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三年(1887),惠州(特指惠州市区,下同)糖饼业就形成生产小作坊。当时有府城横廊坊(今桥西中山西路13号)的隆记饼店和县城县前街(今桥东惠新中街32号)的祐记饼店。隆记店主是陈冠南祖父,从业6人。开面房兼制饼,手工做白饼仔、淮山饼、炒米饼、甜皮饼(俗称“脚底皮”)等,年产量约 民国初期,开业已有数年的瑞记糖果店,为了探索发展糖果业的新思路,苦心钻研,敢于创新,制成有惠州风味的柚皮糖、麻雀春(又名豆仁,客家人叫白鸽屎)、五仁梅韧糖(又叫软糖)、芝麻花生糖等四种名优糖果。上市后,得到惠州社会名流张友仁、李长天、薛秀亭等人厚爱,家中常储瑞记糖果,以待宾客。四种糖果蜚声全市,各大茶楼推上夜茶市供应。因产品供不应求,遂不断扩大生产,店员增至10余人,月产糖果逾 1926年后新开的饼店有:马荣记饼店,店址在府城四牌楼,从业3人,专门制作咸烧饼,饼质韧而香,深受欢迎。县城县前街有合成饼店,店主刘德良,从业3人。随后开业的德成饼店,店主许理桥,从业3人;明记饼店,店主何月明,从业3人。此时全城糖饼业共有9户,从业人员39人,年产饼2万多公斤(不含茶楼制作中秋月饼、结婚礼饼约2.5万公斤),糖果5万公斤。 在这么多的糖饼店中,淋琅满目的糖果饼食可分为中式和西式两种。不论中式或西式,又可分高、中、低三等。高等糖果饼食,选料上乘,制作精细,价钱较贵,普通百姓很少买,如瑞记白糖米糕、柚皮糖、加料梅韧糖等;天元楼的酥油饼、豆沙包等;祐记的龙凤饼、葱油饼;马荣记的咸烧饼;东坡楼的酥皮夹心饼等。这些高等糖饼在当时要五分或一毛钱才能买到,这在当时(二三十年代)算是很贵的,因为一斤猪肉才一毛八分。中、下等糖果饼食,多为小字号经营,他们所产的饼食,多为平民百姓、小孩和乡民购买,花一两个铜仙,至多四五个铜仙就可买到,多数即买即食,有的买回家里食用或答“人事”(送给别人)。这批小字号糖饼店,生意好的,也赚了一些钱。高等糖果饼食,殷商巨富、文化教育界、政府官吏等较多买食。他们在家作早点,或招待客人,多至茶楼饮午、夜茶,边饮边食边谈。一般百姓在盂兰节、中秋节和婚嫁喜事时,食用糖饼较多。 抗战期间日寇四次践踏惠州,全城糖饼店均被纵火烧毁或飞机炸毁,无一幸存。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州糖饼业才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那时,瑞记糖果店已由叶氏第二代执业。叶氏兄弟从小受父熏陶,磨炼成一手好技艺,四种名优糖果又有新发展,品质更上一层楼。瑞记糖果不仅市民爱吃,还吸引了不少官绅,如当时的县长和惠淡守备区司令官叶敏予、张光琼等人,特派卫兵到瑞记购买糖果,吃后赞不绝口,说是名不虚传的惠州特产。此时新开的糖饼店有:巽记饼店,店址在中山西路,店主梅巽东,从业4人,生产面包西饼。得元饼店,店址在水东东路,店主严源,从业4人。合栈饼店,店址在朱屋墩,店主胡和,从业2人。胜利糖果店,店址在水东南路7号,店主曹苏,从业3人。惠东糖果店,店址在中山南路,店主林安,从业3人。1949年末,惠州糖饼业共40余户,从业70余人。其中糖果店3户12人,年产糖果约 新中国成立后,惠州糖饼业有较大的发展。1953年,由顺德、公和、永安、兴利、广成兴等5大商行转业,联营兴办永乐园糖果饼干厂,以顺德行为厂址(今水东西路35号),厂房面积 六十年代初,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糖、油、面、豆、大米等粮食原料,按生产计划供应30%,其他原料相应减少,生产出现困境。当时曾到沿海采购海草,代替粮食原料制作海丝粉,确保了市场供应,度过生产难关。1963年后,粮食原料逐步恢复供应。1966年糖果年产量546吨,饼354吨,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1956年分别增长2.78倍、1.93倍、2.58倍。由于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从公私合营转为地方国营,命名为“地方国营惠州糖果饼干厂”。企业改制后,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完成560型印饼机、糖果管道煮糖器、自动糖果机、转页式风车烘炉等多项革新项目,促进了生产发展,1977年,惠州糖果饼干厂被评为广东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8年,糖果年产量1171吨,饼858吨,工业总产值372万元,比1966年分别增长1.08倍、1.47倍、1.25倍。由于生产发展,人员、设备增加,厂房环境很不适应,遂决定筹建迁厂,在鹅岭西路新建厂房面积 本文根据赵意、叶伟强、游绍祺、杨秉坤等人提供资料和作者亲见亲闻写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