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服装业今昔
作者:林 宽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5-24 11:29:11

 

惠州(特指惠州市区,下同)服装业有较长历史。早在光绪三年(1877),就已形成生产小作坊。计有广昌裁缝店,店址在县城平二坊(今桥东水东东路52号),从业人员6人;坤昌裁缝店,店址在县城平二坊(今水东东路95号),从业人员5人;悦生裁缝店,店址在县城平二坊(今水东东路115号),从业人员5人;捷成裁缝店,店址在县城平一坊(今水东西路10号),从业人员8人;培记裁缝店,店址在县城包公巷(今新建路17号),从业人员6人;李青鸿裁缝店,店址在县城西门口(今桥东惠新西街4巷),从业人员8人。这6户裁缝店,手工技艺好,讲求质量,成了当时惠州服装业的佼佼者。到清末年间,惠州裁缝车衣店已达50多户,从业人员150多人,年产服装上万件。那时,惠州的服装业从消费到服饰工艺,显得贫富悬殊。有首民谣这样唱道:“冬穿绸缎夏穿纱,四季衣裳富人家;穷人粗布无钱买,补钉衣衫度年华”。当时的服饰,男士有开襟短衫,大襟长衫套马褂,红顶博帽等;女士有大襟衫、开襟衫套长裙等。服装用料有软缎、丝绸、熟纱、文华绉等。呢绒绸缎为珍贵布料,毛浅布、大成蓝、青光布、柳条布等为一般布料。生产工艺,全靠手工操作。生产工具,有剪刀、针、尺、划粉、烫斗、裁床等。个别裁缝店拥有一台缝纽机,算是了不起的。当时有句谚语,叫做“贵在手工,平价机缝”,以示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普通服装,用缝纽机生产;富豪名士服装,用料珍贵,服饰要求高,用传统手工艺一针一线精工制作。服饰钮扣极为讲究,普通服装钮扣用布条结成一字钮,名士服装钮扣则用布条精工制成蝴蝶钮。富豪小姐婚嫁衣裳要求更高,除了选择华丽珍贵衣料外,服饰钮扣用上黄金,请金铺制成金钮后由裁缝师缝上衣服。

辛亥革命后,惠州服式大改革,全城出现穿着中山装、西服热潮。那时府城大东门(今桥西中山东路)有间詹多利裁缝店,从业人员10人,店主詹若凭着一手好技艺,率先仿制中山装和西服,面市后,深受政界、学界人士欢迎,而且利润可观,赚了一大笔钱。随后,冠华(后改大华)、利元兴、惠元兴、华兴泰、瑞隆(后改新华)、胜利、元利行等10多户裁缝店(从业人员70多人),纷纷仿效生产中山装、西服。与此同时,女士长旗袍也出现于惠州。这三种新式服装很快成为热门货,风行东江各地。1925年后,上述10多户裁缝店改为洋服店,这是惠州服装业在服式改革方面迈出的第一步。除了这些洋服店外,当时惠州的小型成衣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开业,1936年,全城服装店很快发展到100多户,从业人员200多人,各店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服装业和其它各业一样,惨遭日寇破坏。日寇四次践踏惠州,很多裁缝店被日军纵火烧毁或被飞机炸毁,一些裁缝师惨遭日军杀害,服装业一派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州服装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城服装店有150多户,从业人员25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关怀下,惠州服装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41月,成立惠州镇成衣生产合作社,社址在今水东东路153号,社主任林发,副主任杨生,全社15人。生产设备,由原东江纵队后勤部拨给缝纫机10多台和其他物资一批,开设了三间门市部:一是旗帜门市部,二是丝绸呢绒服装门市部,三是布料服装门市部。这三间门市部,主要加工来料及定制服装。195512月,在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原成衣社人数扩大到40多人(后改为惠州镇成衣第一生产合作社)。随后,又相继成立了7个成衣社,二社主任梁安,三社主任蓝渭森,四社主任杨献,五社主任李喜,六社主任彭灼华,七社主任杨家进,八社主任宋耀雄,每社人数近40人,8个社的从业人数约300多人。1958年公社化后,桥东、桥西两个公社各自成立车衣社,每社人数近30人,全城服装业的从业人员约360人。在公社化期间,原手工业属下的8个成衣社,划归商业局日用工业品供销公司(今第二百货公司)管辖。不久,8个成衣社合并为1个厂,厂名“惠州镇缝纫厂”,厂长张荣坤。1960年体制下放,缝纫厂又从商业局划归工业系统,隶属手工业局领导,改为“惠州镇服装厂”,厂长杨生,厂址在今水东西路37号。这时,国家实行棉布定量供应,每人每年发布票8市尺(棉布复制品凭票供应)。按全城6.5万人口计算,棉布供应量只能生产服装8万多件。服装业因此处于半停工状态,部分工人调离服装厂,留在服装厂的工人仅有150多人,生产难以维持正常。

1965年,镇人民政府为解决服装业生产的困难,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推行化纤布代替棉布,补充棉布资源;二是增加棉布定量,从原每人每年发布票8市尺增至13.6市尺;三是增拨一批棉布计划,加工劳保服、学生书包、挎包、旅行袋等,同时免票或凭单位计划供应。这三条得力措施,缓解了服装业生产的困难。19666月,刘发元任服装厂党支部书记。这时的服装厂有1个成衣车间,2个门市部,生产勉强可以维持。19706月,王定娟任服装厂厂长。当时,因为缺乏车线(木纱团),影响了服装生产。惠阳地区纺织公司向服装厂提出,由公司供应棉纱,厂方自己解决木纱团困难。同年冬,成立木纱团车间,生产人员40人,车间设在今中山西路29号。因机械噪声和污染等问题,邻居群众意见纷纷。1972年冬,木纱团车间只好又迁往桥东黄家塘。此时既无资金,又无棉布计划,只好又向省纺织品公司求援,寻求成衣加工任务。19736月,得到广州服装批发站服装加工定单,月产服装1万件,工厂有了转机。1973年冬,为了促使木纱团、服装同步发展,上级决定将木纱团车间分出,成立木纱团厂,由刘发元负责。此后服装厂有员工100多人,仍由王定娟任厂长,工作重点是抓好加工服装、质量和如期交货三件事。经一番努力,终于按时按质完成,得到广州服装批发站好评,给予续单生产,从月产1万件增到8.4万件。为解决劳力不足,又从社会招工100多人,使生产不断发展。厂里还派出员工赴广州参观学习,寻找发展服装的新思路。在广州老大哥厂家的帮助下,成功地制成出口羽绒服,得到畜产进出口公司认可,同意安排生产。初时月产量仅有100件,经过技术大练兵,提高了品质和速度,月产量增至3000件,为国家增加了一笔外汇。

197810月,在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支持帮助下,惠州服装厂请到了第一位港商周伟真先生来厂签订“三来一补”合同。周先生提供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来料加工牛仔裤、恤衫,月产时装7000打。因人力不足,再招工150多人,充实各个班组,使生产得到较大发展。那时全厂有员工400多人,车间显得太挤,阻碍了生产的发展。1978年春决定搬厂,地区二轻局资助1万元,省二轻公司拨给技改费6.5万元,省经委轻工处也给技改费10万元,三项共计17.5万元,解决了迁厂的经费问题。厂址选在下角东路,第一幢车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随后,兴建第二幢车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在基建期间,曾因缺乏资金被迫停建。这时,市外贸局(今城区外贸局)杨展明、蔡君位二位局长,为建厂协办外贸无息贷款8万元,但资金缺口还很大。省二轻公司会同地区二轻局商量决定,派出陈仪春和王定娟等3人,赴北京轻工部服装处求助,得到服装处资助21万元,解决了基建资金困难。1981年,新建第一幢车间建成投产,先将外商车间迁入新厂生产。在新厂的优美环境中,又吸引了不少客商来厂合作。1982年夏,惠州服装厂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成立惠州服装工业公司。同年10月,与北京服装总公司、长春市服装总公司三家联营,成立“京惠春服装联营贸易公司”,以经理王定娟(惠州市服装工业公司)、副经理张庆安(北京市服装总公司)、宋洪声(长春市服装总公司)三人为公司领导。经营资金由三个单位共同投入股金111万元。经营性质,一是开展外引内联,组织中外合资办厂;二是发展服装销售网点,加大服装销售量;三是组织服装原辅料资源。联营公司成立后,借助该集团公司的力量,较好地促进了惠州服装行业的发展。

19836月,港商陈林先生定点惠州服装厂搞时装来料加工,月产量2000打(2.4万件)。接着,惠州籍港商杨钊先生也定点惠州服装厂搞时装来料加工,月产量1500打(1.8万件)。这时,劳力不够使用,又从社会招工150多人。新建二幢车间投入生产后,因业务拓展,又出现厂房不够使用的局面,于是筹建服装大楼(金城大厦),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当时还得到轻工部计划处给予的无息贷款200万元,解决了基建、生产资金困难,促进了惠州服装厂生产业务顺利发展。1985年秋,港商邓崇正先生与惠州服装厂合资经营,引进成套西服生产线,月产西服5000件。自合资经营至今,生产蒸蒸日上,并获得全国名牌殊荣。1970年利润仅有2000元,到1985年利润达百万元。1987年,服装厂有员工560人,有各种机械设备600多台,其中缝纽机500多台,价值75万元;西服风眼机5台,价值50万元;压烫机1套,价值50万元;过胶机1套,价值20万元;还有其他生产设备一批,机械设备总值近200万元,1987年,厂房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不含员工宿舍近2000平方米);当年固定资产总值1200万元,港商来料加工的工缴费收入50万元,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利润120万元;服装产量120万件,其中西服6万件,羽绒服6万件,时装108万件;工人月工资约150元。当时产品销售方向5条:①本市量身定制服装。②省市纺织公司加工成衣产品。③自制羽绒服装,由省市畜产进出口公司经营出口贸易。④港商来料加工,三来一补贸易。⑤合作经营,市服装厂与港商合资生产西服,产品销往国内外。

为了推动惠州服装业的更快发展,1985年,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在惠州办起了“旭日服装职业学校”。继而与西北纺织学院合作,创办西北纺织学院惠州分院。1989年又与惠阳师专(惠州大学前身)联合办学。学校设立服装工艺、服装设计、市场营销等三个专业,引进先进的教材及教学方法。在教学楼的实习工厂,有车缝和纸样两个车间,100多台先进设备,有各种布料供学生实习使用,并安排学生到旭日集团制衣厂实习,使模拟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该校毕业生会设计、会车缝、懂经营管理。惠州服装分院办学10年来,培育了高等服装人才500多人,有的担任企业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

如今,惠州的服装业已形成四大名牌。“富绅”衬衫获得“中国十大名牌衬衫”、“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世界名牌消费品”等殊荣。从1993年起,连年在全国衬衫市场销量第一。“真维斯”则定位于休闲系列,以优异质量和新潮款式赢得青年喜爱。在全国101个城市设立专卖连锁店368家,年销售额达5.76亿港元。“百路宝”T恤以其高档全棉针织丝光面料和精良的设计,获得“中国纺织针织产品博览会金奖”、“首届广东十大名牌服装”等称号。“威利”西服几经磨炼,终于凭借上乘面料,精良工艺,获得“中国国际名牌产品金奖”、“广东十大名牌服装”等桂冠。在这四大名牌服装带动下,目前惠州服装业已有数百户厂家,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服装数千万件,工业总产值约达35亿元。

 

惠州服装价格表

 

品 名

解放前

19501978

19791987

货币单位

港币

人民币

人民币

灰斜中山装(件)

呢绒西服(件)

黑斜男唐装(套)

黑斜女唐装(套)

粗布童装(套)

12

 

100

10

 

8

 

5

20

 

130

12

 

10

 

6

20

 

150

15

 

12

 

7

 

本文根据黄淑美、詹志卓、王定娟、黎霖等人提供资料写成。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