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龙塘后裔敬天祥
作者:黎志雄(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7-15 23:02:25

    龙塘是惠州的一个自然村,极小,如同从它身边流过的西枝江不经意间激起的一排浪花。然而就是这排浪花在历史的长河里,因一个名字而熠熠闪光。这个人就是文天祥。

    提起文天祥,就会让人想起他的“天地有正气,凛然万古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诸如此类让人心潮澎湃的浩然诗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真理、为正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作为文天祥家族的后裔,这里的人们对其先祖又有怎样的一份情感呢?入冬的一天,我走进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小村庄。

                           古 

    虽然已经立了冬,南方的天气并不见冷,高大的细叶榕依旧郁郁葱葱,雄壮而成熟。绕村而过的西枝江默默东流,见证了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把满身的沧桑平铺于水面,为世人展示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话题。

    龙塘,又名“白龙塘”。据传,600多年前文氏先人文昌祚看见一条白龙由东方飞来,进入龙塘村,他一路追踪,发现这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经过细致观察,他还看清了那条白龙的来龙去脉,穴位就在龙塘村,于是决定定居于此,后来这里也叫“白龙塘”,建国后改为龙塘。全村都是文天祥胞弟文天球后裔。

    进得村来,鸡犬相闻,一派祥和宁静。事先已约好的阿财叔领着我漫步在乡间小道,边走边谈,不觉间来到了文氏宗祠前。阿财叔指着宗祠前的一口古井对我说,“这口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养育着文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人”。

    我驻足在古井旁,细细地品味着。这是怎样的一口井啊!井口方方正正,内部却显圆形,或许正在告知文氏家族后人,做人要堂堂正正,但又不失处世灵活。该井如此深邃,如此清澈。站在井口,不用呼吸,便能感觉到满心满肺的清冽。沧桑的祖先还是沉默无语,以古井无波显示着自己的深沉。一时间,我像穿行在历史的隧道,700多年前的烽火硝烟弥漫在我的眼前,文天祥事迹的历史视频在脑海中徘徊。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书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祐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起兵勤王,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京。二月底,天祥与其门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收复旧部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阿财叔说,龙塘村世世代代都坚守着文天祥那份爱国情怀,无论外面风云如何变化,这口古井,却仍然像往常一样清冽和甘甜,形如置于世外天界一般,人间的各种纷扰,都无法抵达这里,大自然的浸染,在这里也被隔绝开来。

    龙塘人或许似那井水,从历史中走来,带着清甜,淌进乡人的心坎,分散,尔后又开始流向下一个脉点。

 

    与古井遥相呼应的就是宗祠。古井位于宗祠的左前方,如同一位老仆,看守着宗祠的大门。古人云:奉先有祠,起居有堂。祠是祭祀祖先和宗族“喜庆相贺,忧戚相关”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在漫长岁月中,龙塘的古宗祠虽屡经风雨侵袭,但文氏后人对宗祠一直精心呵护。

    龙塘村文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间,公元1982年重新修建。文氏宗祠为砖木结构,面积约250平方米,大抵分成三井,第一井的“仪门”,是仪表堂堂的大门。穿过仪门就是“享堂”,宗族里的人,在“享堂”举行祭祀礼仪,第三井是“寝”,德高望重声名赫赫的列祖列宗,就供奉在寝室的神龛里了。祠堂的头门两侧和祠内四周墙壁上画有花草、神话人物、诗词等吉祥图案。整座祠堂气势非凡,给人一个雄伟建筑的感觉。

    走进一座宗祠,便走进了一条历史的巷道,一个宗族的历史兴衰,一目了然,深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宗祠大门上,文氏宗祠四个大字非常显赫。

    文天祥有四兄弟,天祥、天球、霆孙、璋。据财叔拿来文氏族谱,上记载:文天球,讳璧,字宋珍,号文溪,与兄天祥同中乡举进士,累官至知广东惠州、权户部尚书。

    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的直系亲属除夫人欧阳氏外全部壮烈牺牲,嗣子文升便成为文天祥唯一的继承人。文升乃是文天祥胞弟文天球的第二个儿子。族谱记载:“文天球,生三子:隆、升、京子。”

    那时兄弟二人同在宋朝为官,却因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演绎了一幕忠孝两全的感人故事。

    宋朝末年的抗元斗争中,有节义士惨死无数,浩气动天,但也不乏所谓识时务为俊杰者,文天祥之弟文璧即为此俊杰之一。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加封为少保、信国公,率南宋义军以惠州为中心,在广东沿海诸州之间开展抗元斗争。同年,在和元军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殊死搏斗后,因叛徒出卖被俘。

    文天祥被囚时,文天球前往探视,欲与兄长同难。

    文天祥对文天球说道:“我尽了忠却未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为国尽忠,你要保全宗祀,为家族尽孝。”

    文天祥于是令弟弟带走自己整理好的诗稿,并要求弟弟将一个儿子过继到自己名下,以继承香火,以便对祖先有一个交待。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文天祥对于大宋朝忠心耿耿,儿子均死于战乱,自己也深知活不长久,所以只有用此法才算履行孝道,也是对自己一个安慰。

    从此文氏兄弟大相径庭的后半人生开始了。文脱去宋装,改着元服。并遵文天祥之愿将子文升过继给文天祥,以续香火。

    清·俞樾在《茶香堂丛钞》所录的一首诗为证:“去年我别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生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文天祥以三仁比喻自己兄弟俩人,天祥以比干相比,一死难殉国尽忠,天球以微子相比,生留全宗祀是尽孝道。兄弟二人,一忠一孝各行其志。

    在公元1283年,忽必烈对文天祥做了最后一次召见,许以宰相和枢密院史之职诱降均不奏效。被囚了三年之久的文天祥终于让元人押上了刑场。当时许多人对文氏兄弟二人的差异大惑不解。被押往刑场的文天祥已不成人形,人们都黯然神伤不忍视之,然而还是有好奇之人上前问文天祥兄弟二人为何举止如此迥异。文天祥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回答:“我守节不降是为忠君,弟弟保身舍义是为图宗祀传承后代,我兄弟二人,忠孝两全。”然后问明何方为南,伏地叩拜,从容就义。故后人亦认为“文山公有忠孝之别,嘱弟为家族尽孝”。

    时间就这么像河水一样流淌着,有时波澜纷呈,有时平静怡人。也许因为文天祥临刑前为弟弟做过的辩解,文天球才让世人所理解。

    文天祥就义后,文天球就一直在惠州府等地为官。公元1354年间,文天球的两个孙子文景南、文昌祚相继被任为惠州府同知。文昌祚在游历了惠州这方水土后,偶遇白龙飞来,于是决定定居龙塘,其后人至今已达万人之多。今天,龙塘文氏族人尊称文天祥父亲文仪为“始祖”,称文天祥为“先伯祖”。

    清咸丰四年(1854),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龙塘人秉承了先人文天祥的英雄气慨,直接参与了影响巨大的“翟火姑起义”,公开宣称“马安府,三栋县,官桥沙澳皇帝殿”,在龙塘、湖西潭、稻园、鹿颈、沙坳等地抗清。

    现在宗祠几经翻修,属于前清时期原始物件并不多了,但当年的气势依稀可见。一个家族能有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已足够让后人顶礼膜拜了。香火传的是旺盛,精神传的是不朽,文氏后人的纯朴善良、勤奋敬业不正是对文天祥遗训的传承么?

烈女庙

    沿着文氏宗祠门前的小径直走不远,来到两棵大榕树下。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雨,老榕树依然那样苍劲翠绿!

    榕树的气根千丝万缕,远看就似万千垂柳随风轻拂般的美丽,弯弯曲曲的宛似盘龙。阿财叔告诉我,这两棵榕树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了。

    榕树旁,分别有一座龙塘古庙和一座烈女庙。烈女庙内,供奉着文天祥的长女定娘与晚女寿娘。

    阿财叔说,相传当年文天祥的长女定娘和晚女寿娘,战乱时流落河源。在得知父亲尽忠就义后痛不欲生,于清明时节上山采青,姊妹双双投入菱角塘水中,以身殉国,孝感动天,此故事流芳百世。

    明朝皇帝为表彰文天祥父女忠贞护国的民族精神,追封定娘与寿娘为护国仙神烈女,并在河源三角塘山麓建造古墓永留纪念。

    龙塘文氏后人为供奉仙神姑婆,方便广大信男善女上香祈福,于公元2001年建成这座烈女庙,供后人瞻拜。

    走出烈女庙,我在榕树下久久地徘徊、寻觅,遐思悠悠!

    耳边仿佛萦回一个声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声音穿越700年的时空,在天地间回荡……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