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平海采风记
作者:林惠聪(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7-06-03 22:08:45

 

上周四,惠州市民协在群里发出一个采风征求意见:“531日拟组织20人到平海看龙舟赛,游平海城。”这个采风活动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平海是个古老的滨海小镇,非常有名气,全国非遗名录惠东渔歌就出自那里,还有独一无二的语言——军声、楹联之乡等等,虽近在咫尺,我却从未到过;同样,也从未观赏过海上龙舟赛;另外,上班时间段对别人来说是麻烦事,对我而言却是难得的良机。但参加采风却有条件限制:新会员和摄影师。我是非常理解民协这个限制的,照顾新会员理所当然,而摄影师则是能直观记录,供大家观赏。我加入协会两年,虽不能算是老会员,但总不能厚着脸皮再往新会员身上靠,又不是摄影师,所以想去归想去,也只好盯着采风通知羡慕一番。不过,世事无绝对,邹主席在屏幕那边好像洞悉了我的心思,第二天又补充了一条:“过去没参加过民协看龙舟、游平海的老会员也可报名。”这下,我就彻底挨上了边。赶紧报名,为了保险起见,在QQ和微信同时发去申请,但通知里还留有一个尾巴:“因为是上班时间,本会将视报名情况确定是否出行。” 这么说也就还存在着变数,多少让人有些忐忑。但主席的谨慎是出了名的,事实证明一切都很顺利,据说报名人数后来还超出了计划人数。

531日,我起了个大早:630分。早餐在车上吃,到达市政府大门前是705分,比预定时间早了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是为了预防堵车、忽发事件以及寻找停车位的。这种谨慎非常必要,后来就有两位会员因寻找停车位而耽误时间。

紧赶慢赶,到达平海葫角村码头时,码头和海上彩旗飘扬,龙舟已然出海。负责安排活动的民协会员汪洁已等候在此,我们迅速上了快艇,风驰电掣,追至跨海大桥下,终于见到那四艘竞赛龙舟。

原来,平海葫角村海上龙舟赛在双月湾的内海湾举行,全程约八公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葫角村码头到跨海大桥,约四公里;稍事休息,再从跨海大桥返回码头。据说龙舟赛原来要到出海口,约十二三公里,后来建了跨海大桥,才改成现在的赛程(龙舟不能穿桥而过,认为不吉利)。八公里的赛程相比湖里的短程龙舟赛也是相当壮观和独特,也幸好是这样的赛程,才让我有幸观赏到海上龙舟赛的第二部分,也是它的高潮部分。不然,短途赛一气呵成,我们怕是要扫兴而归了。

四只红黄蓝绿颜色的龙舟一字排列,如四条海上的彩色蛟龙,围绕的汽艇彩旗飘扬,国旗飞舞。一声令下,龙舟开始了争夺最后冠军的比赛。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呜,呐喊声喝彩声声震环宇,无数快艇围绕着四只龙舟,一路浩浩荡荡向前进发,声势浩大,平静的海面,瞬间热浪翻滚,场面十分热烈。

海上龙舟赛似乎并不那么在意赢输,大家兴高采烈,对于获胜者也只是象征性的奖励。比赛当中,他们不断燃放鞭炮,不断地向海里撒黄色的纸钱,他们更在乎的是一种仪式,一种祭拜神明、祭奠先人的仪式。参赛当天,参赛队伍还要到妈祖庙进行拜祭,祈求入水平安、风调雨顺。而内地的龙舟赛更多的演变成竞技运动,近年还发展成国际龙舟赛,这是海上龙舟赛与内陆龙舟赛最大的区别。作为参观者,最大的感受当然是坐在快艇观赛,这是一种新奇独特的体验,能最大程度感受龙舟赛的个中滋味,仿佛自己也在参赛。只是这种观赛方式成本过高,以后恐怕很难再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采风之前,心里就有一个疑问:龙舟赛是因为端午节,而31日是农历五月初六,显然已经过了端午,按照惯例是只有提前,很少见延后的。为了这个疑问,我特意跟随惠州日报朱如丹记者采访这次龙舟赛的主要赞助者、当地企业家赵兴祥先生。原来,葫角村端午划龙舟这个习俗始自明朝,几百年来从未间断,即使是“文革”时期破四旧,村民还是顶着风险坚持,至此成为名符其实的“龙舟之乡”。葫角村村民自古从事一种辛劳危险的工作:从海里采集贝壳,烧制成一种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前没有水泥,用这种建筑材料建造的房屋坚固耐用。村民只有到了端午这天才有空回家制作龙舟的船桨(龙舟则是各家的木船)。制作船桨需要两天时间,所以龙舟赛就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七。20多年前,有了专门的龙舟,无须再制作船桨,才又提前了一天,形成现在五月初六赛龙舟的习俗。

葫角村海上龙舟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下午游览给予厚望的平海古镇,却没有让我有多少惊喜之处。古镇除了四个城门保存完好,里面古老的东西所见不多。古老的东西应该是灰暗的,沧桑的,安静的,而人为漆成紫红色的四个城门却是嚣张的,它仿佛指着自己在叫嚷:我!我!穿行在狭窄的村道,需要时刻避让呼啸而来的电动摩托车,而身后,是它们肆无忌惮的轰鸣和刺耳的喇叭声。市场上的海鲜则贵得令人咋舌,卖海鲜的小贩与我们熟知的市场上那种夸张的热情截然不同,你买与不买,他们是不在乎的,旅游的热潮让他们有了要价的底气。满目崭新的小洋楼装饰着名贵的瓷砖在闪闪发光,宣示着他们的富有。嘈杂而喧嚣的平海,已经没有古镇的悠然。当然,这样的文字对于平海是不公平的,一个小时的走马观花能看到什么呢?它更多的是所谓文人该死的自以为是。也许朱如丹记者提示的“刘家四马拉车”遍寻不获让我产生戾气,也许期望值过高产生了落差,期待着下次有机会能够再次造访平海古镇,或者,那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