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浮想联翩水东街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2-23 11:42:48

 

我一直想把水东街喻为“水之骄子”,是因为惠州城没有哪条街像它那样占据了地利天时,吸吮了那么多水之灵气;也没有哪条街像它那样多彩多姿,走过近千年的步履。是水赋予了它的生命,铸造了它的灵魂,令它生色生辉,令它繁荣兴旺。在岁月走过了四季轮回、春花秋月,走过了朝代更替、世事沉浮,水东街依然与古城惠州同经沧海桑田的变迁。

我在水东街西边的合江楼前凝思,望东江浩荡西去(古人称此为逆水之道),碧波淼淼,气象万千,我不禁浮想联翩。

一切皆缘于东江从东北方奔驰而来,一切皆因江水绕过惠州城东方,又向西北方而去,那是天造地设的理所当然。假如不是这样,又何来水东街?

惠州人真应该感谢钱苏啊,是他第一个想到并实施在江边筑路的人。

北宋元丰年间,钱苏时任惠州太守。也许正是血气方刚,正是想一展才华;也或许只想脚踏实地,为惠州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于是命人在惠州城东江岸坑坑洼洼的滩涂上“筑作平直,郡人之便”。虽然那只是一条泥土路,但它是一条平坦的路,这应该是水东街最早的雏型。

“铁链锁孤舟,浮鹅水面游”(引自惠州《鹅城谣》。浮鹅:指鹅城四面环水,如鹅浮于水中)。想像得出来,那年代的惠州城,路难行,行路难,船,就是人们出行的“脚”。人们坐小船登岸,总算有了一处平坦落脚的地方。故而,民众记住了钱苏,钱苏之名永载惠州史册。

也许那年的春天江水不再上涨,也许那年江岸的木棉花开得格外灿烂。人们在江边泥土路建起了简易的头,越来越多的小船在此靠岸。这里江风习习,视野开阔。举目可见江帆船影,水天一方。如此风佳水好之地,在后来的岁月里,百姓没有“轻待”它,这里盖起了包公庙。惠州百姓要让那万民仰慕和敬佩的包青天大老爷,来驻守这好风好水好地方喔。只有他,配得上!

从钱苏的名字记载史册,从包公庙的诞生,我感叹惠州百姓的心灵是那样的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是那样的诚实和善良,是那样的懂得感恩啊!

我的思绪穿越时空,返回从前。我去寻觅和复原旧时的情景——包公庙日日香烟燎绕,香客不断,此处成为人来人往热闹之地。惠州人祭拜包公虔诚之心日月可表。于是乎,卖糖水的小贩坐着小船挑着担子上岸来了,卖肉包子的小贩上岸来了,卖粥粉米面的小贩上岸来了,卖果子的小贩也上岸来了……来了,来了,来了许多做小生意的人。江边的泥土路越踩越平坦,越踏越坚实。随着岁月车轮走到明末清初,街道成型,临江又踞惠州城之东,取名水东街。

一切皆因水之缘故。水为财啊,这是个好地方。从第一间商铺的诞生到第二间第三间,以至成排成片,水东街终于成了商贸往来的集结之地。那沿江的头渐成规模,可停泊东江上游、下游较大型的客船与货船。东江上川流不息的船只,许多都奔水东街而来,也有的在此中转、歇息。人们交易、闲逛、看热闹、叹风景。每天有多少船只在这里靠岸呢?有多少人在这里回旋?数也数不清。明末清初,水东街的商贸活动进入繁荣时期。

我绵绵的思绪,去追寻水东街旧时的踪迹——每日清晨,东方升起的太阳率先向江面撒上一层匀匀的碎金,晨曦中醒来的水东街开始新的一天,那其实也是日复一日几乎相同的模式:从头上岸的商贩陆续涌入水东街。有肩挑的,手提的,还有手推车的。这里有从河源、老隆、和平、连平山区来人携带的山货,有东江沿岸捕鱼的渔民带来的河鲜水产,有从惠州周边农村的农民带来的各种农作物,有从别处地方商贩带来的各种生活日用品。总之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乱。来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那数间酒楼食肆,门前挂起红灯笼,开张大吉,迎四方来客。人们在这里可品尝惠州民间百姓的拿手菜肴。那色香味美的“东坡扣肉”、“东江盐鸡”、“梅菜肉饼”、“东江酿豆腐”、“爽口鱼肉丸”、“五香猪肉丸”……还有那入口醇香的“东江糯米酒”,喝了叫人久久念想。呵,东江流域的商贩和游客,谁人不识水东街!如此的兴旺,如此的名声远扬,这不正是一幅活脱脱的惠州“清明上河图”么?!

一切皆因水之缘故,水东街的商贸活动直接干系到惠州百姓的民生。惠州周边百姓穿的粗布衣从哪里来哟?均来自水东街西南面的晒布场。东江流域的商家撑着船,顺着江水将手工机织布运送到晒布场,然后在江边漂染洗净又晒干。每天,每天,成百上千布匹挂晾在晒布场,如面面五彩的旗帜,风吹起,哗哗作响。惠州百姓吃的粮食从哪来哟?来自水东街那五谷杂粮批发商行。惠州周边的农村每季打下的新稻谷、新番薯、新花生、新黄豆,农民撑船首运水东街,故而惠州人餐桌上的五谷杂粮最新鲜。惠州人日常生活用品哪来哟?水东街早就有了竹篾加工厂。商家从山区收购大量的竹子,扎成竹伐,不费大的功夫,顺江漂流,运送至水东街西南面的头。这些山林的产物,很快变成惠州人家中所需的竹床、竹椅、竹凳、竹箩、竹筐……还有那五金、百货、纸品、药品,等等货物,无一不是船载水运来。顺风顺水的水东街,想不兴旺都好难哦。

但正如惠州人歌仔唱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走过多彩多姿的水东街,也曾经历恶梦般的劫难。那是上世纪的30年代末,日寇的铁蹄横扫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在一个血色的秋日,繁荣兴旺了几百年的水东街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成了废圩。是惠州人的坚强和智慧,不几年,又设法重修了水东街。可它毕竟老了,毕竟元气大伤。毕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它,它无法再现最鼎盛时的兴旺。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四清”运动,接着是“文革”十年浩劫,它开始沉寂,开始冷清,似一个历经无限风光最后又失魂落魄的人,它慢慢淡出了惠州人的视线。

然而,一切皆因水之缘故,这好风好水之地又怎能被人遗忘?如凤凰涅般,水东街在时间的快车走至2000年之后迎来了重生。惠州市政府规划改造水东街的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重建的东新桥似一道绚丽的彩虹跨过西枝江口,进入水东街,那是多么大气;街的西面那东江西枝江的交汇处,富丽堂皇的合江楼拔地而起,那是多么恢弘。还有那新设计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也即将竣工。这一切,标志着水东街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有一点毋庸置疑,风滋水润的水东街,占天时,得地利,它再走千年也依然。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