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 惠州的纤夫,劳作艰辛,生活简朴。正如他们在劳作时的呼叫:“一条缆绳长又长,几人肩腰被套上;逆流拉船脚磨破,船一搁浅泪汪汪。一条缆绳长又长,烈日当头唏嗬上;打风落水冷又饿,跌倒爬起算平常。一条缆绳长又长,几人同命被它绑;崎岖荆棘江边岸,踩踏惊心把命忘。一条缆绳长又长,长年累月踩船上;船蓬作被床船板,望天望水想家乡。”又说:“上摆(回)老隆下摆(回)省,去下韶关大半年。”可见,他们以一双铁脚板和身力,换取微薄的工钱维持生活。 俗话说:“人以群聚,物以类分。”拉缆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结伙而为。拉缆的多来自惠阳马安水背、胡西潭(也叫胡须潭)一带乡民。他们为了糊口,相互介绍,干起无人看得起的职业,日久天长,成群成帮。旧社会流传着“行船跑马三分命,生仔姑娘没一成。”可见,船工危险,拉缆的纤夫更为危险。船缆有竹缆、棕缆和麻缆三种。竹缆价钱较平,棕缆贵些,麻缆最贵。竹缆由几十条竹篾接驳绞扭而成,约 旧时,水运特别兴旺,载着上百担物资的“水牛牯”,或载着五六十担货物的大木船,从大缆尾(东莞与黄埔交接的水域)溯东江而上,成十个缆工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一直拉到老隆,其艰辛和苦累可想而知。韩江船(状如汤匙)吃水虽浅,也能载重三十多担物资,溯东江而上或沿西枝江而行,一般需五到七人才能拉动,历尽艰辛,排除险阻,才能到达目的地。三、四十年代,惠州已成为商贸集散地,流传着“头平(山)、二淡(水)、三多祝,一横(沥)二派(尾)三古竹”的顺口溜,大小船只载着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运向这些地方。水运虽繁忙,但缺少机动船只,靠人力撑拉,就此业者有增无减。在东江、西枝江穿梭的船只,上上下下,或停或靠,日夜不断。淡水码头、包公巷码头、东新桥两侧沿岸,经常集结着大量的船只,像连环船一样,密密麻麻。一到晚上,各船点燃的灯光,闪闪烁烁,蔚为壮观。 停泊的船只,名曰“洽水”,等候上落货物,快的一二日,慢的四五天,甚至更长。船工可趁“洽水”期间,上岸走亲访友或回家探望父母、妻儿,急急匆匆,生怕误工,打烂饭碗,被炒“鱿鱼”。他们就是这样身不由己,处境艰难。 在那时,因机器欠缺,船上能装上机器的,除客轮外,所有货船,都是靠扬帆和人力拉撑。有的小船(也叫小艇),若逆水航行,为了赶时间,也拉起缆来。但较简单,一条绳索一头绑牢船头,一头由一二人便可把船拉行。抗战胜利后,机动船日增,用人力拉撑的船只渐少,继而人力被机器取代。如今,已看不到纤夫拉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