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枪”“炮”声隆隆的火灾
作者:王师式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3-27 10:44:25

 

搜索我人生的经历,除了抗战时期日寇的“三光”政策,在惠州似乎也有两桩称得上枪声炮声隆隆,令人惊魂变色的火灾旧事让人难忘。

先说第一桩,那是在解放前。惠州从抗日战争的废墟上恢复过程中,一条水门大街沿着西枝江往下直到东新桥头一段,成了商业旺区,商店鳞次栉比,但都是很破旧的小店,大多还是木结构。这条马路其实是沿江旧城墙,靠江一侧能用的地不多,好多商店就挤在狭窄的地方建起来。从榕树下到东新桥头这一段过去大概叫环城东路,路面特别凸出,有很多商店用木桩支在陡峭的河的堤坡上。前些时期有一些年轻人到湘西旅游回来,说到那里的吊脚楼眉飞色舞,十分惊奇,其实,早年惠州水门往北沿江一侧就是一溜吊脚楼。惠州一间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酱园──益生隆就在这条街上。在益生隆的斜对面,距东新桥不远的地方有一间在当时数得上满象样儿的爆竹店,是自产自销前店后厂(作坊)的经营模式,也是吊脚楼。在店的后面有一条用竹木搭成很简陋、狭仄的小桥延伸出去与江水上用木桩支起来的小木屋相连,这小木屋就是装药配药工场。这天工作不慎引发火灾,于是“枪”声“炮”声连绵不断,店周围一片火光融融。那时正直冬春季节,江风凛冽顺流而下遇热腾升,风助火势越烧越烈,同时把着火的爆竹纸直冲腾升,在惠州城区上空回旋、飞舞。又纷纷扬扬并飘迥到上游,掉落在水门头一带,点燃江边造船厂。当时造的都是木船,到处是木料、刨花、木屑,甚至空气中都飘浮着木材的尘雾,风干物燥一触即着,漫燃成一片火海,就连一些停泊在江边,行驶在江上的船舶也受波及。虽紧贴江边,近水难救近火,人们只有眼睁睁瞧着。我那时正在水门附近,看见每个市民都象惊弓之鸟,一脸恐惧和不安。因为那时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还有茅草房。望着天空中爆着火星的纸灰飘洒而落,如果谁家的房子不幸中招,日寇劫后幸存的“瓦遮头”就可能变成一堆灰烬,但又束手无策,只有望天打卦求神保佑。我那时很小,这是我人生中上的水火无情第一课。

第二桩是解放后。那是真枪真炮,一点不含糊。大概1950年,我那时是联合中学(现在市一中)初一学生,少先队员。那天是星期天,天气晴好,队友相约在中山公园进行小队活动,树荫下七八个小同学围成一圈“击鼓传花”。正玩得兴起,却听见附近枪炮声隆隆和打仗一样,循声望去,在山上冲天升起滚滚的浓烟,隐隐中见到浓烟夹着火光,除了枪炮声外就是哔哔噼噼燃烧的声音。虽然我们与出事地点近在咫尺,流弹随时都可能飞过来夺去我们的生命,险象环生,但那时并不懂得害怕,还想探过究竟。很快就有人冒着危险救火,通往出事地点的中山北路和公园等路口被封锁不得通行,我们也只好从五一路撤离现场。走到西湖岸边回头一望,便看见一付付担架扛着伤者从五一路一路小跑下来。我们走到平湖门枪炮声仍不绝于耳。

当时在山上驻扎有解放军部队,除了有军人的生活设施外,还有一个枪械弹药库。据说由于伙房引发弹药库失火。那时附近并没有象现在那样商业繁荣、人员稠密,大概并没有殃及周边行人和市民,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