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我与《惠州日报》
作者:文端(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10-23 10:19:06

 

每天晨光初露,鸟儿就会在窗外唱歌,催促我起床。八点多钟,来到办公室,一张《惠州日报》就会飘然而至,让我触摸我们这个城市脉博的跳动。每一个上班的日子,都是这样开始每一天的。《惠州日报》与我就是一个朝夕不离的小伙伴。而因为自己有时还会在报上发表点豆腐块,对于这份报纸,我就更多了一分特殊的感情了。

虽然从小喜欢文学,但真正开启写作之旅的,却主要是在2006年以后,那年我买了电脑,开始接触网络,偶然发现了一个文学网站,里面一群文学发烧友的热情点燃了我内心深埋的文学火种,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当生涩的笔写下了一行行的文字,自觉貌似一篇像样的文章了,我就试着将之投进了寄往《惠州日报》的邮箱。接着不久就看到它变成了铅字。我感到了欣喜,接着一发不可收,又写下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源源不断发往《惠州日报》,又都纷纷变成了铅字。从此日常生活中除了上班、吃喝拉撒、逛街、旅游、看电视看电影等等之外,又多了写写文字这一项。写作,让我感到找回了一个失落的自己,找回了自信,拥有了一片精神后花园,每每空闲时翻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就像一个老农面对自己那花繁果硕的花果园,收成的喜悦洋溢在心头。

曾经听到有文友说,现在没有人把写作的人当回事,绝少人会认认真真地去阅读一篇文章,文字与作家已毫不值钱了。我认为,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固然没必要把写作看得过重,置于一切之上,但若说文字真的那么被弃如敝屣,写作的人那么被不屑,也是有失偏颇的。自从我与《惠州日报》结了文字缘后,我就知道,其实人群中还是有认真看书读报的人,还是会有不失真之心的人,他们对爱写能写的人抱以欣赏尊重的态度,会特别去关注亲友的作品。

记得开始有文章见报的时候,有一天,我出外办事回到单位,一个同事告诉我,刚才冼叔(单位里的退休同事)突然出现在单位(平时一般只在发工资那天他老人家才会现身),手里拿着一张《惠州日报》,说找小陈。同事问他找我干嘛,他说她的文章登出来了,不知道她自己知道不。他好像比我自己更在意。有一次,在路上遇到熟人张姨,远远地她就嚷道:我又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文章了。因为我的文章并没有署全名,我就说:你怎么知道那是我写的?她答:当然知道,一看就是你这个人写的。我有点意外,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张姨,原来不但会去看报纸,而且还看得颇用心呢!前些天,女友娟告诉我,有一天她弟弟在日报上看到我的文章,读完立即给她打电话,说:你告诉文端,她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这些暖心的记忆,这些可爱的读者,有了这些,我们就有了笔耕不缀的理由。

最初投稿《惠州日报》,是怯生生地去试着叩击文学门扉。我想,如果当时我吃了闭门,那还会有信心写下去吗?能够发表,就是一种肯定,一种无言鼓励,让我有了坚持。经年后,终于集腋成裘,有了最近出版的散文集《采集香味》。我的人生之树能结出这枚小果,《惠州日报》功不可没。

曾在一个本市的文学网站,看到有人抱怨《惠州日报》发表文章难,说能见报的,不是有后台就是跟编辑关系好。我当时就跟帖留言,现身说法:我在《惠州日报》发表文章的时候,根本不认识任何一个报社的人,好几年以后,我才在一个公众场合见到了副刊编辑,彼此都是第一次将人与名对上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众人拾柴火焰高,《惠州日报》越办越好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将心愿付诸于行动,对于我来说,就是用心去写好每一篇文章。当众人发自内心地称赞《惠州日报》办得很好,其中肯定包含了副刊的文章也很好,所以,以虔诚的心去写,去将稿件投往《惠州日报》,这是我,一个《惠州日报》的忠实读者和业余作者对自己的要求。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