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打筹与击壤歌
作者:陈甫(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0 16:25:22

 

《惠城文史资料》(邹永祥主编)第16辑刊有叶伟强先生《民国时期惠州孩童的玩具及游戏》一文,内有“打筹”之戏。他说:“一人或多人同时可玩。取一条拇指大的硬木;分成一长(约尺二)一短(约三寸)两截,找块空地,便可玩。先把短木摆好,用长木挑起或打起,随手击短木,短木即时向前飞去,落地后,捡起来,再用力往前一扔,看谁最远……”

打筹之戏,我小时亦玩过,所说正合,不过玩法略有小异,即长木击短木后看谁的远近定胜负,省却了捡起来再用力往前扔这一节。我记得老师在解释《击壤歌》时提及打筹之戏,言即古之击壤。《击壤歌》不是教材,老师用来说明古代生活及平民对政治的看法,大概是从《群书治要》中引出,该文如下——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大意说,唐尧时代,天下太平,百姓相安无事,有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在路边击壤为戏。观众中有人称赞能有这种和乐的场面,都是尧帝德力所被的缘故,是政治(帝力)清明的太平景象。然而,老人却不认同这是帝力所被,乃是自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食其力,无关帝力。

那么,《击壤歌》中的击壤之戏究竟怎么样?现引用吴开晋先生的文字作说明——

《太平御览》中引《风土记》:“壤者,以木作,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节,僮少以为戏也。”《风土记》中还说:“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由此可见击壤是古代儿童的一种游戏。壤乃一为长尺许之木棒,一为前广后锐阔三四寸的木块,木块放于地上,以棒击地上木块锐处,木块跳起,再以木棒迎击之。

吴开晋先生对击壤的描述与叶伟强先生对打筹的描述两者几乎一致,只是古之击木块,今为击短木。以打筹比诸击壤,的确有据。

由此可见惠州儿童民国时期的打筹之戏源自上古之击壤,可谓源远流长。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