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区江湖环绕,群峰拥翠,山水交辉,风景如画,是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反映区域文化深刻内涵的惠州城市地名颇具特色,这些地名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而且是区域人地关系的真实写照和一项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充分了解和认识这些地名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地名资源,而且有利于增加对城市生态系统内涵的认识。同时,地名本身既是一种区域文化的深刻反映,又是区域形象的真实写照。 概括起来,惠州城市的地名具有以下特点: ①地名群体现了山水城市的自然景观——鹅城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山体和水体在城市自然景观中的地位非常显赫,浩瀚的水面和众多的山峰优化并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加上地貌与人工建筑物的有机结合,则产生了“城中湖、湖中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和“城中河、河中城”的特有城市景观,从而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从主体自然地名群来看,山水城市的景观得到了充分体现。与临近的深圳、东莞、河源、汕尾等周边城市相比,惠州城市的自然山水地名密度较大,地名类型包括江、河、溪、湖、塘、沥、台地、山地等。如两江(东江、西枝江),五湖(西湖、红花湖、金山湖、梅湖、木墩湖),大坑湖、期湖塘、横槎溪、新螺溪、水帘溪、桃花溪、飞鹅岭、螺山、丰山、紫薇山、高榜山、麦地山等。此外,城市的许多人工建筑是以自然山水地名作为专名的,包括桥名、街道名、街区名和酒店名等。总之,惠州城市的地名表现出浓厚的山名水名气息,整体地名群充分反映了这座“岭南名郡”的自然风光。 ②历史名人与地名——惠州是一座历史古城,历代名人辈出。用名人之名作地名,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而且还可以发挥“名人效应”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1993年,惠州建成了一条双向四车道的仲恺大道,它以革命先驱者 ③西湖与城市地名——在惠州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湖对城市环境和城市人文景观的构成及发展演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惠州西湖始创于五代,自古以来西湖景名和名胜古迹名与城市地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沿用至今。以地名的性质划分,与西湖相关的城市地名可归纳为以五湖(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命名的路名、以西湖命名的酒店名、以西湖命名的景名、以西湖命名的古迹名等4类。 ④古城演化与地名——宋元两代,惠州城相当完整但空间狭窄。明洪武21年大规模扩城后,开城门七个,至今遗名尚存,成为惠州市区内的一些永久性地名。如朝京门,老百姓俗称北门,现有北门大街等地名;横岗门,俗称南门,今有南门市场等名;平湖门,今名仍在;合江门,俗称小东门,亦为今一地名;东升门,俗称小西门,也是今一地名;还有原东门(惠阳门)、水门等。其中水门,以当时小西湖(今五四路)引水出西枝江(沿国庆路)而得名。今日的水门大街,实际上是在原明代以来遗存下来的城墙上改建的。 ⑤通名用字的历史变化反映城市发展情况——在惠州旧城之中,以“街”,作为通名的地名很多,如自北至南呈东西走向的府前横街、金带街、塘尾街、后所街为四条最大的古城街。此外还有学院前街、万寿街、金带南街、北门直街、文兴街、水门直街、中信街等。上世纪70—80年代,惠州城市扩展迅速,这一时期建成的街道多以“路”作为通名,如下角东路、下角中路、下角西路、南坛东路、下埔路、横江路、梅湖路等皆为这一时期的地名。到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城市建成区扩展至较外围的地带,道路用地较为充裕,该时期建成的道路宽大笔直,故取“大道”为其通名,如惠州大道、东平大道、惠澳大道、仲恺大道等。综上所述,街道通名的用字所经历的“街一路一大道”三个历史阶段,反映了城市交通地名的分布特征和城市扩展的空间过程。 ⑥城市地名的变化与更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惠州城市建设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巨大变化,城市地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与更新。概观其变化趋势,有如下一些新特点:1)原有的线状地名逐渐被面状的区域地名所更替。像麦地取代了麦地路、南坛取代了南坛路等;2)农村地名由于土地开发建设,向城市地名转化。如上排、龙丰等昔日的农村聚落地名现已成了TCL主要工业区所在地;3)过去较为单一的普通住宅小区向多种形式的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建筑群发展。如江北的城市花园,东湖花园等;4)工厂企事业单位名称,因改变用地性质,进行开发建设,向建筑地名转化。如丰湖电脑城原是汽车修理厂的车间所在地,南方大酒店原是汽车运输公司的所在地等;5)单体大厦向集商贸、娱乐、餐饮、公寓、写字办公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建筑群发展。出现了如“英达”、“升平”等一类的专用地名。 深刻认识惠州城市的地名特色和地名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宝贵的地名资源服务于城市的旅游业、并发挥地名的旅游功能有很大益处。比如说,如今的“商业步行街”,其名称一来没有一个专名(即专用名,以表明是何处何地的商业步行街),空间位置不确定,使其对外形象表达模糊;二来用一个功能性名词(商业)来表示一个重要的、同时包含很多商业以外的活动场所也不全面。如果考虑到商业步行街所处的位置及周围环境中的特征性地名的话,我们是否可将其定名为“平湖门步行街”或“中山路步行街”。这样的地名不管形式还是内容都更具意义。又比如,如今的“红花湖风景区”或“红花湖公园”是否可以考虑改称作“红花湖郊野公园”。因为后者不仅更好体现了红花湖风景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有山有水,青山绿水环绕,自然风光引人入胜),而且用这个地名可以将红花湖与西湖二者的景观结构区分开来,既有利于红花湖风景区的未来建设发展,又利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还可以向游客展示一种鲜明的旅游服务形象。再比如,“下埔滨江公园”这个地名,若是用城市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将来也许还会出现一个、两个或更多的“滨江公园”,到那时候“xx滨江公园”的地名让人听起来似有雷同的感觉,而且也未能反映惠州城市两江四岸的环境特征。因此,是否可以称其为“西枝江公园”以区别将来的“东江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