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诗情人生
作者:李华生(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10-09 15:12:08

 

涛声长吟,业大情真;家国勿忘,忠孝在心;

舞文弄墨,豪气干云;金沉义重,不惑红尘。

                                        ——赵兴祥印象

 

引 子

 

惠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要我采访赵兴祥。于是我来到了惠东县。

赵兴祥的手机总是无法接通,惠东人大办公室只好联系上赵兴祥的秘书。秘书告知:董事长在广州。

秘书很无奈地向我摊了摊双手,然后苦笑着把赵兴祥的手机号码抄给了我。从秘书的苦笑中,我读出了“你自己看着办”的意思。

因为时间太紧的缘故,我在去年年底的一个月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拨赵兴祥的手机,然终没能如愿。“莫非换了手机?”我在心里想。

我原本不认识赵兴祥。市人大的领导告诉我:赵兴祥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而且还是新增补的省十届人大代表。所以,我必须想方设法地采访到他。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总算联系上了赵兴祥。这得感谢黄埠鞋业商会的陈镜波会长,他通过赵兴祥的家人,帮我接通了赵兴祥的新手机。

我在电话里说明了我要见他的缘由,并请他安排时间接受我的采访。通过电磁波,感觉到赵兴祥的笑声很爽朗。言谈间,他思维敏捷,逻辑严谨,而且还有点文气,难怪有人说:赵兴祥是个歌词写得不错的企业家。

我们还是没能在完稿前见面。因为急,我竟忽略了省人大会开幕在即,赵兴祥明天就要去报到。

我只好再去向惠东人大求助。为了赶时间,我在县人大介绍和提供的材料之基础上,别无选择地“走近”赵兴祥,去品味他的诗情人生。

 一个月后,报告文学《诗情人生》刊发在《惠州人大风采》大型报告文集上。一年后,我把这篇文章收录在自己的大型报告文集《又见艳阳天》之中。不久,赵兴祥不知从哪里看到了《又见艳阳天》这本书,然后致电要我一定到平海去见个面。一到平海,赵兴祥早早地宴请了三围台客人在那里等着我,这其中就有平海文化站的蔡景站长。

酒至微醺,赵兴祥请我移步到一座上个世纪五八年修建的大会堂,数十人欣赏着即将参加广西民间艺术节的平海渔歌彩排……

 

上篇:渔歌唱晚

 

我的家乡好风光,面向大海背靠山,古城古庙六百年,流传故事在民间……歌的旋律是地地道道的当地渔歌曲调,极具地方韵味,既新鲜又独特,听罢意犹未尽。闻之这首歌的歌词是赵兴祥所作,我听了颇感惊讶:一个常年在商场上东奔西忙的人,居然还有这等闲情逸致?赵兴祥果真是个儒商么?

这其实与赵兴祥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天赋以及他从小的爱好与兴趣。

赵兴祥出生在古城平海、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海滨小村庄。他从小就喜欢听渔民唱渔歌,对渔歌有一份独特的感情。虽说沧海桑田,几十年过去了,渔歌也随时间的流逝日渐式微,而赵兴祥却念念不忘。他居然自己填词,请来曲作家用渔歌调子谱曲,硬生生地灌录成了赵氏CD。至此,赵兴祥对家乡浓烈的爱,以及深厚的渔歌情结足见一斑。

事也凑巧,正值惠东县文化局为了挖掘、整理、保护濒临绝唱的渔歌而忙得不亦乐乎,同时又因为经费不足陷于窘境的时候。赵兴祥获悉后,二话不说,掏出了两万元赞助活动经费。他说: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渔歌曾经唱到北京,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但是现在,到哪里听渔歌去?会唱的都已五、六十岁,平时极少唱渔歌,这些渔歌再不挽救,我看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掉,这可是我们的文化宝藏呀……其言恳恳、其情切切,没有丝毫商人固有的铜臭味。

平海古城,六百多年来沉积丰厚的历史文化,薰陶了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赵兴祥对渔歌的痴爱,不单是来自少年的情结。更多的是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关爱,那是古城文化薰陶的印记和对社会的责任。平海镇建设文化广场,赵兴祥认为:这是为乡亲们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集会、健身、读书的好场地,是展示平海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载体,能提高古城的文化品味。他不仅积极参与广场的筹建工作,还以个人的名誉,为平海文化广场建设捐资七十五万元,在广场上建造了一栋文化馆所;与此同时,他还为惠东县城的文化广场建设,慷慨解囊地捐资二十万元。

这就是赵兴祥,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着生意场上的睿智、又有着高尚情操的企业家。

时隔不久,佳音传至,惠东县组织的、具有浓厚特色的民间艺术“惠东渔歌”代表作,经广东省相关专家审定、已经申报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中篇:根深情浓

 

赵兴祥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惠东县工商联合会副会长,他麾下拥有惠东县大利贸易有限公司、惠东县恒利实业有限公司和合作企业碧甲综合码头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每年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税收,为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和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稔平半岛位于惠州市的东南方,面积720平方公里,这里有中国唯一的大陆架海龟保护区,有闻名遐迩的时尚女装鞋生产基地,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巽寮风景区,可谓历史文化绵长,海洋资源丰富,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生于斯,长于斯,创业于斯的赵兴祥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极具发展眼光的赵兴祥,多少年来,一直在心里默默地构建着稔平半岛的开发蓝图,希望有朝一日稔平半岛丰富的资源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惠东的经济能够发展壮大起来。

20035月,惠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赵兴祥领衔向大会提出了将惠东县稔平半岛海滨公路列入市统一规划建设的议案;在第二次会议期间,他又领衔提出扩建稔山大埔屯至港口公路的议案。他所提的议案与市委、市政府发展惠州东翼经济,开发稔平半岛的规划不谋而合。议案的主承办单位对议案的办理非常重视,主动邀请了部分人大代表对海滨公路建设进行全面调研,开始规划投资近亿元分期建设海滨公路。

家乡的文化历史渊远流长,在国人致力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今天,平海人的求学之风更是日渐鼎盛,赵兴祥深知文化建设与教育的重要,更体味到贫穷对于教育的影响,尤其是目前普遍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窘状,令他内心深处沉重无比。于是,赵兴祥发誓要为莘莘学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就这样,平海多数学校都得到了他的资助:捐资10万元给平海中学建设宿舍楼;30万元支持中心小学建设电脑室及校园设备;每年固定拿出一笔资金,资助家乡贫穷而无法上学的孩子,使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此外,逢年过节,他都坚持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为老人送上一份温暖。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他自己不但率先垂范,而且组织、带动他人积极参与。平海镇委、镇府为改造道路建设,美化城镇的面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赵兴祥主动联合了另外两家公司,筹资200多万元,改造了平海古城的穿城公路。昔日挡道的建筑物被拆除了,道路被拉宽拉直,两旁铺上彩砖,种上小树,装上颇具文化气息的路灯,古城的街道装扮得容光焕发,徜徉其间心情是无比舒畅和惬意……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多年来,赵兴祥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仅拿出来的现金就高达数百万元之巨。

 

下篇:涛声铿锵

 

赵兴祥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热心公益事业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扬。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人生价值的质的飞跃。

1999年,赵兴祥当选镇人大代表,2003年又当选为市、县两级人大代表。2006年底,赵兴祥增补为广东省十届人大代表。如何当好一名人大代表,真正行使代表职责,名符其实地参政议政,不负众望地为民请命,这是赵兴祥人生中将要谱写的一首崭新的乐章。

赵兴祥以他独到的眼光,强烈的责任感,探索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方法,寻求发挥代表作用的支点,努力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多年来,他提出了对交通建设、加强平海古城的保护、发展当地旅游业、解决农村水利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等多项建议和意见,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同时,他密切地关注社会的各项事情,积极地尽代表之职,体察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困,化解矛盾。平海的榜山猪场位于平海古城的西南方,与民居相邻,由于猪场的养殖规模较大,缺乏环保措施,猪的排泄物经简单处理后排入附近河流,导致河水变黑发臭,臭味弥漫附近大片的范围,附近居民苦不堪言,民众意见非常之大,多次到镇委镇政府上访镇府也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由于种种原因落实不了,收效不大。2003年,附近的居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欲采取偏激的方法进行解决,赵兴祥了解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不能袖手旁观。赵兴祥主动承担起了沟通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的责任。他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联系多方力量耐心安抚当地群众,多次参与镇府、养殖户商讨解决的办法,订下搬迁猪场的时间表,努力化解群众的怨气,让事件平息下来,如今,猪场已经完成了搬迁工作,乡亲们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赵兴祥深知人大代表肩负的是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他经常深入选区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并通过各种途径反映他们的意愿,表达他们的心声。

冬种马铃薯是平海镇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年产量达35500吨。多年来,平海农民已摸索了一套种植马钤薯的经验,形成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亮点。2004年,平海镇被惠州市委、市政府评为“马铃薯之乡”。然而,赵兴祥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发展马铃薯种植业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由于当地不能解决育种问题,马铃薯种苗的好坏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尤其是2004年,有好些农户因引进的种苗不纯,导致所种植的马铃薯不结薯或结薯不大,农户损失惨重。平海镇鹧洞、油麻园等村委会有1000多亩的马铃薯,出现卷叶情况,不能结薯,造成损失200多万元。赵兴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马铃薯之乡发生如此事情,而种植户却束手无策,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他感到心痛。在2005年惠东县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赵兴祥联合代表提出了要求县政府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和管理的议案,希望政府能更好地提供帮助,使农民一年辛勤的汗水能换来丰收的果实。

赵兴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各项代表活动,认真地履行代表职责,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在他看来,金钱的多寡、名声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都不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人生只有做出一番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无愧于己,无愧于人。同样,金钱只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才能真正显示它的意义和作用。

 

 

 

坦率地说,我很无奈地“走近”赵兴祥。这原本是一件很被动、抑或很痛苦的事情。然而,令我自己都莫名其妙的是:赵兴祥这个人很难“走近”,一旦近之,意味着走进。走进了赵兴祥的诗情人生,你就会迷恋忘返,最后被美妙融化其中。

商人的精明在于他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赵兴祥倘佯在诗情画意的形象思维之海洋,这应为商人之大忌;商人的富有在于他永远的一加一等于二甚或更多,而赵兴祥通常使用减法而余下心灵的富足。赵兴祥笃信金钱“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因此,他捐资兴教以迎文曲,他扶老携幼以承孝道,他铺桥修路以载康庄,他赋歌填词以续渔谣,他为民请命以图国安......他其实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不少的金钱,耗掉了太多的精力。但他获得了问心无愧的健康体魄,拥有了一颗功德无量的灵魂。

也许,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此罢。

 

(注:赵兴祥是惠州市民协会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