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抗战胜利后惠州人的服饰
作者:张国明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0 16:50:22

 我于抗战胜利后几经周折才回到故乡惠州,那时它的元气大损,人们极其穷困,衣着甚差。当时,我穿着妈妈在广州街头故衣摊买来的旧衬衣及西装短裤,蹬着一双“陈嘉庚”(即胶鞋,因陈嘉庚是橡胶大王,当时他公司生产的胶鞋遍销中国大陆及东南亚,故称),就被同伴称为“省仔”(即广州仔)。可不是吗?他们个个穿的都是清一色的补了钉的黑土布唐装,裤头用一条布带(有的甚至是麻绳)一扎就是了。

唐装是绝大多数男人的服装,穷人均以黑土布为衣料,而商家则内穿文化衫,衣料则选灰夹纱、竹纱、乌胶绸,衣服的做工、穿着也很讲究,用布扭成花样做钮扣,袋里揣个怀表,裤则是宽脚的,裤带用棉绳并系有玉环,穿的为皮底小圆鞋。政界人士则以穿中山装为主。而穿西裤恤衣便是知识界的专利了。

男人的发型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理陆军装(头发很短,类似当今的小平头)或剃个光头,理西装头的并不普遍。到冬天,也有人戴毡帽御寒。

劳动妇女均是客家女性打扮,上身是黑土布的大襟衫,下身是大脚裤,腰系一条围身,头上包一条大方巾,称为包头,即用一块深色布按在额前,再用花边带捆起来,既防晒,且冬暖夏凉。较富有人家,则选用较优质的衣料如竹纱、士林布或皱纱之类,姑娘们也有用柳条布及花布作衣料的。知识女性则大部分穿着浅士林蓝长衫(即旗袍),深秋时,会加上一件毛织外套。

女性较男性注意发型及打扮。已婚妇女一般把长发盘至脑后扎成髻,常用刨花浸液或茶油护发,使发质乌黑油亮,并以银扁簪固定,有钱人头上还戴上花包(上有精美的刺绣,缀上珍珠、玉石);未婚的多是留一条长辫子。学生及职业女性则是剪辫,留发齐肩。女性多穿耳戴耳环,有些人戴金的,但多数人没钱,只好买价钱便宜的“朱义盛”(专门制造仿金首饰的厂家名)来戴了。

人们白天多赤足,晚间则穿木屐,有白屐,有黑漆屐,更有做工精细的高跟花屐。人们穿着木屐走在青石板铺造的街道上,夜空回荡着清脆的屐声,实是悦耳。至于鞋则是人们的宠物了,男人往往穿着布面车胎底的便鞋,女性穿的中间加一条帮带,有些劳动妇女为了防脚底受伤,往往喜欢用旧车胎切成长方形,周围加几个扣,便是她们劳动时穿的鞋了。中上人家的妇女也有穿多式样皮鞋的,更有赶时髦者,则选穿仿美国式样的半高跟的所谓“原子鞋”(当时原子成为时髦新潮的代名词,诸如原子笔、原子牙刷等)。因学生跑动多,鞋头容易受损,当时一种绑带鞋头镶一块皮的所谓“包皮头”,很受学生欢迎。至于那时的学生有一双“冯强牌”球鞋,就可向其他同学炫耀一番了。

那时的学校,小学中的高小、中学的初中学生一律参加童子军,高中生则要参加军训。参加军训的一律戴圆顶军帽,身穿土黄色或浅灰色的军装。童子军不分男女,头戴船形帽,上身穿童军服,女的下穿黑裙,男的则穿短裤,腰间束以有智仁勇三字铜扣的皮带,肩章注明校名,飘带表明在童军里的职务,一股救生绳系在皮带上,并要求一律穿黑鞋黑袜。有些孩子没钱买鞋袜,则往往被童军教练罚以墨涂其腿、足。童军还佩戴领巾,有蓝底镶白边的有全黑的或半边白半边黑的等等,以示校别。由于很多家长都掏不出那么多钱为孩子做新童军装,因此,故衣摊摆卖的缴获日军旧服装拆改成的童军装,由于耐磨、便宜而特别畅销。

斗转星移,五十年后的今天惠州,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衣着,光彩夺目的金钻饰物,真使我由衷地发出“今非昔比”的慨叹。

 

(原载于《惠城文史资料》第14辑,邹永祥主编,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1997年编印)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