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一)
作者:王启鹏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1 15:25:44

旅游是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动也朝着平安、保健、快乐的方向发展。通过旅游,人们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且还能陶冶情操,获取精神的愉悦。因此,人们期待在旅游中除饱览各地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的真情实景外,还能品尝到各地的风味小吃,享受到饮食养生文化的特色与甜美,使之达到“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养生效果。惠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如何在这方面办出特色,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更何况,我国历来都有讲究饮食养生的优良传统。《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开展健康的饮食养生文化活动,是和人们追求长寿健康的时代意识相一致的,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苏东坡是我国的文化伟人,也是世界级的著名人物。他知识渊博,诗、词、书、画等艺术,政治、历史、养生等知识,无不通晓,所以后人称之为“全才”。他曾被贬谪到惠州,过着“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1]2104的艰难生活。但凭借着他那过人的才智,创造出许多独特的食品,如:桂酒、真一酒、玉糁羹、谷董羹、烧土芋等,并且战胜了瘴毒的侵蚀,在惠州安全地度过了两年七个月的时光。因此,我以为,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打出“苏东坡”这张名片,很有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开辟研究的依据

(一)苏东坡研究医药颇有心得,有些药方还被收入药典。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爱好医药研究,并与许多对中医药学造诣较深者结友探究有关医药问题他研制的稀粥药剂,则是他平时精研药理的心得体会和收集的民间验方融会贯通后试制而成的,有些保健药粥至今仍为百姓沿用。比如用白头翁车前草等中药熬制的药粥可治腹泻,现在还有使用。“苏合香丸”等据说也是苏东坡研制首创,所以他才写下“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1]2458的诗句

苏东坡在医学上的成就,还可以从一本后人编的《苏沈良方》集中反映出来所谓“苏”,即苏东坡。“沈”,即沈括。《苏沈良方》就是这两个文化名人创制或搜集整理的治病良方的集子,共收有170余方药剂,是一部较为科学实用的古籍医书。

再者,他在海南北归到常州时,得了“暑毒”:“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困惫之甚。细察疾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药皆罢。”(《与钱济明》)[2]1556苏东坡当年饮用的“麦门冬”汤,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认为,东坡此方对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明显的效果,因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中医大辞典》把苏轼药方收入其中,命名为“苏轼麦门冬汤”。[3]3可见苏轼的中医药学造诣颇深。

(二)苏东坡经历了人间少有的磨难,但大难不死,说明其养生技术高超。

苏东坡早年身体不太好,踏入仕途之后又屡不得志,且遭受了三次贬谪,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苦难。心理上的折磨且不说,仅就在晚年遭受贬谪时,消耗在路途的艰难就令人生畏了。在古代道路崎岖险恶的条件下,从现在的河北定州南迁4千余里,要靠步行,要靠坐船。先是贬谪到惠州,尔后又贬谪到海南儋州,在惠州和儋州生活了7年时间,过着囚徒式的生活,尚能生还回到中原。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究竟有几个?难怪苏东坡在北归时对岭上老人说:“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1]2424豪情溢言于表,我们不得不佩服苏东坡旺盛的生存能力。苏东坡之所以有如此旺盛而顽强的生命能力,归功于他那别具一格的养生思想。所以,他的饮食养生思想值得研究。

 

二、苏东坡饮食养生内容之研究

苏东坡饮食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不作全面的研究。现仅就他在惠州时所发明的一些特殊饮食方法作研究,以突出惠州之特色。

(一)日常饮食方面

贬寓惠州后的苏东坡,生活很是困难,有时无米下锅,也无酒饮。但是,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却利用当地一些粗糙的农产品制造出别具风味的食品。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来说,这些素食的食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1、谷董羹

苏东坡在《书陆道士诗》中云:

江南人好作盘游饭,脯脍炙无不有,然皆埋之饭中。故里谚云:“撅得窖子。”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坐客皆称善。诗人陆道士,遂出一联句云:“投醪谷董羹锅里,撅窖盘游饭碗中。”东坡大喜,乃为录之。[2]2153

这种“谷董羹”,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打边炉”,把所有要吃的食物都放进锅里面去,一齐把它们煮熟。据吴定球先生考证,“谷董羹”乃罗浮僧人所创。宋代曾在《高斋漫录》中说:“僧寺有食不尽物,皆投大釜中煮之,名谷董羹。”《大清一统志》则说:“好作谷董羹”是“惠州习俗”。可见这种“谷董羹”是苏东坡借鉴了“江南人”的“盘游饭”而制造出来的。

2、玉糁羹

苏东坡在《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中写道: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1]2317

从苏东坡的诗歌我们可知,“玉糁羹”就是以芋头为主要原料,再加上一些白米,把它们捣碎,然后把它们煮成糊状的食品。这种食品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味甜。

3、煨土芋

苏东坡在《记惠州土芋》中写道:

《本草》谓芋,土芝,云:“益气充饥。”惠州富此物,然人食者不免瘴。吴远游曰:“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发瘴固宜。”丙子除夜前两日,夜饥甚,远游煨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帖。[2]2365

苏东坡的“煨土芋”法,乃是“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惠州盛产土芋,可按此法来制作。

4、东坡肉

这是苏东坡贬寓黄州时发明的。其法是:“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猪肉颂》)[2]597现在一般的制法已不仅仅是用清水煮,慢火熬了,而是加上葱、白糖、姜、绍酒,等佐料。

5、东坡羹

这亦是苏东坡贬寓黄州后发明的一种素菜羹。其法如其《东坡羹颂并引》所说:“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箐,若芦茯,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2]595这是一种斋菜的制作方法。

(二)酿酒方面

饮酒,是苏东坡的一大嗜好;酿酒,亦是苏东坡的一大嗜好。为什么苏东坡要自己来酿酒呢?他在《书〈东皋子传〉后》有明确的说明。他说: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矣。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予前,则予安得全其乐乎?故所至,常蓄善药,有求者则与之,而尤喜酿酒以饮客。或曰:“子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2]2049

可见苏东坡是抱着“劳己以为人”的思想来酿酒的。

苏东坡酿酒颇有一段历史。早在黄州时,就酿有“蜜酒”。到了惠州后,又酿有桂酒和真一酒等酒。现分述如下: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