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糖饼业今昔
作者:林 宽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11-29 11:50:25

 

清光绪十三年(1887),惠州(特指惠州市区,下同)糖饼业就形成生产小作坊。当时有府城横廊坊(今桥西中山西路13号)的隆记饼店和县城县前街(今桥东惠新中街32号)的记饼店。隆记店主是陈冠南祖父,从业6人。开面房兼制饼,手工做白饼仔、淮山饼、炒米饼、甜皮饼(俗称“脚底皮”)等,年产量约3000公斤记店主杨家修,从业6人。生产咸烧饼、咸切酥、麻花、芝麻薄脆饼、油炸饼、油条、棋子饼(又名满州果)、龙凤饼等,年产量约5000公斤19l1年,县城董公桥(今桥东惠新中街87号)伍记饼店开业,店主伍亚社,从业4人。接着联记饼店开业,店主陈观容,从业5人,店址在县城西门口(今桥东惠新西街63号),生产品种有咸切酥、合桃酥、蛋光酥、棋子饼等,年产饼量约3000公斤。此时,叶瑞权又创办了第一家糖仔店,店名“瑞记”,店址在县城县前街,从业4人,生产波子糖、薄荷糖、芝麻糖、姜池糖等,因为经济实惠,深受儿童喜爱。瑞记糖果成了热门货,月产糖果约3000公斤,产品供不应求。清末,惠州共有专业饼店4户19人,年产饼约1.2万公斤;糖果店1户4人,年产糖果5万公斤左右。此外,还有一些茶楼兼营饼业,如府城大东门(今桥西中山东路)的惠波茶楼、寿如茶楼,四牌楼(今中山北路)的天元茶楼,县城平一坊(今桥东水东西路)的得如楼、东坡楼,平二坊(今桥东水东东路)的一景楼等,制作的饼品优良,如天元的豆沙饼、酥油饼,有首惠州歌谣唱道:“为人爱食酥油饼,平生爱着白衣裳。”除供应本店客外,还在店面设柜摆列饼品对外供应,并承接定制结婚礼饼、棋子饼等。那时民间婚礼习俗,结婚定要给女方龙凤礼饼,否则婚事难成。特别是社会名流的婚礼,礼饼极为讲究,数量多且饼质优。例如,社会名流梁伯允与名画家李星阁对亲(李星阁女与梁伯允子结婚),迎亲礼饼共有12盒,每合礼饼300余只,总计礼饼逾4000只,重量逾250公斤。此时饼业极为兴旺,每年中秋节前后,又是婚嫁佳期,为制作中秋月饼、结婚礼饼,各间茶楼忙得不可开交。仅中秋月饼,年需量达一万多公斤。

民国初期,开业已有数年的瑞记糖果店,为了探索发展糖果业的新思路,苦心钻研,敢于创新,制成有惠州风味的柚皮糖、麻雀春(又名豆仁,客家人叫白鸽屎)、五仁梅韧糖(又叫软糖)、芝麻花生糖等四种名优糖果。上市后,得到惠州社会名流张友仁、李长天、薛秀亭等人厚爱,家中常储瑞记糖果,以待宾客。四种糖果蜚声全市,各大茶楼推上夜茶市供应。因产品供不应求,遂不断扩大生产,店员增至10余人,月产糖果逾5000公斤,畅销惠州及江西等地。此时的瑞记,生意兴隆,门庭若市,产品不断创新,新增品种有米糕、煎堆、油滋、粽子、淮山饼等20余种,生意做得更加火红,在惠州糖饼业中成为佼佼者。

1926年后新开的饼店有:马荣记饼店,店址在府城四牌楼,从业3人,专门制作咸烧饼,饼质韧而香,深受欢迎。县城县前街有合成饼店,店主刘德良,从业3人。随后开业的德成饼店,店主许理桥,从业3人;明记饼店,店主何月明,从业3人。此时全城糖饼业共有9户,从业人员39人,年产饼2万多公斤(不含茶楼制作中秋月饼、结婚礼饼约2.5万公斤),糖果5万公斤。

在这么多的糖饼店中,淋琅满目的糖果饼食可分为中式和西式两种。不论中式或西式,又可分高、中、低三等。高等糖果饼食,选料上乘,制作精细,价钱较贵,普通百姓很少买,如瑞记白糖米糕、柚皮糖、加料梅韧糖等;天元楼的酥油饼、豆沙包等;记的龙凤饼、葱油饼;马荣记的咸烧饼;东坡楼的酥皮夹心饼等。这些高等糖饼在当时要五分或一毛钱才能买到,这在当时(二三十年代)算是很贵的,因为一斤猪肉才一毛八分。中、下等糖果饼食,多为小字号经营,他们所产的饼食,多为平民百姓、小孩和乡民购买,花一两个铜仙,至多四五个铜仙就可买到,多数即买即食,有的买回家里食用或答“人事”(送给别人)。这批小字号糖饼店,生意好的,也赚了一些钱。高等糖果饼食,殷商巨富、文化教育界、政府官吏等较多买食。他们在家作早点,或招待客人,多至茶楼饮午、夜茶,边饮边食边谈。一般百姓在盂兰节、中秋节和婚嫁喜事时,食用糖饼较多。

抗战期间日寇四次践踏惠州,全城糖饼店均被纵火烧毁或飞机炸毁,无一幸存。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州糖饼业才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那时,瑞记糖果店已由叶氏第二代执业。叶氏兄弟从小受父熏陶,磨炼成一手好技艺,四种名优糖果又有新发展,品质更上一层楼。瑞记糖果不仅市民爱吃,还吸引了不少官绅,如当时的县长和惠淡守备区司令官叶敏予、张光琼等人,特派卫兵到瑞记购买糖果,吃后赞不绝口,说是名不虚传的惠州特产。此时新开的糖饼店有:巽记饼店,店址在中山西路,店主梅巽东,从业4人,生产面包西饼。得元饼店,店址在水东东路,店主严源,从业4人。合栈饼店,店址在朱屋墩,店主胡和,从业2人。胜利糖果店,店址在水东南路7号,店主曹苏,从业3人。惠东糖果店,店址在中山南路,店主林安,从业3人。1949年末,惠州糖饼业共40余户,从业70余人。其中糖果店3户12人,年产糖果约5万公斤;饼店39户60人,年产饼10万公斤。从上所述,可以看出惠州的中式糖果饼食源远流长,虽花色品种不断更新,仍脱离不了糖豆粉面和油脂肉类。西式糖果饼食至清末民初才传来惠州,它不像中式那样全靠手工操作,而靠机械、半机械生产,如搅花机、滚筒、压块(粒)机等。作为糖果饼食业,无盛衰之分,只有淡旺季之别。每年四至六月,水果大量上市为淡季,进入八月为旺季,人们食糖果饼食也较多。

新中国成立后,惠州糖饼业有较大的发展。1953年,由顺德、公和、永安、兴利、广成兴等5大商行转业,联营兴办永乐园糖果饼干厂,以顺德行为厂址(今水东西路35号),厂房面积150平方米,厂长陈承亮,从业80余人,共有资金1.5万元。建厂初期,无技术人员,无机械设备。面对困难,劳资双方团结一心度难关。在人民政府帮助下,派出筹建人员10余人,赴广州糖果饼干厂参观学习制作糖果饼干的做法,并且聘请广州糖果饼干厂工程技术人员来厂作指导。在兄弟厂的协助下,添置手摇糖果机1台,购置煮糖锅等配套设备一批,很快投入了生产。初时月产糖果5000多公斤,产品由国营糖烟酒公司收购。随着生产不断拓展,原有工场显得狭窄不堪。1954年秋,厂址迁往水东东路77号,厂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生产进一步扩大。1956年秋,由永乐园、胜利、惠东、瑞记、得元、联记、何明记、记、寿如楼、巽记、德栈、合成、合栈、和记等14户,联合申请参加公私合营,得到人民政府批准,于是公私合营的惠州永乐园糖果饼干厂成立。领导班子由公方厂长杜兴权、私方厂长陈承亮、工人厂长何杰、党支部书记钟长顺等人组成。当时有员工130多人,生产品种分为四大类:l、中式糖果类,有柚皮糖、麻雀春、梅韧糖、花生糖、芝麻糖;2、西式糖果类,有辣椒糖、金丝糖、波子糖、波板糖;3、中式饼类,有咸切酥、合桃酥、蛋光酥、棋子饼、炒米饼、五色饼、鸡仔饼;4、西式饼类,有蛋糕、面包、酥饼等20余种。当年生产糖果量149吨,产饼121吨,其中饼干5吨,工业总产值46万元。产品由糖烟酒公司包销,原材料按计划供应,生产走上正轨。

六十年代初,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糖、油、面、豆、大米等粮食原料,按生产计划供应30%,其他原料相应减少,生产出现困境。当时曾到沿海采购海草,代替粮食原料制作海丝粉,确保了市场供应,度过生产难关。1963年后,粮食原料逐步恢复供应。1966年糖果年产量546吨,饼354吨,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1956年分别增长2.78倍、1.93倍、2.58倍。由于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从公私合营转为地方国营,命名为“地方国营惠州糖果饼干厂”。企业改制后,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完成560型印饼机、糖果管道煮糖器、自动糖果机、转页式风车烘炉等多项革新项目,促进了生产发展,1977年,惠州糖果饼干厂被评为广东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8年,糖果年产量1171吨,饼858吨,工业总产值372万元,比1966年分别增长1.08倍、1.47倍、1.25倍。由于生产发展,人员、设备增加,厂房环境很不适应,遂决定筹建迁厂,在鹅岭西路新建厂房面积7452平方米,1980年建成投产。迁进新厂后,环境卫生改观。1981年,水果糖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1982年,柚皮糖被省一轻厅评为“四新产品”三等奖。1985年,加头五仁月饼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获优质品奖。1987年有员工300多人,工业总产值265万元,年利润4.5万元。

 

本文根据赵意、叶伟强、游绍祺、杨秉坤等人提供资料和作者亲见亲闻写成。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