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博罗老城(榕城)还有趁圩的习俗。趁圩,细究起来,很多地方的叫法都不太一样。北方叫赶集,博罗当地人叫投圩。意思都一样,就是定一个人口聚居得比较集中的热闹之地为“圆心”,再以3~4堂(博罗话中的距离单位,相当于10华里)路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里面的百姓,就在约定俗成的日子里,带上自己要卖的农副产品,到“圆心”(圩)卖掉,再买回一点家中所需要的物品。视投圩人的多寡,交易量的大小,各地“圩日”(约定俗成的投圩日)间隔时间都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逢旧历的五和十,有的地方是旧历二、五、八,榕城则是三、六、九。 榕城的圩市规模很大,设在榕新路南端靠江边的老市场,东西向纵深约有 大多数的日子,尤其是遇上年节,荔枝、龙眼、黄皮丰收的日子,2000多平方米的市场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夹道”延伸到解放西路的东端、榕新路的南端。那时候的东西都不贵,1毛钱可以买上5斤蚬,1块钱买的荔枝够3~4个人吃。因此,人与人的关系相对而言也比较宽容。记得那时候的我们,还是一些小屁孩。为了混两只荔枝吃,倒背着手,人模狗样地装出一副欲买荔枝的老成相,这档尝尝,那档尝尝,黑叶、桂味、糯米糍,从新正香一直“尝”到百货大楼,小小的肚子基本上也就“够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