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旧时榕城的圩日
作者:徐穗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1-09 10:21:04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博罗老城(榕城)还有趁圩的习俗。趁圩,细究起来,很多地方的叫法都不太一样。北方叫赶集,博罗当地人叫投圩。意思都一样,就是定一个人口聚居得比较集中的热闹之地为“圆心”,再以3~4(博罗话中的距离单位,相当于10华里)路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里面的百姓,就在约定俗成的日子里,带上自己要卖的农副产品,到“圆心”()卖掉,再买回一点家中所需要的物品。视投圩人的多寡,交易量的大小,各地“圩日”(约定俗成的投圩日)间隔时间都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逢旧历的五和十,有的地方是旧历二、五、八,榕城则是三、六、九。

榕城的圩市规模很大,设在榕新路南端靠江边的老市场,东西向纵深约有150,南北向宽约有152000多平方米的地方,分成东西向的三条夹道,一档接一档,挤得满满当当的,货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千万不要以现在的“档”来理解那时候的“档”。那时候由于基本上没有小贩,所谓“档”的“档主”大多是交易物的生产者;“档”的规模也有大有小。大的可能占道近10,譬如说那些用竹子编织的“鸟巢(1米的直径,高约30厘米)装载着大量叽叽喳喳的自己孵化的鸡雏的商人。小的位置只有一个人,譬如一个农村老太太,蹲在那里,面前仅放着一只用稻草缠着脚的小母鸡。

也不知道是当时的市场管理使然,还是大大小小“档主”们的自觉使然,圩市中所卖的货物都分门别类地摆放到了一起。鸡鸭鹅三鸟,大宗的买卖在圩市的西南端,猪牛鱼肉在西端,竹子编织的鸡笼、粪箕、竹箩、笸箩、盖帘在中端,小糖寮自榨的“砂糖”、鸡蛋鸭蛋在东端,米糠在南端,还有那些从东江捞上来的金灿灿的蚬、白花花的蚬肉,农民自己腌制的咸菜、萝卜干不规则地随意夹杂其间。买东西的人不断地在夹道中行进,或停住脚步跟农民兄弟侃侃价,真正是人头涌涌,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大多数的日子,尤其是遇上年节,荔枝、龙眼、黄皮丰收的日子,2000多平方米的市场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夹道”延伸到解放西路的东端、榕新路的南端。那时候的东西都不贵,1毛钱可以买上5斤蚬,1块钱买的荔枝够3~4个人吃。因此,人与人的关系相对而言也比较宽容。记得那时候的我们,还是一些小屁孩。为了混两只荔枝吃,倒背着手,人模狗样地装出一副欲买荔枝的老成相,这档尝尝,那档尝尝,黑叶、桂味、糯米糍,从新正香一直“尝”到百货大楼,小小的肚子基本上也就“够本”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