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漫话惠城“公仔书”
作者:苏定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7-03-05 21:11:35

 

在惠城区,对于现已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公仔书”这种通俗易懂而有趣的连环画,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它们是大众踏上识字与求知的人生路上最亲近最难忘的“带路人”。

公仔书是惠城区人最普通的称谓,因为连环画表现的多数是小方格内人物的活动,惠城人把这种小格内的人物称为“人公仔”,故这些携带方便的小本连环画书便称被为“公仔书”。津津有味地捧读图文并茂的公仔书,是惠城民国时代常见的大众文化景观。从二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末期,公仔书遍迹于家家户户,人人爱看。很多人肚子里的民间故事、中外历史典故、小说、名著的情节与人物,往往是从公仔书中得到的。于是,在惠城区,出租公仔书便成了一种行业,并有主营兼营之分。主营又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形式。固定的是店面积一般多为十五平方米以内的公仔书店铺,散布于街头巷尾,特别是学校附近较多见,店外悬挂厚的纸板,板上贴满各式公仔书的封面,并有新书特别推介栏,多姿多彩的封面画很是招徕读者。公仔书店内大多放几条长凳与一些竹、木小椅,三面墙壁上放有分成好几托的木板架,全都挤满了书,而店主一般坐在门前的玻璃柜后面,柜内也放着玻璃架,摆的多是较新较好看的公仔书。很多时候店内都坐满大、小孩子与成人,他们埋头专注,各不干涉,心驰神往,有的一看就是半天……流动的公仔书档多是档主肩托一麻袋公仔书,来到适合的地段(多是街边骑楼下、大树下等人来人往,不会被日晒之地),先铺上较厚的纸皮(离档主家近的摆书地方,档主还拿来大木板与一些长木凳、小凳),把公仔书一本本像瓦片叠放在屋顶似的排列好。晚上,多在路灯下的街头摆,一般以租为主,有些也可以卖,民国时期一般价格是:按书的厚薄等买一本港币一毫至三四毫,租是一毫租五本至十本,顾客要的书,档主没有也说有——他总是千方百计在同行中“调剂”。租书回家去看的要收适当押金,另按每本加收一倍的租金,按天计,还书时退回押金。晚上,常见一些人在路灯下挑好几本甚至是一摞书抱回家,全家老少各人抓一本,看完再与别人交换,在以往那漫长的岁月中,公仔书简直是一部小巧的“手中电视”。

兼营方面,主要是一些卖“咸酸档”(惠城一种小食)、杂货店、土产品店,摆上几个木架约百多本公仔书出租。

明清以来,带有插图本的古典小说受人青睐,这些小说每回一幅插图,俗称“回回图”,它反映了大众对通俗文化的需求。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惠城区租(售)书档摆放的多是有回回图的文字书和从广州带来的一些报纸,二十年代中期,惠城有了以画为主的下图上文式的连环画——公仔书。据接触过此类公仔书的老人讲,它们是上海世界书局首创,广州的一些书局大量翻印的,两个地方书局的公仔书都先后发行全省各地,其中有《水浒》、《三国志》、《说岳》等几大套,每套几十集。这些公仔书画面精美,内容丰富,传到惠城未及一年,便老少皆知。“公仔书”一时在惠城百姓中声名鹊起。当时这种公仔书画面上的公仔(人物)一律在身旁注明姓名,一事一图,但连续性有时并不紧凑。约三十年代后,又在画面上增加了人物对话——多在人物嘴前标示一小块地方,写上说话内容——人物开口说话,就更有看头了……以后随着画面连续性的加强,故事性更顺畅,公仔书很快占领了惠城大众文化的阵地。

清朝末年,全国各地流行单张连环形式的年画——这种年画分成五个以上的小格,一般多是五至十格,每格一个画面,连续起来向观众讲述民间或戏曲中的故事。惠城的连环年画大多贴在墙上,引来男女老少观赏,情趣盎然。我祖母年轻时(1905年左右)还见过这样的景象:惠城某些商店的墙上挂着一些外罩玻璃的木制灯箱,内放油灯,长形或形型的箱板上贴有如上述连环形式的年画,也有介绍惠州风光与省城名胜的旅游行程式的画面、最后一幅贴上“某某商家制”的字样,逢中秋与春节,她都会约齐姐妹们去观赏,津津有味。这种形式的年画能吸引人,说明当时大众对连环画的兴趣与需求。其时(清末民初)报刊兴起,其中的单本石印画刊(刊登时事与社会新闻等,看图知事,随报奉送为多,有的是零售周刊)既通俗又好看,图画的内容头尾呼应,这可看作是连环画公仔书的前身。另外是外国一些先进的印刷技术、机械的传入等,都为公仔书的出现创造了种种有利的条件。据老惠州人介绍,随报奉送的画刊与周刊,1916年左右,惠州已有人从广州购进并在书档出售,当时看报纸的多是军、政、知识界人士,而画刊却在群众中广为传播。至二十年代初,这些画刊特别是周刊已成为当时男女老幼皆喜欢的通俗刊物,其刊登的连环画式的图画与内容常常引起街谈巷议。

四十年代是惠城公仔书“问世”以来租、售最兴旺时代。据我父亲说,那时已出现了一些专职画公仔书的画家,如陈光镒、钱笑呆、赵三岛等,他们擅长的题材互不相同,风格各异;加上当时书内文字已一律由文言改为白话,更浅显易懂,而画面间的衔接也比以前紧凑得多,故更能取悦读者。

值得赞扬的是,连环画家们在五十年代末,曾对某些公仔书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提出很多改善办法并取得很完美效果。例如由大型出版社精心编绘和推出成套的公仔书,如《聊斋故事》、《三国演义》等,对连环画规范化,成为新式的上图下文;加强了文字的精炼与图文的相辅相成,并取消了在人物身旁注明姓名……这些使公仔书更加尽善尽美,使观看公仔书的读者也更多更广泛。

19541966年、19781982年期间,在惠州新华书店能买到很多名画家精心绘制的公仔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卖油郎独占花魁》及成套(每套几十本)的《水浒传》等,尤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当时极少见的全彩色公仔书。

这些公仔书的精品对当时惠城的政治、文化活动也有较大影响,记得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我参加城区文化馆展出的画展,想要一些资料,负责美术工作的同志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出一些相关的公仔书,参考后倒也很有实效。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惠城曾举办过很多专题的带政治性的展览会,如土改、反贪污、反走私、反特、忆苦思甜等,其中有很多要用连环画式的组画展出有关内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这些组画的主要作者又大都是没有亲历所展示的环境,故总要在大堆的公仔书特别是一些精品书中寻找有关资料,使组画更真实生动。故多出自年轻美术工作者手中的组画,也能较好地绘制出符合史实与特定环境的画面,令观众加深理解和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一些艺术上的真与美的感受,故每次展览会的连环画式组画,都很受观众欢迎。可见,公仔书不但内容包罗万象,还是各时代环境及与人类有关的各种物品、器具的大仓库,难怪至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西游记》的人物造型等还要参考这些深入人心的公仔书形象。

五十年代初,散布惠州城乡多数家庭的公仔书,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是大的,不必说茶余饭后一家人中总见有人捧着公仔书看,有时新租借或新买来了较多本公仔书,则多出现人手一本,沉迷于书中的故事,往往“扰乱”了生活常规(即忘记了习惯的做饭、吃饭时间、洗澡、外出活动等)。

由于公仔书不厚重,且只有巴掌般大小,故在室外工作的人中,有些人袋里也装了本公仔书。这些人多是搞搬运的,架电线的,修筑路、桥等公共设施或房屋建筑等行业工人。每至工间小憩,总有人从袋里抽出公仔书看,遇到好看的书,两旁和背后还挤着争睹为快的工友们……此种现象在惠城郊区农村的田头搞水利、筑堤坝的工地上也是司空见惯的。而当时的图书馆阅览室,更是以公仔书阅读为主,吸引了大批搬运工、散工、进城卖菜的农民,他们放下担杆、畚箕,津津有味地尽情浏览,当然也少不了供销人员、老师、学生;而每逢星期六下午与星期天,更是小朋友与“公仔”欢聚的大好时光。

关于公仔书的销售与出租,解放后一二年间,公仔书的租、售状况基本上是萧规曹随,与解放前差不多,那时城区桥东“原子”等书店都有公仔书卖。后来新华书店成立,除原子店有小部分公仔书卖外,其他书店已改行做文具店等,在新华书店这全市最大规模的图书专卖店里,可见到以前各书店都没有的盛况:公仔书大排大排摆放,琳琅满目,并新增加了不少童话、寓言、解放战争的故事、以苏联为主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公仔书的数目与一些新的书种更多更引人。新华书店成立后约两年时间,惠州私营的最后一家书店也没有公仔书卖了,新华书店成了全市唯一的卖公仔书店。此外,散布在惠城街巷的公仔书租书档仍基本保持原有的数目。1956年后,私营店全部走上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道路,固定的公仔书档全部消失,店面改作合作商店,卖百货、糖、烟酒等。此外,经过1958年、1963年两次较大的道路交通整顿,流动公仔书档大减,至1965年左右,在惠城内已基本看不到流动式的公仔书档,偶尔有一二人用单车载百本左右公仔书,于星期天休息日在城郊路口、下角、佛子坳和桃子园附近的树下,临时租给人看,每本一二分钱,一般不准租回家。挣一元、八角,补贴家用。

我读小学时也常抽空去新华书店,请大人帮忙取下木架上的“砖头”名著来“啃”。可是总难以啃完,其中原因之一是一些不认识的字与词语等“拦路虎”常来“阻吓”。故这些“砖头”对我来说,既“很精彩、也很无奈。”此后,真正读完的名著、专著之类也没有多少。但因我自小喜爱公仔书,是“喝”公仔书的“河水”长大的,故我也知晓很多名著、中外故事及科学知识,当时虽然家境贫困,但因能努力积蓄兼“勤工”(放学后与放假期间帮同学家中做小工挣小钱),倒也买有一百本左右的公仔书,这些书看到滚瓜烂熟时便拿去与其他“公仔”拥有者交换,或便宜卖给别的小孩再进新书。

记得当时有个小朋友竟积聚了近三百本公仔书,我们称他为“公仔王”,三日六夜无事便去他家里“坐”。另外,当时图书馆的阅览室每日也有过百小朋友“排排坐、看公仔”,有时人太多,甚至连台阶、地上也坐满了。一本好看的公仔书,观者后面必定挤满了几个“偷看”的“预约”的人……一本新公仔书在书架上还未“站稳”,几个“麻雀仔”就会伸长手“飞窜”过来,欢呼雀跃……我自然是其中之一。人家说将军“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我看那时代的小朋友(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哪个小孩肚里不装有一千几百个迷人的故事?

“记得‘细时’好,‘公仔’看到饱。”当时流传的童谣中,真实地记录了儿童对公仔书百看不厌的状况。公仔书对儿童的诱惑是无可阻挡的。回想我读小学时,一个同学雨夜到我家叫我陪他去买公仔书,若平时,雨天我肯定不陪他,但听到“公仔书”三字,马上举伞同往。可惜到书店才知那本书已售完。同学为安慰我,便给我讲了新近看到的公仔书——《阿里巴巴与四十名大盗》。我们在雨中走过一条街又一条街、一边走一边讲,也不知“丈量”了多少条街、行走了多少回“街头街尾大回旋”;也不知裤脚湿透了;不知雨什么时候停了……直至一些孩子笑我们“担空遮”(已无雨,白费力撑伞之意)时才醒悟自己的傻!同学讲得娓娓动听,我亦记得分外清楚,时而激动地追问……事后为答谢他,我把袋中的五分钱(一般很少有钱,有也是一二分钱的)全数取出,二人欢天喜地去街边买了一只“牛耳朵”、“麻扭”、一茶杯熟麦豆;一人一串蘸辣酱油麻的美味“罗卜生”(各件均为惠城小食品,每件一分钱),街上的空气清新得很,我们边吃边谈公仔书中感兴趣的问题,那快乐情景至今犹似在眼前。而阿里巴巴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讲得有声有色……

公仔书不但登堂入室,为大众带来文化生活的“食粮”,令大众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孕育出不少文学、绘画等艺术方面的爱好者及一些专业艺术人才。很多人幼年时即接触公仔书,长时期的耳濡目染,使他(她)们从浩瀚的“公仔书海洋”中,象海绵吸水般吸收了不少文学与美术方面的艺术手法……以前惠城区很多儿童,都有因被书中某些人物画吸引而产生学画的冲动,先是兴致勃勃地用半透明纸描下来再绘上颜色,以后更是对着公仔书临摹甚至创作,出版了自己创作的连环画书——公仔书。例如,原惠阳地区东莞县农民画家郭同江,就是公仔书“带”他走上绘画之路。他从少年时画公仔书给同辈朋友看,发展到绘出精美的公仔书原画稿投到省出版社,从“内部发行”到全省公开发行,这更坚定了他绘画的信心,最终成为全省知名的农民画家。又如,广东著名画家单柏钦,也是自小受公仔书影响。单柏钦是惠城区桥东水东街人,自幼家贫,酷爱绘画,儿童时代就已临摹过很多公仔书;青少年时跟人刷油漆,也时常公仔书不离身,并开始创作,以后终于成为知名大画家,并绘制过“雷锋”等公仔书在全国发行。七十年代末我在朋友家中见到他,谈及以前,他坦言:惠城有不少的少年儿童与他一样,是在公仔书这个“博学好客的老人”带领下,凭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手牵手地走上了艺术之路,有的还步入了文学、音乐、美术的艺术殿堂……

八十年代末,惠城新华书店已无人们所熟悉的公仔书,家庭中原有的公仔书也日遭冷落,先是打人“冷宫”,以后更被当作过时物品“与垃圾为伍”,悄然离去……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