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或许是为了外出谋生,又或者是为了躲避战乱,从遥远的福建漳州迁来了肖、杨、许、郑等若干户人家,他们先后落户于今天的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村。这个村庄的姓氏较多,有点杂,但皇思扬人的心却一点也不杂,他们同心同德,一起围寨建屋、繁衍生息、打造基业。于是,一座村庄从立足扎根走向全盛的路途就此开辟。
(一)
皇思扬的辉煌与盛名,早已为人所知。而对待历史,我们需要仰视,但仅仅有仰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更为广阔的时空坐标上来考察、审视历史。对待皇思扬村,同样如此。这样才能厘清皇思扬这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前世今生,体验它500多年经历过的风霜雪雨……
非常巧合的是,选择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作为这个时空坐标,应该不会显得那么牵强。一来,乾隆四十九年大约处于皇思扬500多年历史的时间中点上,可谓承上启下;二来,这一年肖凤来考取了武进士,代表着皇思扬开始扬名立万、走向昌盛。更为主要的是,无论乾隆皇帝多么不愿意,一个叫做莫里斯的美国商人策划了中美的第一次相遇。这样的相遇,是在距离皇思扬一两百公里外的广州开启的,其时的广州城门渐开,也成为清王朝小心翼翼窥探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这样的相遇,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无数和皇思扬一样的中国传统村落经久以来无法改变的恒定命运。
这一年,我们这个崇尚诗书礼仪的国度,耗时13年,基本上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中华文化最终万流归宗。当然,这一年,康乾盛世的宏大故事还没有述说完毕,妄自尊大的清王朝仍旧沉浸在万邦来朝的东方大国的意淫中。
这一年,皇思扬一个叫做肖凤来的年轻小伙进京赶考,最终考得武进士。再后来,肖凤来官运亨通,任广西左江、右江两镇总兵,战绩显赫。如今,皇思扬村还保留着与肖凤来有关的“武魁楼”。“武魁楼”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因肖凤来考取功名而建造,以彰显其武德。“武魁楼”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为“七开三进深”,四角为两层碉楼。第一进为山门,门楣原挂有“武魁楼”镏金匾额,“文革”时被毁,前些年得以修复,以再现当年武进士的荣光,表达后人的敬仰。
同样是这一年,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一艘360吨级远洋帆船“中国皇后”号由格林船长率领,装载着40多吨花旗参离开纽约港,经好望角驶往中国。当时的美国人认为,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有一位女王,所以他们心目中强大的中国很可能也被一位女王统治着。因此,为了讨好这位“中国女王”,这艘帆船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第二年,满载中国货物的“中国皇后”号回到纽约,美国报纸称这次航行是“美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由于英国封锁,美国人很难买到来自海外的货物,因而早早就有人等在码头来抢购这批盼望已久的“中国造”。就连华盛顿总统也派人抢购了302件瓷器及精美象牙扇等商品。
为了保证“中国皇后”号首航成功,“红顶商人”莫里斯作了精心准备。他聘任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格林为“中国皇后”号船长,甚至连起航日期也精挑细选,最后选定了一个当时公认的“黄道吉日”:2月22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生日。由于这次与中国的直接贸易起到了突破英国、荷兰等老牌帝国禁运的作用,莫里斯名利双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一跃成为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长。美国政府决定,由莫里斯负责对华贸易,以摆脱当时的经济困境。
(二)
无论按照当时还是现在的标准来评判,肖凤来都是一个勤勉好学的好小伙,他的努力最终也获得了汇报。事实上,他所走过的道路也是其时绝大多数皇思扬人所追求的。学诗书、受礼仪一直是这个村的传统。很难想象,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当时,一个村竟然拥有龙光书室、登云书室、挹华学校、关西学堂、许氏书室、芝兰书室、养正山房、金瑞书室等10多间书室。皇思扬人普遍认为,入仕为官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的最好选择。据皇思扬村四姓家族残存的族谱记载,清朝年间,皇思扬村考取20多位进士、举人。每出一位举人,村里就会树立两条举人石柱,并注明年号、科名,以铭记功名、激励后人。
但重视耕读并不意味着皇思扬人认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相反,他们的商业意识很浓厚。依托西枝江和平西古道的地理优势,他们建造船只,建设码头,大力发展商贸,一时间,皇思扬成为附近各县和村镇的物流集散地。提起皇思扬的商贸发展,就必须提到杨秉智。杨秉智在康熙年间考取举人,选任浙江省的一名知县,敕授文林郎。后来,杨秉智辞官回乡,清廷将一块地皮划拨给他。他得到这块地后,在西面用麻石建了一个圩门,人称下西门。他在圩门上方的一块石板上刻着“安和市”三个字,寓意安定和睦、昌盛繁荣。此门连接平西古道,是平山、淡水一带的人上市赶集的必经之门,自此,安和市日渐繁华、声名远播。
(三)
比杨秉智晚出生的肖凤来,同样当过朝廷的官员。或许是退休时年事已高,或许是力不从心,他最终未能像杨秉智一样进军商业。究其因,乾隆年间朝廷实行的以农为本、重本抑商、严格限制商品出口的闭关锁国政策,当然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追求、消磨个人的创业雄心。史载,乾隆时期,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施行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由于一个英国商人捣乱,乾隆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海禁对中国商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民间工商业发展被极大遏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56岁解甲归田的肖凤来是否感叹“余生也晚”、生不逢时,未能在商海遨游,不得而知;但皇思扬不会再出现一个“由仕入商”的杨秉智,几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情。
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皇思扬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权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封建社会,无论皇思扬人如何勤劳朴实、刚毅尚新、重文厚商,都逃脱不了皇权的掣肘,一言一行、立身处世都得依照朝廷的规章。据文字记载,皇思扬先后有黄沙洋、皇思扬、黄狮等村名。“皇思扬”是古村的第二个名称,此名的来由议论较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皇思扬”是从“黄沙洋”的谐音演变的,意思是“皇帝都思念着要为其扬名的地方”。由此可见皇权在皇思扬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皇思扬人的守正、诚朴和循规蹈矩。
乾隆和后来继承皇位的嘉庆不是华盛顿,肖凤来也注定成不了莫里斯。莫里斯这位“红顶商人”开启了美国和中国最初的交往,拉开了中美贸易的大幕,也助推了美国逐步走向近现代世界舞台的中心。
1784年的皇思扬,就这样与历史相遇,那么地不经意,又那么地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