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州文库》:重塑惠州文明基因的古籍巨献(六)
作者:邹永祥    来源:    日期:2025-10-13 21:29:02

 附录:文献之外的历史回响


《惠州文库》附录十四部,非是残简剩篇的仓促缀合,实乃编者深具慧眼,将那些体例特殊、版本孤绝或归部两难的文化遗珠,精心梳理整合为价值独特的文献集群。

1.儒释道三光共耀:思想史的合流密码

附录开篇是明代大儒杨起元《孝经引证》与其师罗汝芳《孝经宗旨》并列。杨氏以心学诠释《孝经》,论“孝悌即菩提心”之说,将儒家伦理与佛家慈悲相贯通,展现出晚明三教合流之思潮。

继之,宋人陈楠《泥洹集》《罗浮翠虚吟》赫然在目。这位道教南宗祖师以诗歌演绎内丹要旨,如“片饷工夫便化形”“抽添运用却防危”等句,便典型地体现了南宗丹法“性命双修、顿渐结合”的特点。“片饷工夫便化形”带有顿悟色彩,呼应禅宗“一念成佛”之说;而“抽添运用却防危”则强调渐修过程中的节度与戒慎,体现道教实修的严密性。陈楠作为南宗四祖,主张“雷法与内丹合一”,其诗文常将宇宙运行、身心修炼、符箓咒术融为一体。此类诗句既是诗歌,也是口诀,在当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至于清初名臣郝浴,与流放僧函可交谊深厚。函可圆寂后,郝浴为其立传,参与建塔、撰铭。所撰《奉天辽阳州千山剩禅师塔碑铭》,寄托了明清易代之际士僧共有的家国悲怀,透出易代时士大夫的精神挣扎,其价值远超普通碑刻。

2.士人风骨的双璧辉映:从谪迁文宗到铁腕谏官

《重校宋苏文忠公寓惠录》乃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学者重校之本,非简单翻刻。书分四卷,刻录苏轼诗文239篇,卷一的《宋苏文忠公遗像》和《白鹤峰图》尤为珍贵。重校本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再建构,它通过选择、编排,塑造了一个“寓惠东坡”的文化形象:既是诗人,也是哲人;既是逐臣,更是启蒙者。这一形象,早已超越个体生命,成为惠州文化精神谱系中的象征符号。

至于邓承修的《奏稿》与《遗诗》,堪称附录脊梁。其奏疏如出鞘利剑,锋芒毕露,弹劾权贵,痛陈清廷内部的深重积弊。归隐后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悲悯,尽显铁腕谏官之孤忠。

在“补正编之未足”的附录中,苏氏超然旷达之意境与邓氏忠愤之音遥相呼应,一为贬谪中的安顿,一为庙堂上的抗争,共同构成中国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双璧。

3.笔墨通心:明代惠州文人的艺境与哲思

明人张萱《西园题跋》乃岭南艺苑之珍品。其书题识历代书画135件,尤重粤中收藏与地方文献,体现出晚明广东士人参与全国文化建构的努力。其对笔墨气韵、源流传承之辨析,亦可见当时岭南鉴赏家在传统书画谱系中的深入理解。

杨起元《杨复所先生诗集》录诗256首,展现了一位心学家在政事之外的精神世界。以《拟陶徵君饮酒二十首》为代表,作者将心学思想融入诗歌创作,形成“以诗证道”的独特模式。而《郝园海棠》《石角铺》等诗作,标志着杨氏诗作从纯粹论道向哲理抒情的转变,透露出晚明性灵诗的先声。“月为玉女镜,花是麻姑衣”的意象运用,已突破理学诗的直白论道。《郝园海棠》等诗以白描手法展现岭南山水的质朴之美,“石桥临断岸,茅屋结疏邻”,简笔勾勒岭南乡村图景,线条简洁却韵味悠长;“稚子知迎我,青山欲识人”,通过人物与自然的互动展现质朴人情;这种“以景写情”的方式为清初岭南诗人提供了创作范式。

此二者,一为艺林掌故之汇纂,一为心灵境界之抒写,虽非巨制宏篇,然皆折射出明代惠州知识阶层在艺术感知与内在超越上的双重追求。

4.珠玉何须椟:附录的独特价值重估

此附录虽名“附属”,实具不可替代之价值——

版本学意义:同一著作不同版本并置(如苏轼《寓惠录》正附录两见),为版本校勘提供理想范本;

学科跨界性:打破四部分类桎梏,使儒释道文献在碰撞中迸发新解;

人物立体化:邓承修奏议与诗作合观,再现“铁面御史”的柔情内核;

文化基因库:陈楠道诗、函可碑铭、西洋画评等“边缘文献”,恰是岭南文化多元性的最佳证明。

合卷望月,恍见罗浮烟云聚而复散。此附录十四部,恰似繁星之光芒,虽不似日月般夺目,却以其独特的轨痕照亮了文明天空的更深远处。它们证明:真正的文献整理大家,既能建构堂皇正殿,也珍视每一块可能补全历史图景的碎琼乱玉。

结束语:重聚文明碎片,构筑精神坐标

《惠州文库》的编纂,远非一次简单的古籍汇辑,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它从尘封的馆阁、散佚的私藏、残损的志乘中,打捞起那些曾被时光冲散的思想微光与生命印记——

当葛洪在罗浮山燃起的丹炉余烬,映照出宋代士人求道问真的执着;

当杨起元于讲堂挥毫的《孝经宗旨》,回响着心学南传的岭南足音;

当张萱伏案编成的《西园闻见录》,默默织就一部明代知识世界的经纬图景;

当张友仁以现代眼光重修《惠阳新志》,执笔丈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距离……

这些看似孤立的文本,在《惠州文库》的系统整理下,终于彼此呼应、交相辉映,汇聚成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河床。它们不再是零星的“文献标本”,而是构成了一座可触摸、可解读、可传承的“惠州文明基因库”。

这基因库中,有儒家治世的理想,有道家隐逸的哲思,有方志纪实的严谨,有诗文抒怀的深情,更有近代学人在中西激荡中对传统的守护与再造。它不只保存了文字,更延续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地域性格。正是在这绵延不断的书写传统中,惠州这座地处岭海之滨的千年名郡,终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系:纵向贯通古今,横向连接个体与群体、地方与国家、信仰与实践。其意义早已超越文献保存本身,实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根脉的一次庄严梳理与史诗级重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唯有如此深沉的文化自觉,才能让我们在飞速前行中不忘来路,在开放融合中守护文化根脉,坚定属于惠州人的精神认同。

然典籍之贵,不在束之高阁,而在活化于今。“古为今用”四字,重若千钧。未来之惠州,当以三重路径激活这座基因库:

学术研究,深入开掘其思想资源,构建本土知识体系;大众普及,让古籍走出书斋,融入城市阅读、校园教育与社区生活;创意转化,借力数字技术、艺术设计、文旅融合,使古老文脉焕发新生。

唯有如此,那些泛黄纸页上的墨迹,才能真正化作滋养城市未来的沃土;

唯有如此,惠州才不仅是一座经济之城、生态之城,更是一座有记忆、有灵魂、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惠州文库》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是文明重启的火种,是薪尽火传的开始。


 
 
3.jpg
作者:邹永祥
 

邹永祥,历史学副研究员。曾任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惠州市文联主席团成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三、四届主席,惠州市惠城区政协第二至六届文史委员会主任,惠州市社科专家库成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文化智库专家顾问委员、惠州市地情专家库专家、惠州市非遗评审专家组成员、惠州学院惠州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顾问、《惠州文库》学术顾问。主编、撰写地方文史著作52部,发表文章428篇;编辑、审改文史论著155部;著作获省级以上单位和国、省级专业协会的学术成果奖24项、市级学术成果奖6项。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