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长寿观与观前桥
作者:邬榕添(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10-19 11:13:21

 

目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罗阳镇观背村从破旧的“空心”村,变成文化团体纷纷进驻的文化家园和旅游热点的专题报道。而在2016111日,惠州《东江时报》还作了四大版的专题报道。在文中写道:市县画家在全村绘了有关孝文化的400多幅壁画,合共24000多米。三十多家文化团体和协会进驻。破旧之村成了“文化部落”。

而在此文之前写道:“观背村历史悠久,古时有一座长寿观,观前有一座桥,称为观前桥。”不少社会民众对长寿观可说是一无所知,但是只要翻开《罗浮山志》,就可知其来由。

长寿观原名孤青观,是晋代葛洪罗浮四庵中之西庵遗址。以其建在罗浮山孤青峰下,故名。宋代惠州太守陈尧佐有《孤青观》一诗为之赞咏。诗曰:

秋晚闲招县大夫,五云深处访仙都。

松关何限逍遥客,试问长生学得无?

《博罗县志》亦记道:“罗阳观背村中原有长寿观。其原名为孤青观,唐初改名为长春观,以祝大唐盛世,建于罗浮山伏虎岩旁。南汉时复名为长寿观,至宋末时此观已完全塌毁。至元代皇庆年间(约13121313年),仁崇皇帝赐匾额,改天华庵,复长寿观旧名。”这个元代皇帝倒是个略懂汉族宗教文化之人。其名字在汉人看来,倒也十分奇怪而特长。其名为“孛儿只斤爱育拔力八达”(译音),其在位长达八年(13121320年)。宋代景定四年惠州知府师显行的《长寿观》一诗,已为岭南文人所赞颂。诗曰:

流泉曲屈石欹,花木阴阴映竹扉。

君子森高青入画,麻姑峰好绿成围。

人从洞口看山到,僧自云中采药归。

少驻俗尘都洗尽,琴心三叠透玄微。

元皇庆年间,改筑孤青观旧址为天华庵。但在宋末,长寿观已崩塌。罗浮道士王宁素于在罗阳水西榕溪旁改建,为了方便附近上香的信众,又在观前溪流上建起一座石桥,以保香客安宁,民众因此就称此桥为“保宁桥”。之所以会在水西观背乡上建观,是因为王宁素对罗阳城中流传至今的“铁李拐葫芦吐九珠,化为小丘拯救罗阳洪灾难民”往事十分了解。这九珠中最后一珠,就在水西观背乡中。

长寿观历经明清两代,业已荒废。仅余观前一对红砂岩石师和一块木雕案板。连保宁桥也已崩塌。至清末民国时有个叫朱广生的虔诚香客捐资造桥,购置了大批白麻石,日夜督工赶建。谁知桥刚建到一半,朱广生因生意失败而破产,工程被迫中途停工。民众齐呼可惜。

刚从石龙生意场上获利归来的李阿水得知此消息,马上自告奋勇承担继续造桥的经费。修桥补路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他马上购回修桥石料。不久一座双孔石桥终于落成了。此桥在长寿观前近百米,因此俗称为观前桥。只是桥面石料截然不同:桥北石面为白色花岗岩,桥南石料面为红砂石。于是罗阳民间谚语就有“观前桥朱广生开头,李阿水收尾”之说。此桥时至今日仍然是水西村中的交通要道。只是环境改变,溪水干涸。“观前桥”也早成了废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