“相思人最苦,只影伴孤灯”这些句子,这些感受,都将情爱表达得入木三分、彻心透肺、刻骨铭心。有些词句可谓佳句,完全可以与历代名家的诗词绝句传唱后世。如 “邻里不知离别苦,隔窗犹唱《祝英台》(《五月节》)”与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艺术形式何其相似;“忽闻一阵风声响,疑是伊人敲木门。(《无题》)与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的艺术感染力又何其相同。而在此间最为出彩的是楚标先生的各类词作,可谓异彩纷呈、各显魅力。如“左叮咛,右叮咛,难舍难分难启程。依依不了情”(《长相思·伤别》)、“窗外静,月朦胧,望星空。几番思绪,辗转难眠,唯盼飞鸿”(《诉衷情·夜思(二)》)、“细细端详情脉脉,轻嗟鬓角添银纹。”(《捣练子·迎君》)、“秋,皓月照小楼。灯光下,伊人面带羞。”(《十六字令·秋》)、“蝶恋蕊,鱼依水,最情浓。应是万般恩爱在其中”(《相见欢·重阳之会》)、“天涯芳草,春色难留情未了。别怨悠悠,望月倚栏泪暗流”(《减字木兰花·别怨》)、“寂寞灯前人影瘦。几回梦泪凄流。思君夜夜咽离愁。寒风吹枕冷,滴血在心头”(《临江仙·秋望》)等等,这些词,说婉约也好,说凄苦也罢,总之,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就找到了词这样一个很能表达心绪的媒质,经过心灵的浸淫,演绎出人类精神的艺术之花,这些美丽的花朵,我们甭管它是用什么元素培育和浇灌出来的,它们都是艳丽的,迷人的,夺人心魂的——即使是罂粟花,也是动人与灿烂的。这些艺术成果,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许多情景的描述,疑为神来之笔,成为作者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精神唯一。在此,我想以纯艺术视角,就他的两阙完整的词,从艺术方面进行一番赏析。一是《忆江南·惜别》一:多情种,离别最艰难。千万叮咛言不尽,再三顾盼泪无完。欲去又回看。二:别离后,难却是相思。夜静月清常辗转,襟寒枕冷有谁知?相见待何时!二是《一剪梅·思念》:二度梅开别样红。身俏姿丰,醉了东风。奈何春色总无终,来亦匆匆,去亦匆匆。别后离愁结几重?剪亦难松,理亦难松。何时梦里又相逢?仰望星空,试问蟾宫。这两阙词,是楚标先生在爱情诗词方面的典型代表,它既有词眼,又有整体的艺术效果。词虽是一个戴着枷锁跳舞的艺术品种,可贵的是,在这两阙词里,看不到雕琢痕迹。词中的感情,如喷井之泉,沛然而出,让人酣畅而痛快。而且用字平易,有如白话,情味极浓。《忆江南·惜别》的第一阙,作者首先坦承:多情的人啊,最艰难的是与情人离别的时候。既然要离别了,倾诉的话儿该有多少啊,可是那伊人的泪水,却比要道别的话儿还要多。在此种境况下,哪能说别就别呢?自然是欲去回首再回首啊!作者把两个情人分别的情景,描写得撕心裂肺,真切、细腻而感人!第二阙,是写别后作者的感受。多情人,最难是别离,那么分别后最难当的自然就是相思了。在夜静月清的晚上,孤寂的心灵是邻家的人能知道的吗?那思念的人儿,我与你的离别真有一日三秋之隔啊,那何日又是我们相聚的日子呢!把愁别与相思的两个场景写得情景俱佳,感人切切。《一剪梅·思念》从另一个侧面来描述了思念的情状,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在上阙用“来亦匆匆,去亦匆匆”来诠释反常规“春色总无终”的心理感受,不仅符合思维逻辑,而且捕捉到了男女间相聚时间倒逆的幻觉之妙。下阙用“剪亦难松,理亦难松。”来渲染“别后离愁结几重?”,揭示了感情的缠绵和繁杂,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焦灼情态。

从以上列举的词作中,对于楚标先生在诗词领域的成就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首先是他对词牌的熟悉掌握。这期间的词,大多是不同词牌的,相同词牌的作品较少,这说明,作者不仅懂词,而且涉猎较广,可以在不同的心绪、节奏、环境、状态下,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词牌对自己的人生感受和艺术构思给予精准的表达;再是,对词律掌控自若的熟练程度。他不仅熟悉不同词牌的字数要求,而且对平仄的把握相当到位,所填之词,毫无生硬、晦涩之嫌,可以说是娴熟于心,运用自如;三是,楚标先生的诗词,不仅是用精准的语言和娴熟的技巧成就,更是用青春与生命写成。所以他的诗词,才那么唯一,那么别致,那么动人!我敢说,这些如梦如幻的诗词作品,就连作者自己也无法复制。这便是楚标先生在诗词上的倾心贡献和最大成功。这种贡献和成功,却是前途、命运甚或是生命的兑换。

以上是我品读《人生四季》所获得的两个方面的感受,或不深,或不精,实为浅陋,但当茶余饭后的闲聊吧。

 

(蔡楚标是惠州市民协会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