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龙岗将作为第26届大运会的核心区域,迎来龙岗旅游的一个新高峰。这对于代表深圳本土文化重要载体的客家围屋来说,将是一个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契机。如果我们错失了这次难得的机遇,那么将来对这些‘石头书’的保护可能会更加困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迫切希望能有深圳的主流媒体站出来振臂一呼。” ——龙岗区旅游局副调研员高桂华 一、一个现实:为修路 龙岗客家围屋,代表深圳本土文化重要载体,如今遭遇着两难的尴尬境地,一面是岁月变迁以及周边环境改变对文物产生的损毁,一面是经费不足与人才缺失而造成的维护工作进展缓慢,龙岗客家围屋出路究竟在何方? 从横岗到坪山,修建了一条崭新的大路。这条被称作横坪路的快速路从碧岭社区一个叫沙坑居委会的地方穿过,因为修路的需要,总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的老围屋——沙坑世居被“依法拆除”。 “我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专门去拆除现场看了一下。原来那么大的一个老围屋已经成了一堆废墟,当地人正在从废墟里拣出一些木头,准备拿回家当柴火用。”一提起这件事情,大万世居客家文化博物馆负责人李光文至今仍然唏嘘不已。 实际上,沙坑世居在被拆除之前,已经被龙岗区文管办定为文物点。换句话说,文物部门已经对这个老围屋采取了初步的保护措施。既然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为什么最终还是难逃被拆除的命运?龙岗区文管办的杨主任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在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我们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保护一处算一处。” 与此相对应的,是综合开发院深圳分院地产研究主任宋丁的担忧。在谈到大运会是否能促进龙岗老围屋的保护性开发时,正在南京出差的宋主任在电话中直言:“我担心政府太专注大运,反而会顾不上保护和开发了。” 沙坑世居的消亡,突出地暴露出政府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两难境地。 二、一个疑问:外国人来深圳最想看的是什么 “几乎所有人都看好大运会对龙岗旅游的促进作用,因为这里不仅有深圳最美的山海风光,更有深圳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和大鹏所城。”在龙岗区旅游局资源与市场开发科,叶可方科长说。 提起深圳的客家围屋,人们首先会想起龙岗的鹤湖新居、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龙田世居和横岗的茂盛世居等。实际上,龙岗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远不止这些,根据最新的文物普查结果,龙岗共有客家围屋300多处,其中比较好的有136处,文物保护部门又从中筛选出77处(现存76处)设为文物点。这些老围屋主要位于龙岗、横岗、坪山、坑梓、坪地等五个街道,它们与宝安区的30多座客家围屋一起,组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深圳客家围屋群。 深圳最早的围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坑梓街道秀新居委会黄氏族人的新乔世居,就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建造的,属于龙岗“复界”后客家人的第一批围屋。而在鹤湖、大万、龙田、茂盛等4个已获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客家围屋中,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是建成于1791年的大万世居,其次是建成于1817年的鹤湖新居。建成于1837年的龙田世居虽然历史最短,但却是最精美的一个。据了解,深圳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地区。这一地区的客家人大多都是清代初期从嘉应州(梅州)、惠州等地迁徙而来。在与深圳地区各民系的接触、交往与融汇过程中,创造了地方特色文化。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就是这一文化的外在形式。 “在城市国际化特性越来越凸显的今天,外国人到到深圳最想看的是什么?”在龙岗区旅游局,副调研员高桂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深圳、乃至广东旅游业界和文化部门正在紧张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一种呼吁:历史是不可能重新来过的 深圳客家围屋是客家人世代物质、文化积累而成的乡土聚落,300年来的深圳历史被定格在它们身上。但由于城市规划的发展需要,还是有一些客家围屋已经被拆掉,在原址上盖起了居民新村,或者是修成了公路。 龙岗区文管办杨主任介绍说:“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目前,怎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先人赐予我们的这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丰厚的资本和财富。一旦毁掉了,也就永远消失了。因为历史是不可能重新来过的。”在大万世居,李光文拿出了一份装帧精美的《大万世居客家村保护与开发工作计划书》。龙岗区旅游局与区文管部门也已联合制订了《龙岗客家文化及客家围屋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此外,鹤湖、茂盛、龙田等其他几个客家围屋所在街道也都分别制订了各自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规划有了,相对以前,政府对围屋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是面临很多的困难。”李光文无奈地说。 四、一种尴尬:保得住文物遏不住环境的破坏 李光文所说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钱。“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可在我们这里目前的7个工作人员中,专业的就我一个。在深圳,文博方面的人才实在太缺乏了。”李光文说。 目前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划拨给龙岗文物管理部门用于客家围屋的保护费用约为100多万。即使加上各个街道每年划出的专项经费,这些钱对于众多亟待维修的老围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由于缺乏经费,维修速度往往赶不上文物的自然损毁速度,于是我们只能被迫做一些抢救性的维修工作。”李光文无奈地说。 而实际上,龙岗客家围屋的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难还不止这两个方面。文物周边的民房抢建风潮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以鹤湖新居等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例,按省级文物保护标准,文物本体周围 五、一种选择:是及时开发还是继续等待 正是由于目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导致龙岗客家围屋的旅游开发进展缓慢。杨主任:“目前我们文管部门和旅游部门在客家围屋的保护性开发问题上,初步形成了良好合作机制。这对合理有效利用龙岗现有的文物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因此,以大鹏所城、客家围屋为代表的深圳的文物旅游将来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也有旅游专家认为,龙岗客家围屋目前尚未培养出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深圳周边大多是客家居住地,围屋作为旅游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加上现在维修难度太大,盲目开发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加强保护,至少不能让它们再遭破坏。 “我觉得可以适度拿一个比较成熟的点来做试验,比如鹤湖新居。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对它的旅游产品属性科学定位后,进行必要的包装、宣传、推介,然后再利用经营利润进一步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在充分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围屋的保护性开发工作中。这件事做得好,我们就能荫及子孙;否则,我们就要成为深圳文化的罪人。”在谈到如何打破目前客家围屋保护与开发的困境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