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做本色女人,写原味生活
作者:周小娅(惠州市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29 09:57:45

 

曾见过林丽华用“田梨花”个笔名,这不难看出,“梨花”与“丽华”谐音,田呢,后来才知道丽华的母亲姓田,这个顺理成章的笔名很美,单是《长恨歌》里的那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就够给你的感觉美丽好一阵子了,而丽华借用梨花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以梨花的高洁清纯自喻吧。

人到中年的女人,心知肚明外在美已是大势已去,无论是传统的娇羞妩媚,还是时尚的帅呆酷毙,都溜得比野兔子还快,与中年女人的外在美还有些瓜葛的是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中年女人深知此刻人生的要义已不在脸上,而在于心中,在于心的体验,即丽华说的“欢乐和痛苦”、“思考和感悟”。

丽华是个本色女人,何谓本色?不花。如果说男人花在心,女人则花在做派。丽华是个从里到外实打实的人,没有什么做派不做派的。她与人交往,不会故作矜持,也不会刻意周旋;人与她交往,也尽可不顾忌不设防。第一次认识丽华,是别人指着一张漂亮的少女照片告诉我,这是惠东的小歌星许媛媛,才18岁,呶,林丽华就是她妈妈。丽华站在我身旁,笑成憨大姐。我羡慕不己,人家是如何使的优生法,竟创造出这么好的产品。认识了的人,名字就会醒目。这以后,丽华就不断有文字跳入我的视线了,这才知道,丽华不但生养孩子有灵气,写文章也很有才气。人家给编辑部寄稿是一篇一篇地寄,她却是一叠一叠地寄,用大信封装,发不发表无所谓噢,但得写出来,憋在心里沤烂了。丽华实打实的秉性与她的文章尤其吻合,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若说丽华是个受上帝恩赐的女人也不为过,生了个好孩子,做着一份自己喜欢的事。

丽华是性情中人,率真而赤诚,这正是写作所需要的素质。《穆斯林的葬礼》的作者霍达说,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章。正是丽华对人对事有一腔热血和赤诚,她的文章才有劲道。比如她在《我爱我的家乡》中写道:记得中专校园那次课间休息,一个调皮的男同学在黑板中写道:东莞大米、增城荔枝、博罗酥糖、淡水沙梨、惠东大番薯。同学们看到最后那行字,都“哗”地大笑。我的脸顿时红了,我感到无比耻辱,惠东虽穷,难道只有大番薯么?我很不服气,即刻跑到黑板前,在黑板上刷刷刷地写上“惠东马鲛鱼”,“马鲛鱼好吃,看到这个名字你就会流口水!”我大声补上一句。看着,丽华的率真和赤诚跃然纸上。

丽华的散文是本色的,何谓本色?原汁原味写生活。倪萍写了本《日子》,宋丹丹说她赶明儿要写个“月子”。还真没错,日子和月子都是生活,市井打死一只蚊子也是生活。有一天,我在五楼的家里拍黄瓜凉拌,适逢朋友气喘吁吁爬上楼:我在一楼就闻到青瓜味儿了。这即是本色的生活的味道。丽华就是张开她的鼻息、伸长她的触角,走笔于生活的纷繁庞杂及细枝末节。尝罢端午的粽子,又啖荔枝鲜果,酷爱家乡鸡腿,又褒老火靓汤,吃吃喝喝就长胖了,又风风火火去锻炼……你看,这一组分镜头不过就是丽华自己过的平常日子,却被她写出串串故事。岁月宛如一段歌,每一个日子都是跳动的音符。

哪有那么多“跳动的音符”呢,写作教程历来提倡“观察”,然而即使是眼睛瞪得铜铃一般,也别指望能“观察”到天上落黄金雨,地上有得捡金元宝。横陈在你面前的大都是一些熟视无睹的或不屑一顾的东西。比如下雨吧,丽华看到了下雨中拜神的女人,看到了冬雨中卖茶叶蛋的小伙,寻常事在她的文章中就成了亮点。人家躲雨呢,傻傻观雨看天罢了,而丽华却在转脑水,看她的躲雨断想,“只迟了几分钟,就在路上耽搁了一个多小时,人生往往也这样,如若走错了一步,也许会误了你的一生呢。”丽华的雨中文字,让我想起一句歌词:“滴也滴不完的发稍”,这不也正是思绪的状态?思绪让雨鲜活起来。丽华是主妇,买菜是功课,她给菜市画出一幅幅风情画,卖龙眼的、卖鸭蛋的、卖糍粑的等等,每天要去一次菜市,我想只要她肯写,写上三百六十五天不重复是可以的。丽华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亲情文字信手粘来。母爱永恒,亲情长在,只要她肯写,亦可写个天荒地老。若问写了这些有什么用呢?这使我想起南方的一种其貌不扬的野果“油柑仔”,吃时酸酸涩涩,但过后却有悠悠扬扬的凉爽爽甜丝丝。品砸回味生活,于每个人都是教益。

丽华参加过写作班,请教过不少老师,但我可以说,奠定她写作基础的,让她的才思永不枯竭的,是她丰厚的阅历。见过毛主席、捡过垃圾、被人误认为小偷、知青岁月等等,这些“欢乐和痛苦”不是每个人都有福遭遇的,厚积薄发,人到中年的丽华才得以笔耕不缀,喜获丰收。罗曼.罗兰说:“我们必须怜悯那些不知道苦难的人,假如真的有那些可怜虫的话。”世间不懂苦难的人肯定有,但绝对不会是作家。

丽华“嘴唇一粒珠,爱赢不爱输”,女人确是要张扬自信的旗帜,只是不必“负气”为之,或是苦孩子出身的丽华太过敏感,在某些篇章中,流露出“与人斗”的情绪,要写给那些“看不起”她的人看。其实,看得起看不起这种情状不独丽华,无一例外人人都曾感同身受,既是具有如此的“普遍性”,也就不必在文章中“开宗明义”了,“任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原本是文人的淡泊情怀。写作,既是为了释放自己心灵的“欢乐和痛苦”,他人的白眼红眼又如何左右得了?当然,此一时彼一时,负气的压力或只在丽华年少时,在她初事写作时,今日之丽华,欲罢不能,已将写作当成不能一日无此君了。

 

(注:林丽华是惠州市民协会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