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平窑重燃薪火 惠州陶瓷或复兴
作者:侯县军 刘建威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9-29 22:58:53    浏览:1822

 

余小伦如今把大部分时间放在陶瓷研究与创作上。本组图片《东江时报》记者

 

 

 

烧制

 

 

 

成品

 

 

去年,惠州陶瓷艺术家余小伦从外地购得一栋徽派建筑并将它搬运到惠阳平潭,作为曾在宋代辉煌一时的惠州东平窑的研究、创作、展览基地。(《东江时报》4月23日曾作报道)

25日下午,《东江时报》记者再次走访该地,该建筑已成为“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投入使用月余,陆续烧制出40多件艺术陶瓷。余小伦说,新近成立的市陶瓷艺术家协会将在此设立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以实现东平窑的复兴和推动惠州陶瓷文化的繁荣。

 

东平窑是北宋广东3大民窑之一

这栋建筑位于惠阳区平潭郊外,青砖灰瓦以及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掩映在山色中,一幅世外桃园的景象。

正对着荷花池的 “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大门,是一个牌楼,牌楼的石匾上刻着“金玉流芳”4字,门前悬挂着篆体“东平窑”匾额,书法作者为张桂光,即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房子内部以木构架为主,格局严谨而对称,饰以花木、木雕,古色古香。天井之下的水中,鱼游其间,只有屋主人余小伦穿着现代衣服,在提醒着外人没有发生“穿越”。

目前,这栋建筑的客厅已摆满陶瓷半成品,还有画笔、涂料等工具,多个房间则辟为艺术家创作室,二楼作为陶瓷展览室。紧挨着古宅后门,余小伦新搭建了三条瓷窑,每条窑一次能“满窑”20多件大小陶瓷,从古宅拉胚、绘画、上釉色的陶瓷,放到瓷窑里去烧制,完成它们的艺术升华。

惠州东平窑是北宋广东3大民窑之一,窑址位于如今桥东东平窑头村。据专家考证,该窑从北宋初年开始烧制瓷器,生产了100多年后熄火,它所生产的陶瓷不仅内销,还远销东南亚地区,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广东宋代3大民窑。

 

新东平窑点火 陶艺家捧场

余小伦认为,打造人文和自然环境都很好的陶艺基地,才能激发创作灵感,也希望结合当代的艺术风潮,让国内、国际的陶瓷大师走进惠州。

重燃东平窑薪火,更准确地说是以东平窑之名复兴惠州陶艺,是余小伦这些年的追求。余小伦在平潭打造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目的是想让陶艺家们能有一个理想的创作环境。

5月16日,惠州100多名陶瓷艺术家和陶瓷艺术爱好者成立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余小伦当选该协会主席。到了7月初,多名陶艺家接踵到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创作和烧瓷。根据余小伦微信记录显示,正式烧窑一个多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元寿、北京陶瓷研究院冷冰、惠州文联主席安想珍、惠州画院副院长余小传等国内名家到此创作。其中,7月25日,张桂光携夫人前来助兴开窑,从窑里拉出新东平窑首批陶瓷。

8月15日,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首批陶瓷作品20多件在2014南国书香节暨第四届惠州书展的惠州民间艺术展区亮相,所展出的陶瓷作品有花瓶、茶具等。部分作品还画有惠州乡土风貌,倾倒众多市民,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信息:沉寂数百年的惠州东平窑,以另外一种方式复活了。

 

东平窑复兴要走特色路

虽然雄心勃勃,但余小伦对国内陶瓷行业也有清醒的认识。

余小伦告诉记者,陶瓷产业在江西景德镇已经很健全,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广东也是全国的陶瓷大省,潮州以日用品、洁具为主;佛山以地砖瓷片和佛山公仔为主,还保留着古龙窑南风古灶。“东平窑要复兴,只能走特色之路,必须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而且可能只是一个分支。”

余小伦介绍,目前,市陶瓷艺术家协会正在筹划成立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以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东平窑”定位,还准备邀请广州、佛山、潮州、景德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协会的陶艺专家,还有日本、韩国、德国等各国陶瓷专家到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指导创作交流,并聘请其中部分人员作为艺术顾问。

“中国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于本月31日到11月2日在东莞举行,余小伦介绍,此次展览,东平窑作为惠州的代表之一,应邀参展。他计划运送些新近烧制的新品去展览,也借此机会向世界推广惠州陶艺。

 

延伸阅读

明代博罗人何歆发明马头墙

余小伦打造的东平窑研究创作基地这栋徽派建筑,马头墙是其重要特色。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防火墙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墙顶部分。马头墙形状酷似马头,高低错落,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徽派建筑风格。

鲜为人知的是,封火墙的发明者是明代惠州博罗人何歆。明弘治十六年夏天,何歆出任徽州知府 (治所在今安徽省歙县)。来到徽州后,何歆马上就要面对前任知府们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 火患。3年任上,何歆最大政绩是动员组织百姓修建防火墙,有效保障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何歆创建的“何公火墙”,由于能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故名封火墙。如今,徽派建筑已遍布大江南北,封火墙成为徽派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何歆创建封火墙的事迹在多种地方史志中有明确记载。如嘉靖、康熙两朝《徽州府志》中都记载了何歆的治火功绩,“自后六七十年无火灾,灾辄易灭,墙岿然不动”。封火墙作为建筑防火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早于汉代就零星出现在一些重要建筑如粮仓上,但把防火墙推广到民居建筑上,并广泛应用于城乡,何歆则是第一人,其历史地位在《中国消防通史》一书中也得到确认。

 

 

(摄影:姚木森。余小伦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载2014年8月27日《东江时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