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入睡,凌晨一点半自动醒来。这不是常态,是因为昨天下午去了养老院。
早就听说红花湖那里有个敬老院,条件相当好。但也从来没有过去参观的愿望。
昨天去了,才突破“好”的想象,不是一栋大楼,而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大大的院子,大门气派,里面停车场宽敞,有好多栋楼,有些像政府办公楼,有些像宿舍楼,都七八层高,还有一个中型礼堂。院子里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楼与楼之间错落有致,像一个隐秘的机关大院。
据说这个市级福利中心,条件好,收费不高,要有关系才能进来。并不是里面床位不够,而是护理人员短缺。
慰问演出是电视台一个快乐同行的公益栏目,给模特班发出的邀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尽量回避三个地方:敬老院,医院,火葬场。
因为每次去一次回来,都要病好多天。
去年肖肖住院做手术,去陪了一下午,回来就感冒,结果人家早就出院了,我的感冒还没好。后来教会鲁姊妹住院,出院后去她家探访,回来又病了半个多月。前年秋天支教回来,听说天气凉了,附近慈爱敬老院的老人们纸尿裤不够用,加了何院长的微信,转了三千块,何院长说欢迎我去敬老院参观,我说好。无数次开车经过,都扭头看一眼,就是没有走进去的勇气。
慈爱敬老院和镇敬老院,我们曾经跟邻居们一起探访过。看到有些风烛残年的老人们颤巍巍地从房间里被推出来,在太阳下接受我们的慰问拍照,然后派一个相对没那么老的老人家,轻车熟路地跟我们说一下感谢之类的话,然后大家乌泱乌泱地来,乌泱乌泱地走。老人们好像经历了一场表演似的终于松了一口气,回归自己原本的生活。
我不善于跟老人家打交道,每次探访只是远远地看着笑着,不敢跟他们很近,更不敢触碰他们。记得有一次,七十岁的刘姨参加我们一起探访的时候,还给八十岁的老头按摩了脖子,后来据说那位八十岁的老头还盼了刘姨很久,老是问护理人员,她们什么时候又来探访?那个会按摩的大姐什么时候再来?
这样的探访我不知道是仁慈还是残忍。老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突然打破,然后闪电般的回归于平静。我不知道老人们对这种看似给予实为掠夺的探访是什么心情,在来访时他们的心是选择投入还是屏蔽。选择投入的话,就像一个人在井里呆得好好的,你非要把人家拎到井上面来看一眼,然后扑通一下又丢回到井里面去。选择屏蔽的话,看你们一帮群魔乱舞,就像看一场没有意思的滑稽可笑闹剧,有这时间还不如睡会儿觉晒会儿太阳。
据说有敬老院为了配合慈善团体探访,老人们经历过一天被洗几次脚的待遇。
那天在敬老院探访的时间有点长,院长抱歉地对我们说有些老人精力撑不住了,需要提前送回房间去躺着。
我突然觉得所谓探访和慈善,是否大多都不是受者的需要,而是施者的需要?
那天群里发通知我很想说请假不去,但节目是集体行为,我选择了闭嘴。
我以为我选择了娱乐心态屏蔽状态会很好地度过这个下午,我可以小心翼翼地越过这片雷区。
我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自己和几支参加演出的队伍,因为不管是自己还是其他演出人员都已经步入了老年的行列。大家五十步慰百步,彼此都在挣扎,一部分人在挣扎着美丽,另一部分人在挣扎着活。
电视台的节目还是安排得不错的,有四支市里精选的外来文艺队伍的舞蹈和走秀,有魔术和川剧变脸,期间还有互动。
但我还是被其中的两个节目雷到了。这两个节目是福利院自己编排的。
一个是舞蹈,《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七八个八九十岁的老太太穿着红色衣裤,有些是自己走上台的,有些是被护理人员搀扶上台的,她们头上插着红花,脸上看不出来有没有化妆,扶她们站好两排后,穿白色衣服的老师就走到台下,面向舞台站在摄影机的后面,随着音乐开始一个一个做示范动作,老人们邯郸学步跟着老师做,虽然动作学得不是很到位,有时候还做反了方向,但是他们表情非常严肃,态度极其认真。这场面,令人马上联想到幼儿园小班孩子的表演,都是眼睛看着台下的老师,手里跟着比划。好一点的,想到张真纲编导的那个轰动全国的聋哑人节目《千手观音》。
其中一个老太太可能已经90多了吧?反应有点滞后,动作也有点跟不上,但是一脸严肃,非常认真。
由于这个节目后面就是我们的节目,我在候场区域近距离的看着这位老人,喉头有点发紧,眼睛有点潮湿。
与莺歌燕舞的节目有点区别,我们是一个名叫《女兵进行曲》的模特走秀,不太标准的敬礼和步伐,在激昂的音乐声中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那些原本有点风烛残年东倒西歪的肢体竟然合着节奏发出了整齐划一的掌声,与我们铿锵有力的脚步声起落一致。
学着卡拉扬一般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头也不回地离开舞台后。礼节性地留下来给后面的节目捧场。然后,是福利院的第二个节目。
一个瘦高的老头,看上去应该也是八九十岁了,很熟练地往台上搬一个电钢琴,然后很自然地坐到位于舞台一角的电钢琴前。一群参差不齐的老人家,并不整齐地站在舞台上,中间还有一位坐轮椅戴墨镜的男人。台下面穿花衣服有点富态背对着观众的是他们的指挥。这种太不整齐的整容让人想起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面那群高低不齐胖瘦不一歪七竖八的孩子。
第一首《我和我的祖国》,这是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歌,到处都是它的旋律。琴声偶尔会卡壳错音,指挥也不正规,整个节奏慢了很多,有些节奏还可以随意延长,里面还夹杂着许多方言和白声,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他们唱得投入,唱得尽情,唱得享受。
这首歌唱完后,指挥还转过身来给观众鞠了一躬,又转回去,继续用她很不专业的手势指挥第二首歌。
第二首歌应该观众都很不熟悉,旋律和听不太清的歌词都充满阳光和青春的气息,与眼前的老人们形成巨大的反差。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歌声里陶醉。他们唱得像个孩子,使出全身的力气,大声、开怀、欢快、无所顾忌地放声歌唱!
我对他们这样的生命状态肃然起敬!
我努力想听清楚他们唱的歌词,无奈他们的吐词不够清晰,只能是断断续续听到几个字,没法把意思连起来。
我到群里翻出节目单,查到这首歌的歌名叫做《阳光路上》,歌词很长:
走过了春和秋
走在阳光的路上
花儿用笑脸告诉我
天空好晴朗
多少追梦的身影
奔跑着拥抱希望
一路同行的人们
心中暖洋洋
阳光路上
无限风光
前进的脚步日夜兼程
不可阻挡
阳光路上
旗帜飞扬
科学发展为和谐的中国
引领方向
走过了风和雨
走在阳光的路上
鸽子用哨音告诉我
幸福在前方
展一幅盛世画卷
阅尽了壮丽辉煌
风景独好的神州
前程多宽广
阳光路上
无限风光
前进的脚步日夜兼程
不可阻挡
阳光路上
旗帜飞扬
科学发展为和谐的中国
引领方向
阳光路上
旗帜飞扬
科学发展为和谐的中国
引领方向
这绝对不是一首老歌。我不知道这些耄耋老人花了多长时间,练习了多少遍,才记住了这陌生的旋律,还有长长的歌词。
顺着镜头,我扫了一遍台下的观众,不算简陋的坐骑上,是一排排华发斑白的头颅,几乎没有例外。
不,也有例外。走道中间,有一排轮椅,其中一个轮椅上,坐着一个黑发的男子,面无表情,寸头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环绕了半个头。
生命不仅短暂,还何其脆弱!
想想这些老人家,也曾青春靓丽,也曾叱咤风云,而今英雄暮年。也有叹息,也该珍惜。
我很怕去老人多的地方,怕集体散发出的老人味。但是突然想起,今天还真没有闻到,可能是老人们今天上午,专门都洗了澡换了衣服。
记得有一部琼瑶的小说里面,小孙女不幸去世了,为了不让老人伤心,另外几个孙子孙女在老太太面前成天演戏,隐瞒小孙女去世的消息。老太太早已知情,却乐此不疲地陪着孙辈们演戏……
如此一想,这样的活动,被探访者其实也算是慈善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