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作者:罗学光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1 16:05:32

2003开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规模空前的全国性的普查和抢救工程。2005年,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换届以后,紧密配合中国民协的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在打造和创建全国、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调查、命名广东省古村落,挖掘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认定民间文化艺术杰出传承人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中国民协、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联的高度评价。

5年来,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班子同心同德,精诚团结,主动争取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基层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乡镇(街道)以及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等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克服了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办公场所和缺少活动经费的困难,几年时间成功申报了一个国家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和5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申报了3个广东省古村落,承办了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和广东省麒麟文化研讨会,先后在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和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以及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等大赛中夺取了多项金奖和银奖,成绩令人瞩目。这次惠州市民协编辑出版的《惠州民间文艺丛书》既是对5年来该市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创新民间文化艺术工作成绩的总结,也是对惠州市民间文化艺术的亮点一次集中推介,让更多的人一睹惠州民间文化艺术的风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我们为之自豪的博大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特别是民间文化,它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五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如果说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便由民间文化鲜明而直接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偏见,民间文化并没有处在与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们大多只是凭借着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所以民间文化的生存方式一直是自生自灭的。”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涵。但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民间文化到底消失了多少。如果我们到中华大地上跑一跑,就会看到我们的文化多么缤纷与迷人,人民多么智慧、多么心灵手巧、多么富有才华;同时还会看到民间文化面临着失传,受到漠视;眼看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对于弘扬民族精神,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党历来重视民间文化艺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积极实施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强岭南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作为促进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努力探索建立民间文学艺术有效保护机制,大力促进传统民间文艺的开发和创新,积极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人民群众,为我省民间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走在前面,构建和谐社会要走在前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走在前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和全面进步”的总要求。并明确提出了要以构建和谐广东为目标,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构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和谐广东,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这对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推动我省民间文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努力为构建和谐广东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是推动我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文艺导向,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民间文艺阵地。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程,大力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弥足珍贵的岭南民间传统文化,使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深入群众,深入民间,深入生活,从民众和民间的丰富生活、文化积淀和艺术智慧中汲取不竭的创作源泉,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不断打造出真实感人的民间文艺精品。要坚持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扩大视野,敢于突破陈规,努力创新创作理念、创作内容、创作方式和创作机制,丰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积极推动各种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的充分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进一步活跃对外文化交流,发挥我省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的特点和优势,努力走出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民间文艺交流合作,努力扩大我省民间文艺的国际影响。

民间文艺根植民众,源远流长,生生不已,大有可为。希望全省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都像惠州市民协那样,振奋精神,发挥优势,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力争每个市每年都打造出一到两个像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办事处、惠东县平海镇、吉隆镇、多祝镇那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打造出几个像小金口麒麟舞和龙形拳、惠东渔歌、客家山歌、平海民间文化艺术节、龙门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品,出版一批像《联海采珠》、《惠州方言》、《博罗民间故事集》、《围屋的故事》、《散落的珍珠》那样的优秀图书,认定一批民间文化艺术杰出传承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一定能够为推动我省民间文艺事业的更大繁荣,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广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2009年为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的《惠州民间文艺丛书》写的序。作者是原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现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