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汉剧团往事
作者:苏定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4-12 16:12:50

 

汉剧与花朝戏一样,都是客家人的传统地方剧。汉剧在惠阳地区流传近百年。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连平、和平、惠阳都有汉剧团,当时最常演的剧目有《秦香莲》、《海瑞罢官》等。

惠州的汉剧团始于梅州市的大埔县——大埔是广东省所有汉剧的发源地。

广东梅州市的大埔是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其大部分为山区,生活条件较艰苦,但他们有刻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民风十分纯朴,崇尚文化与艺术,蔚然成风。早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30年左右)大埔县最早的县志就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各时期县志都有记述大埔风俗“家诵户弦”。近百年来,大埔县内便有一百多间“和弦索”(即惠州人常说的“弦弦索索”)是音乐戏剧艺人常唱的会所,这些会所,弹奏的便是汉乐,亦称大埔汉乐,它是汉剧的灵魂所在。

大埔先民南迁时,把中原汉乐的种子播撒在客家土地上,并结出硕果。故汉剧演出用的客家音乐——汉乐,又称为“外江弦”、“中州古调”或“汉调音乐”。经过几百年来的积累与发展,应用与提高,它保存着多首情调不同,形态各异的丰富曲目与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承袭了宋元以来中原古乐的遗风,同时又极富浓郁的岭南音乐韵味,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在融合和变化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古朴大方,典雅优美的独特风格,在广东、福建、台湾广泛流传,甚至传播到东南亚华侨华人之中,深受欢迎。

近百年来,大埔音乐人才辈出,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广东汉乐宗师的罗九香先生。

罗九香是大埔县枫朗坎下村人,自小爱好古筝与民间音乐。上世纪30年代起,他在广州等地谋生,边从事汉剧、客家古筝的演奏活动,技巧日趋成熟,韵味隽永,风格独特。1954年在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下进入广东汉剧团,任筝、三弦演奏员。1956年随广东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出,第一次将广东汉剧、客家古筝向全国推介,奠定了大埔广东汉乐在全国音乐界的独特地位。

2006年,大埔广东汉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解放前几十年与解放后的十几年间(文革的1966年之前),汉剧在惠阳地区演出比较多,基本上每年的旧历年、节都有演出。惠城区有汉剧演出,客家人聚居较多的惠阳、惠东县更多。

汉剧的唱腔优美,演员阵营也很强大,她(他)们扮相或俊美,或刚勇,韵味浓郁醇厚,表演娴熟细腻,自成一派。汉剧团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为惠州观众表演了《白门柳》、《蝴蝶梦》、《宇宙锋》、《花灯案》、《百里奚认妻》、《贵妃醉酒》等优秀剧目,广受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传统戏剧都被打倒,永不超生,例如粤剧,不但被打倒,百姓中如有人敢随便唱一、二句粤曲,便会受到严厉的批判与斗争。唯汉剧不同,惠州人言其是咸鱼翻生。汉剧“文革”初期同样被打倒,但没有多久就复生,不但重新树起惠阳汉剧团的牌子,更在当时规定只能演的几部样板戏中大显身手。凭着当时惠阳汉剧团演员的高素质,每次演出都获得观众好评,掌声不断。在“文革”规定的几部革命样板戏中,惠州人就喜欢看汉剧团的戏,特别是革命样板戏《沙家滨》。直至五十年后的今日,每每提起惠阳汉剧团,当年的观众无不啧啧称赞!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