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清廉贤能贯一生 崇儒尚德乃根本 伊秉绶,清乾隆十九年(1754)生,嘉庆二十年(1815)卒,号墨卿、墨庵。福建汀洲人,人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伊秉绶自幼聪敏好学,秉承家学渊源。乾隆四十九年(1784),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习书法。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七年(1792),他晋升为刑部主事。嘉庆三年(1798)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嘉庆四年(1799)升任刑部郎中。未几,伊秉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①。嘉庆七年(1802),陈四等聚众作乱,伊秉绶请增兵平乱,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以“失职纵匪”之罪论处,蒙受其冤。后吉庆因无法收拾残局自杀,新任总督倭什布到任后,将士百姓数千人替伊秉绶申诉冤情。昭雪后又官复原职,授职扬州知府。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嘉庆十二年(1807),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逝,遂辞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百姓泣泪送别。嘉庆二十年(1815),伊秉绶去世,时年62岁。扬州人仰慕其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 二、伊秉绶知惠五年的主要功绩 1、关心民间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 伊秉绶36岁中进士为官,以廉洁善政为百姓所称颂。在他46岁出任广东惠州知府时,关怀民间疾苦,据《清史稿》载:伊秉绶“问民间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矝恤”。当时,陆丰甲子一伙巨盗抢劫绑票,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伊秉绶设计擒获7名首要强盗,将他们绳之以法,杀头弃市,为民除害。在抗击海盗的骚扰中,对于被抓到的胁从者免以死罪,分化瓦解海盗集团。从此陆丰一带风波不起。对所有讼牒,伊秉绶必定亲自审理,凡无辜受株连者当即释放,为民平冤。惠州有一富豪欺辱寡母弱子。伊秉绶下令将这个富豪拘留审问,严词斥责富豪的不道德行为,一时大快人心,民众为之称赞。 2、重建丰湖书院 任用贤才主持 至今惠州人对伊秉绶念念不忘的还有伊秉绶倡办教育的盛举。伊秉绶到任时,丰湖书院已荒废多年。嘉庆五年(1800)应惠州府十县绅士之请,伊重建丰湖书院。并立石记之:“郡县皆有学,而复建书院;郡县之学皆有官,而复延掌教……国家尊崇正学,海隅向风。秉绶守惠州之次年,以十州人士之请,改建书院于城西湖上。又次年落成,易名丰湖书院。其出田与金,茸宇鸠工之详,载于碑阴”。文中撰述他的教育主张:“夫学者,学圣人也,学为人也。人号谦让,未有让不为人者,而奚辞乎?将与守白鹿洞之遗规,孜孜矻矻,勉乎言与动,以求谦戒欺,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圣为贤”。又在院内大堂壁上题隶书“敦重”二字,并写跋阐述:“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他继承惠州西湖古典园林建筑传统,建造各种房舍,先后建成“乐群堂”、“澄观楼”、“夕照亭”、“风浴阁”;建筑“面积广百亩”,超过前代规模。书院设书藏(图书馆),伊亲书联语:“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他还制订书院各种制度,订立学规,开拓经费来源。宋湘撰联赞之:“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千顷平湖游者众,看后起诛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为办好丰湖书院,伊秉绶更重要的举措是礼聘贤才主持书院。他首先聘请了有“广东第一才子”声誉的宋湘为丰湖书院山长,礼贤下士,罗致人才,请来不少名士到书院任教。伊秉绶还亲自教授《小学》、《近思录》等课程,吸引了不少学子,受到惠州百姓的交口赞颂,丰湖书院名传四海,培养了不少人才。 由于伊秉绶重用贤才,宋湘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二人紧密合作,联手打造了惠州教育事业的鼎盛期,为惠州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3、保护修葺苏迹 弘扬东坡文化 嘉庆六年(1801),伊秉绶开始了苏迹保护修葺工作。首先修复朝云墓。王朝云,苏东坡侍妾。坡公贬惠州时,独朝云和儿子苏过陪伴。朝云“敏而好义,其事先生也,忠而且敬,二十余年如一日。先生甚重之。不幸于绍圣三年七月,抱病而卒。生平颇好佛,学于义冲,识大意”②。王朝云聪明贤慧,深明大义,侍坡公忠敬如一,既是坡公得力助手,又是坡公的红颜知己。东坡困顿惠州,但能过上舒心的日子,不但创作众多诗词文赋,而且利用其影响力为惠州筑堤建桥,救病施药,推广“秧马”“水碓”提高生产力,为惠州人民作了许多善事,这其中与王朝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王朝云不但得到东坡的敬重,也得到惠州人民的敬重。七百年后伊秉绶也同样十分敬重王朝云,他不但修墓,还亲自“题碣,征文,补刻苏轼所为墓志。”③君子敬君子,英雄惜英雄。伊秉绶一生十分仰慕苏东坡,不但每逢东坡生日祭祀东坡,吟颂东坡的丰功伟绩、文章忠义,还对东坡遗址的保护建设竭尽全力。嘉庆七年(1802),伊秉绶大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在整修故居墨沼时,意外获得东坡“德有邻堂”砚,宋湘有诗序记述此事。序:“惠州太守伊墨卿先生修苏文忠故居,得砚于墨沼。制甚古,石微赤,背一方印篆,刻‘德有邻堂’四字,上一‘轼’字,行书,如传世贴尾样,其为苏砚无疑。惊叹之余,作为是歌。”诗: “朝拜文忠祠,夕治文忠屋。惆怅山头百尺井,朱池墨沼春芜绿。千夫荷锸来,顷刻天光开。一夫忽住手,片石生疑咍。土花中斑坦四角,昆明古劫无死灰。匹夫怀壁古有罪,献之太守明其材。太守首为点,吁嗟砚兮胡为乎来哉!方广四寸长九寸,手爪剔刮窥奇瑰。是何制古质理细,复视砚背增惊猜。古印四字戴一字,其一字显四字埋。一字行书书曰轼,手笔了了锋稜楷。亟汲古井瀹印出,渐见佶曲蛇盘隈。分明刻‘德有邻堂’篆,对此却感无邪斋。白鹤之峰江水涯,村舂邻火皆蒿莱。绍圣年间公过岭,始开此堂高以崔。此堂此砚不寂寞,和编陶诗浮一杯。有时亦或赋江月,有时亦或提岭梅。兴阑爱看墨蛟舞,隔篱呼取翟秀才。秀才亦复心所敬,何必为我独也正。壁后匡衡不点灯,聊将此砚寄此印。独疑此砚周旋久,未应草草非我有。天风琅琅度海南,一匣如何不在手?堂中皆孙亦可儿,为谁掷向江之湄。一置高山一流水,公莫有意藏蛟螭?乱吾书者董仲舒,得吾壁者汉钟离。不然庭瑶墨、诸葛笔,到处氈包席裹出。平生爱砚亦可怜,子百澄泥纷作述。文章忠义老研磨,出水穿云总胶漆。今日付君君信美,前身莫是东坡子。次仲从来过去僧,佐卿原是鹤归耳。延平失剑本无心,羊祜寻环宁非理。假如衣钵付卢生,人生得此亦豪矣!虽然,砚乎砚乎,听我再拜进一言:自砚之守此堂也,蛮烟愁兮昔昔,瘴雨暗兮年年。山元卿鸿文不召,蔡少震奇字空研。砚已不陪主之视草,曾不见撤烛于金莲。徒使写山月,吟江烟,夫诚不如太守之左提右挈,草河清一颂,制乐府千篇。君不见,春烟洒洒春风前,墨花作雨东南天。” 真是上苍有眼,东坡的宝砚最终留给有缘人。伊秉绶在上年就亲自摹勒上石,令人刻石苏公手迹“思无邪斋”、“德有邻堂”并跋:“苏文忠公以宋绍圣三年营新居于白鹤峰,书此二额,流传至今。虑其朽也,摹勒上石。嘉庆六年四月,惠州郡守宁化伊秉绶记。”通过修葺和建设,使苏迹得到很好维护,并增加新的景致,供后人瞻仰,对传播东坡文化、弘扬东坡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4、诗书印画绝,创隶书平画宽结之极峰 伊秉绶自幼受家传影响,艺术涉猎面广,除精书法外,善作画、治印、写诗,于访碑、鉴赏、收藏及碑拓刻帖方面颇多建树,专研文字学,研修宋理学,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全面的修养和造诣。其画之山水,简朴悠远,有董其昌、王原祁诸家遗风,而气韵天成,自有其妙;其画之梅兰竹菊,笔墨简练,超尘脱俗,有君子之风。伊秉绶早年为桂馥《汉印分韵补遗》题篆,可见精于篆法,与黄易等篆刻名家交谊很深,也常治印自娱。其印或拟秦汉古印或取元人圆朱文,皆奇妙可观。伊秉绶更是一位优秀诗人,其《留春草堂诗抄》上下两卷近千首诗作,格律谨严,意境深远。或感叹人世,或纵情山水,或体恤民生,或论艺论文,洋洋洒洒,足见其文采风流。伊秉绶最高成就是书法,书法中又以隶书名世。但其于诗文、画、印样样精彩,是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 书法方面,伊秉绶拜刘墉为师,得古龙晴执笔法,于颜鲁公用功最多,尤于平画宽结着力,力追简朴古隶神韵,形成独特的语言,隶书之法创一家。伊秉绶隶书个性鲜明,迥异前人。如一洗万古之长空,开可谓达到极峰。④《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了隶书平画宽结、简朴雄正新境界。后人对其评价甚高,大书法家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赞伊秉绶:“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驰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近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说:“他的作品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除去篆书不是他常写的外,其余色色都比邓石如境界来得高。”且不论伊秉绶清廉高洁,亲民善政,政绩卓越;也不论伊秉绶诗文、画、印样样精彩,造诣非凡;单凭他在隶书上所得的成就,足以光耀千秋万代。 5、建无碍山房、招鹤庐,营造崇文兴文发展战略 为了营造崇文、兴文氛围,推动惠州文艺创作,伊秉绶先后在准提阁建无碍山房,在永福寺建招鹤庐,作为文人雅集的活动场所。从伊秉绶为这些场所命名来看,伊秉绶刻意营造平等、重才的氛围,使文人雅士在轻松祥和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创作动人佳作。这一点从他《湖上宴客》中可以看到:“准提阁迥孤云上,倚醉分题忘主宾。小有湖山堪供客,频来鱼鸟亦依人。塔铃宵语清于磬,海月秋圆白似银。爱棹轻舟洗心眼,露华湛湛水粼粼。”在官僚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伊秉绶为惠州文人营造平等和其乐融融的环境,表明伊秉绶博大的胸怀和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就这种境界来说,伊太守后,在惠州再无出现过。伊秉绶是个天才艺术家,但同时又具备欣赏别人才华的美德,是真英雄。这一点,宋湘也和伊秉绶极为相似。有宋湘《招鹤庐歌和墨卿太守》诗为证:“招鹤主人心如水,水边小结招鹤庐。吏情自是赵清献,野意更兼张隐居。主人招鹤来此庐,湖心水满活如酥。稻田青处鹤飞去,菰田白处鹤如如。鹤兮尔飞乐可知,主人爱尔怜尔饥。青天碧海不尔系,日暮会有归来时。莫嫌清俸不尔饱,主人之水饮亦好。世间梁肉那易得?骨相况尔太奇了。主人作庐招鹤栖,山头有月松有枝。主人作歌招鹤归,主人有客微和之。主人与鹤会须去,此庐历历西湖树。”一时间,惠州文人名士如宋湘、李仲昭、黄钥、赵念、赵琼章父女、翟泉、祝鸿文、陈鸿猷、伊师尹、钟鳌石等,都成了伊秉绶的座上宾,在伊秉绶的带领下,他们共同打造了惠州嘉庆年间的文化教育兴盛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6、培育优秀人才,成功创建惠州书画艺术第一个兴盛期 伊秉绶除了倡导文化教育的大力发展,还利用他自身在书画艺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影响了一大批惠州书画艺术家,甚至亲自指导有潜质的青年书画家。《惠州西湖志》记载:“伊秉绶造访,评其书画,卓然成家。”这位被访者叫翟泉,“字在山,归善人。傲岸不务荣利,诗崇陆游,画则多得之名山水。罗浮、鼎湖、白云、西樵,登陟殆遍,有《西湖八景图》。晚居翟夫子舍,种花硃池、墨沼间,与知己赏之,非高洁者不见。” ⑤得到伊秉绶重视的还有黄钥、赵念、赵琼章父子、蔡耀等书画家,时而雅集,时而登门拜见,切磋技艺。其中黄钥更成为伊秉绶的得意弟子。黄钥是惠州人,擅长山水,独工篆隶,尤精刻石,刀法逼近汉代篆刻。所作隶书酷似“伊体”,为“伊书”传人,深得伊秉绶的赏识。为了提携黄钥,伊秉绶重建丰湖书院,自己撰写记文,却让黄钥书写,并刻石。伊秉绶作为一个书法大家,才高却为人谦和,虚怀若谷。他对同行不但热情鼓励,还把机会让给同行。 比如在丰湖书院,把所有显著位置,都给宋湘等人题写。正由于有伊秉绶这样既清廉又善政,才艺既高妙又谦和的好领导,惠州书画艺术迎来了第一次兴盛期。一时间,人才辈出,佳作纷呈。在伊秉绶的倡导和引领下,惠州书画艺术创作达到空前的繁荣局面。 7、创“伊面”、“扬州炒饭”,丰富美食文化 伊秉绶还是一位美食家。为推动文艺交流和创作,伊秉绶经常宴请文人雅士,吟诗作对,挥毫泼墨,因此府上常常宾客盈门。宴席往往是刚完一席,接着又是一席,厨师深感应接不暇,为此,伊秉绶就想出一个办法,叫人将面粉和鸡蛋加水和匀,成面条,然后卷曲成团,晾干后放入油锅炸到金黄色保存起来,有来客时便取来这种面放入碗中,加入开水冲泡,再放点佐料就成为一碗香滑可口的面条了。这种方法用来招待零星客人非常方便,此法传出,人们便纷纷仿效,并将伊秉绶发明的这种面条叫做“伊面”。名扬中外的扬州炒饭跟伊秉绶更是密切关联。凌云超《中国书法三千年》中介绍:“江苏式的炒饭即葱油炒饭是也,所不同的伊府厨师又锦上添花,再加上一些虾仁和叉烧同炒,所以能味美逾恒,此味华南人士即称为扬州炒饭。”伊秉绶在《留春草堂集》中详细介绍了扬州炒饭的制作方法,又把此法带到他的家乡福建,通过他的传播和宣传,这道粤式菜谱中的美食从此名扬天下,至今兴盛。伊秉绶在美食中的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华美食文化。 三、伊秉绶卓越人生的启示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伊秉绶出生于家境优裕的书香门第,少年时已熟读许多儒家经典。中举留京,又得纪晓岚、刘墉的耳提面命,又与翁方纲、孙星衍、阮元等名流过从甚密,长期切磋,儒家学说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伊秉绶,对其人生及从艺学书均有深刻影响。儒家学说中“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等思想从灵魂深处决定了伊秉绶的人生观和学术观,为其在人格定位、审美取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仁义礼智、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成为伊秉绶为官处世、修身养性的根本。“恭、宽、信、敏、惠”是他的道德准则。这种人生观培养了他正直无私、慈悲济世、忠厚稳重、严谨谦逊之风。在他考中进士升至刑部郎中,任职数十年间,秉公执法,不畏豪强,许多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品德;他体恤民情,出任惠州、扬州知府期间,兴利除弊,百业振兴,显示了他以民为本的慈悲心性;他还致力于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兴办“丰湖书院”,聘请名师贤才讲学,实践了孔子重教安邦的思想;他虽政声日隆,但也生活简朴,不近声色,吻合了儒家“为政为德”、“正谊不谋利,修辞立其诚”的人生准则;在惠州,他带兵剿匪,为民除害。但他被迫害,数千百姓为其鸣冤,后得平反,这种舍身取义、一往无前的勇猛精神,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他政治鼎盛之时,突遇父丧,毅然弃官回家。守孝八年,足见其忠孝两全。伊秉绶认为:“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这些都体现了伊秉绶的高尚品德情操。 3、树立以民为本的忠君爱民思想 在伊秉绶心灵深处,忠君爱民思想是一贯的,也是一体的。忠君就是爱民,爱民也是忠君。故他时时关心百姓疾苦,处处为百姓着想。执法公正,绝不偏帮豪强,得惠州、扬州百姓的爱戴。当他扶棺返闽时,扬州数万百姓为之泣泪送行,可见他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 4、重教兴文,以身作则 伊秉绶不仅是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他把重教兴文的理想付诸在行动上,他不但修葺苏迹,弘扬东坡文化;建无碍山房、招鹤庐,为推动惠州文化艺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栽培提携有才华的青年学子,对同行谦让营造平等相待的氛围。这些都是伊秉绶造福惠州人民的举措,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5、艺术上勇于创新 勇攀高峰 在艺术上,伊秉绶刻苦学习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拜名师,访良友,通过千锤百炼,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朝艺术的顶峰迈进。其刻苦顽强的精神,使他在隶书创新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创平画宽结之极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6、建立安定祥的社会秩序,大力发展经济 伊秉绶执法如山,不畏强豪,勇于平叛,为惠州人民建立平安祥和的生活环境。又由于伊秉绶善治州政,使当时的惠州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耕地面积在广东省仅次于广州和肇庆,储粮达全省六分之一,盐业、煤矿、蚕桑储业皆非常兴盛。 注: ①伊秉绶出任惠州知府的时间,张友仁《惠州西湖志》、朱建华、郭奕华《伊秉绶》、严艺超《惠州风流贤太守伊秉绶》、杨奕青、谢起章主编《惠州历史人物传》均是嘉庆三年(1798),但朱建华、郭奕华《伊秉绶》中表格“伊秉绶和他的时代”又列为嘉庆元年(1796)和嘉庆四年(1799); 邹永祥、吴定球主编《惠州志·艺文卷》中的伊秉绶简介,网上《书宦典范伊秉绶》(作者不详)则是嘉庆四年,我认为此说较为准确,故从之。 ②见张友仁编《惠州西湖志》P199郑敦善《重修朝云墓六如亭碑记》 ③见张友仁编《惠州西湖志》P195《朝云墓》,P481《伊秉绶朝云墓碣》 ④见《伊秉绶书光考寺虞仲翔祠碑》之黄简序 ⑤张友仁《惠州西湖志》Р281翟泉 参考文献: 1、张友仁编著.《惠州西湖志》. 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邹永祥 、吴定球主编.《惠州志•艺文卷》. 中华书局,2004年。 3、惠州市惠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惠城文史》系列丛书。 4、《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祥祠碑》.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 5、朱建华、郭奕华.《伊秉绶》.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6、《伊秉绶行书自书诗》.广西美术出版社。 7、杨奕青、谢起章主编.《惠州历史人物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8、惠州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编.邹永祥主编.《惠州客家》(创刊号).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