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不能再以经济建设思维发展文化
作者:《南方日报》    来源:南方网    日期:2012-06-09 11:46:41

 黄埔村这样的古村落能够成为广东文化发展的优秀典型,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化遗址本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原有村貌基本没有改变,名人故居得到较好修缮;其次,黄埔村的改造过程相当顺利,没有出现强拆等违反村民意愿的行为,当地村民与政府、学者三者之间良性互动,使得村落改造顺利实现;最后,黄埔村的改造将与商业主义实现良好结合,这便是所谓“以文化养文化”,古村落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旅游文化融合在一起。

 黄埔村的文化建设有很多亮点,但它仅仅是广东文化坐标系中一个小村落。从全省来看,有太多有价值的古村落仍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太多文物遗迹正在消亡,有太多文化遗址被改造得不伦不类,而对于经济发展中富裕起来的人们来说,文化生活仍然相对贫瘠,没有足够好看的电视剧、电影,没有迪士尼那样的娱乐文化品牌,没有类似于北京798那样的现代文化坐标。广东要实现文化大发展,一个黄埔村显然远远不够。

 分析黄埔村的成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文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只有保护意识,或者只有开发意识就够的,而需要全方位考量;文化发展也不是政府一家说了算的,必须考虑当地居民、学界的综合意见,实现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最佳结合。

 从黄埔村的微观角度抽离出来,我们应该看到更宏观的制约文化发展的症结。那就是一些地方很多时候仍然搞不清楚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仍然在以经济建设的思维发展文化。

 经济的发展当然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黄埔村的文化建设就能看得出来,经济发展首先给文化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没有发达的现代装潢业、家具业和物流业,没有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黄埔村恐怕现在仍然处于脏乱差的环境中。其次,文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如黄埔村开发者所说,黄埔村将会建成类似于丽江那样的集商业、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广州文化地标,这种设想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商业主义的冲动。最后,文化的繁荣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如果类似于黄埔村这样的古村落最终开发出来,广州的城市文化品位必然随之提高,广州经济自然受惠无穷。

 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与文化互相促进,但文化并不是经济的简单产物,并不是经济建设搞好,文化自然就搞上去了。文化发展绝对不同于经济发展,也不同于社会发展,而是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因此,我们要明确一点,如果说经济建设需要懂经济的官员,那么文化建设也应该培养懂文化的官员,如果说发展经济,建立了多种政府考核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那么发展文化必然也需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各种体系。但目前很多文化发展仍然遵照着经济发展的思维,经济发展可以有一个GDP标杆,文化发展的标杆是什么?经济发展大多看得见摸得着,文化发展却需要积淀,需要远见,有时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得出来。因此,我们的社会应当对文化发展给予足够的宽容和耐心。

 坦白说,提到文化强省这样宏大的命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往往都有使不上力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宏观上整个社会对待文化建设仍然是经济建设的思维,微观上对待任何一个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又没有经营黄埔村那样的先进理念。

 广东文化强省之路任重道远。

 

(原载2012.4.6《南方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