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东莞石龙镇水南乡人唐锐深到惠州水门路(今水门路与国庆路交界处附近),创办“唐卓兴”剪刀店。开始只有2人,后来陆续增至7人。全靠手工操作,生产工具简陋。日产剪刀30把,自产自销,每把售价四毫子白银。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梅县、兴宁、五华等县及东江流域一带。 1938年10月至1945年1月,日军先后四次入侵惠州。日本侵略军在惠州时大肆残杀居民,烧毁街道店铺,工商业受到极大破坏,剪刀几乎无法生产,产量下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剪刀生产才恢复正常,产量才逐步回升。1947年,唐锐深的三个儿子(唐静潮、唐瑞生、唐良栋)分家,分别开设“唐卓兴冠记”剪刀店、“唐卓兴祥记”剪刀店、“唐卓兴栋记”剪刀店。店址均设在府城,三间店各自生产和经营,有时也有业务来往。由于采用传统技艺制作,剪刀质量好,梅县等地纷纷来人订货,供不应求。遇到人力不足,有时全家上阵生产。 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时,唐家的三间剪刀店合营为惠州供销合作社。除生产剪刀外,还生产各种利器(菜刀、柴刀等),支农铁器、中小农具耙、犁、杂件及一些日用品。产品由惠州五金公司统一收购和销售,实行统购统销。 1956年10月至1957年该社先后并入惠州铁器第一、二合作社。1958年改为惠州铁器农具厂。生产民用剪和裁缝剪以及一些铁器、中小农具。1962年下半年,“唐卓兴”剪刀开始出口。1964年从铁器农具厂分出,成立惠州唐卓兴剪刀厂,厂址:惠州水东东路,职工70多人。剪刀月产量从原来1.8万把,提高到3万多把。唐卓兴的“双金钱”牌剪刀具有背厚、口薄、臂大、刀刃锋利、够力和不易生锈等特点,可同时剪断十三层棉布。1965年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1964年至1966年连续三年被广东省评为质量第一名,被称为“驰名中外,百年老牌”。“双金钱”牌剪刀为我市传统拳头产品,销路很广,除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东南亚、非洲、香港等地。 1968年,剪刀厂与白铁社合并成立惠州五金厂。由于机构变动等原因,生产剪刀的只有唐家6人,剪刀月产量从过去3万多把降至2千把,远远不能满足客户需要。1972年分出,恢复剪刀厂,产量有所回升。1975年为了扩大生产,从水东东路迁至下角大中堂(今电镀厂厂址)。1978年起,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下降,成本高,亏损大,竞争力不强,终于在1980年停产。该厂又并入惠州铁器农具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