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坚守旧时的味道传统小吃成非遗
作者:黄桃    来源:    日期:2016-01-28 21:54:19

 

图片1.jpg 

▲看着油角在手上制作成形,李超宏乐在其中。

 

图片2.jpg 

▲油角、糖环、核桃酥等,都是过春节的传统小点心。

 

图片3.jpg 

▲用刀子沿着木制模子一切,糖环就做成了。

 

图片4.jpg 

第五代传承人李晓聪已经开始帮忙打理店铺。

 

 

进入腊月,博罗观音阁一家百年传统点心作坊飘出阵阵香味,远在市区的蔡女士寻香而来。一口香酥的蛋散,一个香脆的油角,对蔡女士来说,是春节的味道,更是一种儿时的美好滋味。

博罗观音阁德源楼这家百年老字号,为给人们带来传统点心的酥脆香甜而延绵至今。老店掌门人李超宏接过棒子后,精心制作着每一道点心。如今他的儿子也成了传承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李超宏说。

 

现状

从腊月开始制作,30年来日复一日

年关将近,藏身博罗县观音阁镇市井的一家传统年货作坊内传出阵阵香味,作坊内工人们正紧张地做着各种传统点心,迎接春节。

作坊主人李超宏忙上忙下,一会四处指导工人,一会自己动起手来。与糖环需要手工制作不同,油角可以用机器代替部分劳力。李超宏负责把面皮推送到流水线上,机器将面团压制成长片,旋转的小棒槌在面皮上压出小窝窝,油角馅料从漏斗中直接落到小窝窝中,油角模具一合一开间,一个油角便完成了。另一头,流水线终端他的妻子则踩着节奏将油角从模中取出。

李超宏的作坊每年从腊月开始制作传统年货,直至春节,他们制作的传统点心包括糖环、油角、炒米饼、西式鸡仔饼、中式鸡仔饼、核桃酥、花生糖、白芝麻糖、黑芝麻糖以及蛋散等十余种。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些传统点心,30多年了,李超宏还是乐在其中。亲眼看着点心成形,他很有成就感。“大家喜欢吃我做的年货,吃得高兴我就高兴。”

 

发展

四代传承,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音阁是东江的古渡头之一,早些年间这里以水运为主,观音阁是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一度十分繁华。清光绪年间,李超宏太祖父在此创立玉兴楼,祖父接手后,重点经营茶楼特色食品,并改名为德元楼,据李超宏介绍,当时在观音阁,德元楼算是地标。

到李超宏手上,德元楼已是第四代。李超宏生于1966年,从小跟在爷爷身边,看着爷爷精心制作各种美食。14岁上初中,一开学他先跟老师告了一个月假,跟爷爷打月饼,就这样半工半读三年,毕业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家业中。

“爷爷做事非常严谨,稍不注意,我们就会挨骂。当天的操作台如果没有刮干净,第二天就会遭到劈头盖脸的骂。”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李超宏也一脉地传承了下来,工作的时候必须从头到脚穿戴好,保证卫生。工人将糖环下锅油炸后,没有用网格压住,炸出来的糖环不够美观松脆,李超宏发现后斥责工人,这批糖环也不能上架了。

1986年正式接手德元楼后,曾一度很艰难:用油安全的负面事件、小作坊以廉价产品冲击市场,都曾对德元楼产生影响。而经历跌宕起伏的李超宏,在遭遇低谷时重新起步,将德元楼发扬光大,并改名为德源楼。

德源楼在当地有百年历史,有五代以上清晰明细的传承谱系。2014年,博罗县政府与博罗县文体旅游局为德源楼颁发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

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截止201512月,在全市县区级77个非遗项目中,以月饼(糖果)制作工艺获得非遗的仅有德源楼一家。

 

味道

祖传配方从未改变,保留旧时的味道

吃一口油角,外皮酥松,内馅香甜,吃过德源楼传统点心的人都说,这里的味道跟儿时一样。对于祖父的配方,他从未想过改变。“人们要吃的就是这种传统味道,一改就变味了。”如油角的酥皮,一定是用自己熬的猪油,加上面粉、砂糖、鸡蛋混合搅拌,并要经过手工揉面,才能做出这种酥松口感。

人们总是念旧的,而旧时的味道很容易把人们带回过去。“大街上,西式点心随处可见,但传统的未必找得到。这些传统年货很多人都是从小吃到大,我们不会让这种旧时的味道消失。”德源楼的产品品质一脉相承,李超宏也坚守着祖传配方与独家手艺,并将之传承下去。他说,祖父是个做饼行家,手艺高超,但现在他们做的产品样式还未及他传下来的三分之一,还有很多品种他们没有时间去做,比如用熟料做成的冷糕,现在几乎吃不到了。

对于祖传配方,李超宏没动过心思要改变它,但在制作工艺上,他可是费尽心思。拿油炸机来说吧,李超宏目前用的油炸机就是他设计的。机体内,下半截盛水,水上加油,油水相混的这个主意就是他出的。“油比水轻总是浮在上面,炸油角的时候,难免有的馅料会漏出来粘到其他油角上,破坏了卖相。但用了这种方法后,漏出的馅料会掉入水中不会浮上来粘到其他油角上。”而流水线般的油角机也是经他构思与工程师一同设计出来的。

做了30多年的传统甜点,李超宏对于产品的品质一直严格把控,对于原材料的产地都有要求,如面粉一定用东莞某厂的,芝麻一定用本地的,砂糖则是外省的。

李超宏手艺好,配方传统,近年来他的传统点心产品销量年年上升。客家传统年货受到新老客家的欢迎,他的产品除了在惠州本地销售外,还有从东莞、河源、深圳、中山等地的客人专门上门来购买。仅农历十二月一个月,他的传统年货的产量及销量超过三四吨。

临近春节的前几天往往供不应求,需要加班加点赶工。目前,李超宏准备建设厂房扩大生产,把这种传统的味道带给更多人。

 

传承

为产品设计宣传册,想尝试网络销售推广

百年老店坚守不易。

虽然还远远未及退休,但李超宏早早就安排好接班人了。他的小儿子尚在大学校园内,每到假期都会回家来帮忙。1995年出生的李晓聪,从小就看父母做传统点心,还会帮忙打打下手。到了小学五年级时,他已开始参与制作,每天早上6时起床帮忙撮饼皮,还帮着打包装、销货。

高中时,李晓聪在博罗县县城念书,作为住宿生,他想卖零食赚零花钱来增加生活开销,他就想到拿家里的点心去卖。没想到,同学很爱吃,回头客不少。有时候,李晓聪在睡觉都会被同学摇醒要买点心。后来,李晓聪到广州学习美术时,同学对他家的点心念念不忘。因为当时不能回家,同学就特地叫自己妈妈到李晓聪家的门店购买点心,然后寄到广州。

李晓聪目前正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念大二。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吃麻花散,每年春节前他都要留两包,一包自己吃,一包带到学校给同学吃。“同学都说跟外头买的味道不同,我家的吃起来特别香,口感很好。每年过完春节,同学都会盼着我带点心回去给他们吃。同学们说,我家的点心吃起来有家的味道。”李晓聪想把这种家的味道更好地传承下去。

上大学以前,李晓聪就开始尝试做宣传,给家里的点心拍照片,上传到QQ空间、微信。上大学学会软件制图后,他就自己给产品做海报。每到节日,他都会设计一张关于产品的海报。2014年,李晓聪还代表德源楼到惠州会展中心做推广,展出了几天,不少人都很喜欢这些传统点心。2015年,李晓聪花了2个月时间,为自己的百年老店做了一本宣传册,里面详细介绍了老店的历史、产品特色等,还给产品做了包装设计,找印刷厂做礼品包装。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李晓聪坦言,最开始并没想过继承家业,但后来想想,这是对于传统的传承。现在学校放假了,他白天就在店里帮忙,学习如何打理店铺,晚上就帮人修图片、做设计,继承家业和追求自我进步两不误。“传统不能丢,但要创新品种,开辟新式的品种,拓宽销售路子。父母年纪也逐渐大了,毕业后,我想再搞搞网络销售推广。”李晓聪很有自己的想法。

 

 

(原载2016119日《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