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小娅来源:
日期:2022-05-11 17:31:03浏览:2528
2012年9月16日,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近百人观光龙门永汉镇古村落。我行我思,沐过乡风,留下片羽……
一
秋阳灼灼之下,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在田间地头,出没于龙门县永汉镇境内的古建筑群,如合口古村落、鹤湖和嘉义庄古建筑群、树槐堂、刘氏祖祠、文笔塔等,最后一站落脚在官田王屋村古宅吃午餐。大家围桌圃定,熙熙攘攘十余台,黑压压满当当填满了古宅最宽敞的厅堂。
开席之前,照例是有领导讲话,有村镇领导介绍情况,有书画家献艺等等。我呢,别的没怎么上心,倒听得惠州市民协主席邹永祥先生说,这里的酒席很好吃啊,今年2月9日就是在这里“做棚”,非常隆重,热闹非凡,做了150围呢!这个内容,立马让我兴趣盎然——何为“做棚”?150围酒席是何等壮观景象?
回来之后,将“做棚”研究了一番,并请教了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声先生和龙门县农民画协会副会长刘树棠先生,他们都是当地的民俗专家。
“做棚”,是流传于永汉、麻榨等地的民间习俗,村民们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选定吉日(“棚日”),准备丰盛的菜肴、美酒,邀请亲戚朋友来做客,并请戏班子助兴。哪一户人家亲友客人最多,菜酒最丰盛,哪一个村组织规模最大、戏剧曲目最精彩,就象征着哪户、哪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发达,日子红火。所以,“做棚”是一桩盛事,马虎不得。因为宾客如云,场地拥挤,主家往往会在围屋前搭建棚子,搭棚摆宴,搭棚唱戏,远道而来的亲朋也往往自带铺盖在棚子里席地过夜。故称“做棚”。“棚”有两种,大棚和小棚。小棚是农家用草席、稻草和竹条搭起的较为简陋的小棚子;大棚是全村共建的,遮风挡雨,戏台齐全,环境良好。据县志记载,“做棚”习俗,从明末清初开始(即公元1600年前后),至今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做棚”这个民俗,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民以食为天”,它将这几千年的真理发扬光大了。中国人,还有什么比吃更为重要和文化的呢?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是人的第一本性,并强调“食不餍精,脍不餍细”;在民间,老百姓比较直白,全国各地一句“你吃了吗?”的搭讪,亲切祥和;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人在世上走,只为身和口”, 简直把“吃”宣扬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中国人对吃已经是顶礼膜拜,虔诚如宗教一般。
“做棚”这个民俗,还让我想到,古豪宅、民居大屋如此之多,民俗风情如此奢华的岭南(除做棚外,这儿还有粤曲、花灯、农民画等等,其中花灯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汉嘉义庄是“龙门农民画示范村”),在过去如何被称之为“南蛮之地”?对此,我真不以为意也不以为然,并且强烈地为岭南人民不服!乡风民俗,即地域文化内涵的显现,更是经济实力的反映,如果穷山恶水,地不长毛,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哪还有精力和能力去“做棚”?哪还能小资般咿咿呀呀唱戏文,画画儿玩?
二
简言之,“做棚”就是呼朋唤友,大摆宴席,海吃海喝,派对狂欢!
究其实,“做棚”除了吃喝之外,它的终极意义是“和谐”,吃吃喝喝是形式,沟通感情,融洽关系,互通有无,礼尚往来等等才是实质。
现时的“做棚”,已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和作用,整合起来,有如下一些。
1、“做棚”是一个平台。
邻里街坊,亲戚朋友,平日各自忙活去了,难得碰面,更难得在一起叙聊,趁着过年,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于推杯换盏间,不觉就交流了生产经验、致富心得,不觉就沟通了感情,消除了芥蒂。这一天,家家搬来桌椅板凳,不分贫富贵贱,欢聚一堂,喜气洋洋,还有什么比这种氛围更好的呢?似乎大家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也不过如此!“做棚”,成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2、“做棚”是一个土特产展销会。
在自家门前摆摊卖土特产,这种感觉非常好,轻快又自豪。“做棚”这天,到处都是摆卖的摊档,土特产应有尽有,人们宛如到了农村的圩日。年过六旬的叶婆婆在自家门前摆起了小摊,卖地道的豆腐花。她说,以前她要挑着豆腐和豆腐花去其他村子去卖,但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有不错的销量。今年二月初二嘉义庄做棚节上,她自制的100多碗豆腐花全部卖光,后来很多游客想吃都买不到了。更为醒目的是,摆卖农民画的墙头挂得琳琅满目,“丰收之歌”、“和谐山村”、“桃源山庄”、“太平盛事”、“梅竹情深”……还有书家当场挥毫,甚是潇洒。这正如村里对联:古村致富振民魂,盛世崇文兴国粹。
3、“做棚”是一个乡村狂欢节。
古宅的前坪,搭起了一个大竹棚,村子里专门请来一个甚至多个粤剧团,连唱3天或数天粤剧,让村民一饱眼福耳福。舞台上,演员们缠绵入戏,舞台下,村民们痴情入迷,非常谋杀眼球。同时,各种艺术门类、各种生意买卖、各种玩耍逗乐子都不耽误,大家快乐得盆满钵满。
4、“做棚”是一个敬老日。
每当“做棚”,村里的晚辈们都回来了,无论百里迢迢,甚至千里迢迢,在外捞世界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都会拖家口地赶回来,围拢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膝下,礼物摆了一屋子,嘘寒问暖满心窝。更有意义的是,80岁以上的阿婆阿公会被隆重请上“做棚”的长者席,乐颠颠地接受晚辈们的孝敬。
5、“做棚”是古宅保护日。
永汉镇王屋古宅的房子有200多间,但目前居住在古宅的村民只有不到10户人家,绝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王屋古宅的“做棚”活动,有不少原来住在王屋古宅后搬到外地居住的村民,专程返回王屋古宅参加活动。有位年近七旬的老大姐,她于1988年搬到广州居住,回来参加“做棚”刚下车,来不及坐坐,她就在王屋古宅里里外外四处巡视。她说,我搬走的时候,整个古宅都住满了人,房子都是很好的。这次回来看到一些房子都破败了。在我的印象中,文祐王公祠壁画都很漂亮,但现在很多壁画都看不清了。屋檐下的一些木雕也残缺不全,非常可惜啊,如果能有一笔资金来维修一下古宅就好了。有这个心愿,就会有行动的,从这坐古宅里走出的后人,他们的恋祖情结,血浓于水。惠州市民协主席邹永祥说,王屋古建筑群很壮观,在惠州地区也不多见。希望王氏后人能把这片建筑保护好,将王屋古宅申报为“广东省古村落”。
6、“做棚”成为特色旅游热点。
龙门的旅游热让珠三角游客成为“做棚”的新角色,八方游客陆续参与其中。王屋村现有800多村民,2012年2月9日“做棚”那天,村子里“哗啦啦”涌进万余人,等于平均每户村民有60余位客人。除了村民们的亲戚外,还有来自深圳、广州、东莞、增城等地的一些“冒充”亲戚的驴友和自驾游客,100多辆小汽车齐刷刷停在古宅池塘边,煞是壮观。好客的村民们拿出年桔、米饼招待游客,还与游客交换电话号码。游客们说,这个风俗不仅是“做棚”还是“做朋”,明年我们还会再来哟!“做棚”活动也给城乡青年男女提供了结缘的机会,以后还有可能城乡做“亲家”呢。
7、“做棚”能有效地抑制聚赌等不良风气。
过年之后的正月,农闲,手中又有几个小钱,农村的聚赌非常严重,甚至可以说全国每一个角落都一样,聚赌的一群,围观的更多,男女老少无一例外。而龙门县永汉镇近年的“做棚”热,让村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提升。朋友多了路好走,于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创意致富等等都有裨益。我看了永汉镇“做棚”时间表,从正月初四陆续排到了二月初七。除“做棚”外,爱好农民画的村民还三五成群地相约一起创作,这么一来,打牌赌钱的现象也就少了。
总之,“做棚”的具体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由最初的与远方的亲戚朋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慢慢地增添唱戏文、看电影、观球赛、村民表演、交流致富经等内容,还成为了村镇的推介会,成为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平台。永汉镇的“做棚”风俗对城市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以此丰富旅游路线,旅游能给农户带来很大效益。古村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后人在古宅子里举行“做棚”活动,更是添加了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景观,这是它的深层意义,无疑,它是“惠州最美乡镇”的标签,乡情浓郁,其乐融融,一派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