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台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张秋进
引 子
弹指一挥间,十四个春去秋来。
上个世纪的1993年末,我受一家中央权威新闻机构的委托采访了张秋进。这一年,张秋进36岁。中国有一句老话曰:“人满三十六,喜的喜忧的忧。”
初见张秋进,给人一种年轻干练、机灵睿智的印象。中分头下是一张标准的国字脸,浓郁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晴;笔挺的鼻梁下,是永远都洋溢着笑意的嘴唇。给人很随和很温馨的感觉。透过那张红润的脸庞,可以读得出他内心深处的因为成就感所流露出来的些许得意。显然,四年前的大胆抉择是明智的。这一抉择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踏上了事业辉煌的阳关道。
再见张秋进,仍旧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他平添了几分沉稳。当年颇带几分稚气的得意,已被对事业不倦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自信所替代。如今,他不仅是在惠台胞的领头雁,还是370万惠州人民心目中的“感动惠州”十佳人物。
上篇:台北的“野狼”少年
1959年2月,张秋进出生在台北县板桥农村一个朴实温暖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靠种田为生。张秋进有五兄妹,上有一姐一兄,下有一妹一弟。生活过得很一般,就像那板桥湖平静的水面一样,一点大波大浪也没有。
童年的时候,他喜欢遐想,喜欢郊游,那青青的草地,绿绿的原野,广阔的蓝天,使他感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他常常跳跃欢腾着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张开手臂,去拥抱那大自然的美景,去呼吸那飘着野花芳香的新鲜空气。有时,他兴奋地躺在一片绿绿的嫩草地上,仰望着高高的蓝天,注视着片片白云,温柔的阳光就泼撒在脸上和身上,有种暖融融的舒适感觉,令人陶醉,令人充满幻想。迷蒙中,有时会让人觉得那轻飘飘的云朵,就是那仙女轻歌慢舞的石榴裙,给人以美的想往。
他还喜欢爬山。山顶有枝繁叶茂的丛林,有争奇斗艳的异花野草,有神秘感。站在顶峰可以看到一望无尽的平川、河流、村庄、田野,把自然美丽的风光景色尽收眼底。
那时,他常常忘情地不想回家。那是多么美好的童年呵!
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了一个英俊少年,他又爱上了赛车,跨上“野狼”牌摩托车,飞驰在大街小巷里,非常刺激。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无论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还是蜿蜒在乡村郊野的小路,他喜欢跟小伙伴较劲,一比高低。他通常都是胜利者,这时的他就会十分激动、快活,按捺不住内心的自豪。
他就是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孩子,他就是这样一个好胜心极强的人。
门前那棵老槐树,叶子落了又生,黄了又绿。时光似流水。
张秋进高中毕业了。1979年,他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空军士兵。那广阔的蓝天,伸手可及的云朵,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空,是他自由飞翔的训练场地。他又练就一套新的本领,他又品尝到了新的一页富有诗意的生活。
那时,部队离家只有两三小时的路程,一两周左右,他总要在周末的时候回家一次。他那时正处青春好年华,只希望能多回去见一见他心目中那位美丽温柔的“白雪公主”。她是一位聪明美丽、贤惠善良的好姑娘,从小跟他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她,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得力的助手。
中篇:霓虹灯下的地摊
1981年岁尾,张秋进退伍进了电子厂。哥哥是老板,他给哥打工。
按说,他可以安安稳稳地靠着哥哥“这棵大树”的,他可以无忧无虑地在电子厂里做下去,可张秋进偏偏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他也要当老板,也要去开辟一块新天地。他坚信自己可以做到这一切。
1982年3月,他看准了灯饰这一行。为了这行的可行性和做得成功,他搞调查,做访问,跑遍了台北县所有的大街小巷,跑遍了所有的灯饰档口。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前途有发展的行当,是“冷门”。他便把自己这一想法跟父母说了,希望能得到长辈的支持和帮助。父母都认为他太年轻,不过是瞎想,为了好玩而已,所以怎么也不肯借钱给他。
怎么办?只有靠自己了。
然而,他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不懂行。怎么干?他想到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东借西借总算弄了三十万台币,按当时比率,也不过七千五百美金。这一点钱,要买原材料,要租房,要请劳工,怎么节省着花都觉得紧张。他只好租了个便宜点的地方,一二层套房用去了他11000台币,又请了两个劳工花去了16000多。
这一切都准备妥当,他便起早摸黑地埋头干起来。加自己一共才3个人,且都不懂行,连一个小小螺丝都要到小五金店去买,常常买得不对型号,窝工窝点,质量自然比较粗糙。
最困难的是不知道市场在哪里,每天做到下午三四点钟后,张秋进就只好疲于奔命地去跑推销,推不出去就摆地摊,还卖不出去,晚上接着摆摊,常常是整晚整晚的一个也卖不出去。
怎么办?站在台北县霓虹灯闪烁的街边马路上,盯着堆在脚边那几个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泡制出来的“作品”,张秋进就想,是退还是进?我真的就像父母和人们眼中的那样吗?
不,绝对不能这样放弃。即使这条路是荆棘密布,我也要撞他个头破血流,杀出一条血路来!
台北县的夜晚是迷人的,酒店、歌厅、卡拉OK厅、夜总会,到处都是灯红酒绿的醉人景色。她呼唤着人们去享受那繁华美妙的夜生活。“及时享乐”,台北县当时的青年人,大多是这种人生观,这般青春年华的人,很少有像张秋进这样务实的精神,更是很少有像他这样扎扎实实苦干的。
他也想享乐,他也想跟女朋友去歌厅、卡拉OK厅、夜总会,然而,他就站在街边,看着一对对情侣从身边走过,听着那从歌舞厅里传出来的甜美歌声,坚守着他的小摊。
1984年,一个明媚的日子,街头阳光灿烂,人流如蚁,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一个中年男士,直奔张秋进的小摊走来,他被张秋进各种造型美观的灯饰所吸引,那做工精致造型典雅的“融模式”灯罩,令他感到吃惊。他爱不释手地拿起一个又一个,他认真鉴赏着每一道工序。末了,他急匆匆地走了,一个也没买。
这位先生姓叶,美藉华人,他这次回台北来,按计划是还要多停一段时间的,然而,看了张秋进的灯饰后,他突然改变了日程,当天便乘飞机赶回美国去了。
于是,他马上派妻子回台北去找张秋进。起初,他只敢与张秋进每周订40盏,通过发散货的形式运到美国。
3个月后,他每周向张秋进订货500盏,又过了3个月,他开始用货柜箱运输了。他不但打开了美国市场,而且供不应求。
张秋进的工厂,从此人强马壮了,从三五个人手发展到了20几个员工。张秋进居然用八千到一万的台币聘请了设计师、大学、中专生等人才做帮手。
张秋进已不再是街边小贩了,他的产品开始在台北称雄,在美国称雄。他与
下篇:海天一色梦辉煌
1990年底,有个客户想要一个玻璃制品的人物塑像,张秋进便去景德镇买。他遇到了一个惠州的同行,他向那人问及惠州情况,那人说不好做,张秋进还是想到惠州来看一看。他发现惠州有四个优越条件:一是原材料来源充足,二是好管理,三是好请劳动力,四是工资低。他当即在惠州下角租了1200平方米的厂房,投入资金40万人民币,做来料加工,试试行情。
然而,他最终的目的还是搞一条龙生产线。当时有朋友对他说,不要到内地来投资,内地各方面的条件都太差了。可是做为一个好的企业家,张秋进有他超人的智慧,有着敏锐的目光,有着超前的意识。他认为国内到处修路是好事,就说明条件将会愈来愈好。经过对东莞、广州、惠州等地的考察,于1991年定在陈江买地建厂,1992年底试产,主要生产及销售各种高级灯饰,小家电成品及有关的各种灯罩、冲床、玻璃制品等多种成品的加工制造,年产150万盏(件),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主要销往美国、欧州、日本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
他的生意愈来愈大了,与
1993年初,张秋进的父母来到陈江,他们看了儿子的厂以后,都说儿子有眼光,竟然选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
这更坚定了他扩大发展的信心。1993年8月在上海又建了一个分厂,在广州又建了一个分公司。往后,他准备在厦门、四川、哈尔滨、北京、海南等地建8个分厂。每个分厂投入350万人民币。1994年还要在泉州、漳州建两个联营公司。
他的目标越来越宏伟,他的计划越来越远大。然而,他感到很累很累,他常常想静一静。可他无法静下来,很多很多事情他要亲自去做,很多很多的问题他都要亲自去处理,就连一些小事,他也常常亲自去做。
有一次,已是深夜十二点多了,一个女工突然生了病,肚子痛得非常厉害,他听说后,马上亲自驾车把女工送进医院。这车是他新买的,自己还没舍得坐几回呢。
还有一次,一个门卫的妻子生了小孩,由于经济紧张,工作时有些愁眉不展,张总马上拿1000元现金给他解燃眉之急,感动得门卫半晌没说出话来。
他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总经理,他把员工们看成自己的亲兄弟。为了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到家庭般的温暖,他规定每个月开一个“庆生日晚会”,并赠送一些生日礼物给当月过生日的所有员工,要求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视厂为家,团结奋斗。
为了让每个受聘员工有个长远的观念,他把厂区规划搞得相当好,把员工的生活福利搞得相当好,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得以公平待遇和公平的竞争。
目前,张总正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
我们衷心地祝愿他的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