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他用画重现苏东坡眼中的惠州
作者:黄桃    来源:惠州日报    日期:2013-03-03 12:05:07

▲梁力文创作的东坡诗意画之一。根据苏东坡《江月五首(并引)》中“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起寻梦中游,清绝正如此。驱云扫众宿,俯仰迷空水。幸可饮我牛,不须违洗耳”所作。 (翻 拍)

 

 

▲梁力文创作的东坡诗意画之二。根据苏东坡 《江游净居寺(并叙)》中“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所作。(翻拍)

 

 

数十次到罗浮山写生,才画出满意的罗浮山

东坡诗意画,是根据苏东坡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人物与情节所创作的画。创作东坡诗意画不易的地方在于,苏东坡生活在距离现在900多年前的时代,当时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现在不同。梁力文想在画中体现宋人的风貌、各地的风情习俗,难度可想而知。

900多年前,苏东坡在惠州的900多个日子里,写下了各类作品近600首(篇)。其中涉及惠州的山山水水,包括西湖、罗浮山和汤泉等,带有浓郁的东江特色。如何在画中表现出东江特色,梁力文为此费了不少功夫。虽然在惠州居住多年,对西湖、罗浮山等景点再熟悉不过,但要在画中表现出来并非易事。梁力文为此经常到象头山、罗浮山、西湖采风、写生,收集素材,深入研究。他曾住在罗浮山上,登上狮子峰仔细观察,真正感受到了罗浮山的雄伟俊秀。他前后数十次到罗浮山观察、写生,积极借鉴一些名家的表现方法,最终才能以自己满意的形式画出罗浮山。

长期的观察写生,梁力文总结出东江山水的特色:“东江山水山石比较少,植被、树林茂密。在山水画中,山石是骨,利于线条、皴法的表现;而植被、树林茂密,又可看作肉,利于墨法、色彩的表现。”梁力文创作东坡诗意画近10年时间中,他创作了100多幅东坡诗意画。目前创作的东坡诗意画,尺寸都一致为45厘米×50厘米。

 

计划把苏东坡走过的路走一遍

苏东坡生前游历过中国多地,也曾在多个地方任职,因此其诗词中涉及的地方与人文十分丰富。要想恰当地再现当年苏东坡眼中的情景,则必须充分了解苏东坡作诗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当地的人情风俗等。

“目前我的东坡诗意画中,以表现他在惠州、黄州、南京、杭州及三峡所写下的诗词居多。我认为,要想画好画,就要对诗词当时的创作环境多些了解,再现旧时风貌。”为此,梁力文曾专门去过杭州、黄州、南昌、重庆、武汉等地进行考察,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熟悉当地的自然风貌,把考察中的感受与体会融入东坡诗意画中。“合江楼旁,西枝江与东江汇流处,原来的东新桥是一座‘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锁石碇,随水涨落’的浮桥。但是,我查了许多资料也无法肯定浮桥是什么样子。最后我在江西赣州考察的时候发现了一座浮桥,才知道什么是浮桥。”梁力文举例说,又如,苏东坡曾在清远留下一些诗词,清远的山以丹霞山地貌居多,如果并不知道清远的这个自然特点,也就不能真实合理地表现苏东坡所看到的情景。

苏东坡到过多地做官,在各地都留下过不少诗词。既然把东坡诗意画作为自己毕生的功课,梁力文计划着,要把苏东坡到过的地方都要再走一遍,找到当地研究苏东坡的各种资料,创作出更符合真实真情的东坡诗意画。梁力文还买来大量各种版本的苏东坡诗文集、翻译注释本,至今每天保持着阅读苏东坡诗词的习惯。

 

力图创作百幅东坡诗意画精品

虽然已经创作出百余幅东坡诗意画,但梁力文认为创作东坡诗意画仍有局限,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令他难以释怀的是,虽然已经临摹过不少古画,但是仍不能很好地掌握元代大画家王蒙笔下的牛毛皴画法。“山画中,现在比较常用的是长短披麻、大小劈斧、折带、刮铁、牛毛等皴法。现在画得好牛毛皴的画家并不多,历史上也不多,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鉴、王石谷,近代陆俨少,当代陈巨,都是擅长牛毛皴高手。牛毛皴弯曲而有序,抑扬顿挫变化无穷,难度很高。我现在还没完全掌握这个技巧,绘画时就有所限制。"梁力文颇为苦恼。

在诗意画史上,形成规模并有大成者,为陆俨少所创作的《杜甫诗意画一百开》。陆俨少在表现杜甫诗意画时,时常在画中嵌入杜甫的人物形象。而梁力文较少在画中涉及人物。“我所擅长的是兰竹、虫草及花鸟题材的,人物方面比较欠缺。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会考虑把东坡的人物形象嵌入画中,更利于表现诗意画。”

梁力文的东坡诗意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有的是一诗多画。目前画就的100余幅东坡诗意画中,梁力文自认为满意的约有二三十幅。梁力文的目标是像陆俨少创作100幅杜甫诗意画那样,自己也能创作出可称为精品的百幅东坡诗意画。“我确实非常喜欢苏东坡,他的诗意画题材,我要用毕生精力去画。”

 

希望女儿接力东坡文化研究

梁力文在市区下埔有自己的工作室。与其说这是一间工作室,不如用书房来形容更贴切。工作室里有墙的地方就会靠着一排堆满各种书籍的书架,房间里墨香弥漫。梁力文为人谦逊,善谈爱笑,对于少年时期备受嘲笑的左手残疾,他早已从磨难中历练出淡然与超脱。“陆俨少当时一家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都能创作出那么多好画。我现在住在比陆老还大房子里,如果不能画好,应该惭愧。”他说,只要手中握着毛笔,便是幸福。

年近知天命的梁力文说,他会将毕生力气都放在创作东坡诗意画上,然而他也清楚自己的局限,因此他将希望放在女儿身上,致力苏东坡文化研究。现在他的女儿读高中,平时习画与书法的时间不多,但他要求女儿一定不要放弃这项艺术。他希望将来女儿能像他与父辈、祖辈一样,传承东坡文化研究事业。

东坡文化是东江文化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生为惠州人,梁力文以传承东坡文化为己任,近10年来,他根据苏东坡诗词创作东坡诗意画百余幅。据了解,东坡诗意画别于东坡文化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被看作是研究苏东坡文化的新形式,得到东坡文化研究领域专业人士及国画画家们的认可。

 

他为何钟情东坡诗意画?

受家学熏陶专攻东坡诗意画

梁力文选择苏东坡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与其家学有着深厚渊源。梁力文的父亲梁大和生前在惠州研究苏东坡文化的圈子中颇有影响,梁大和自1989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苏东坡文化研究中,出版过5部苏东坡研究作品。梁大和生前教育梁力文,作为一个惠州人,弘扬东坡文化责无旁贷。梁力文把父亲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梁力文中专毕业参加工作,父亲鼓励他工作之余要熟读苏东坡诗词,向惠州美协名誉主席、著名画家黄澄钦老师学习创作东坡诗意画。并根据苏东坡诗词中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将此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选题。梁大和晚年笔耕不辍,对年轻的梁力文触动很大。当梁力文投入到苏东坡的学习研究中后,很快也被苏东坡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才华所打动,并将东坡诗意画作为自己绘画创作的专攻方向。

 

 (原载201324日《惠州日报》)

 

 

他们眼中的梁力文及其画作

 

 

王启鹏:惠州学院中文系老师,惠州研究苏东坡专业人士

以绘画形式表现苏东坡文化的不多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启鹏就开始研究东坡寓惠文化,是惠州研究苏东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认为,梁力文的东坡诗意画,对于宣传推广苏东坡文化起到普及推广及提高的作用。东坡诗意画用线条色彩形象化地表现出苏东坡的思想及诗意,同时又是对惠州美丽风景的宣传。东坡诗意画不同于文字方面的研究,而是老少皆宜,一看即懂,普及面很广。

王启鹏曾参加过全国大大小小各种苏东坡研究会议,但他发现,各地对于苏东坡的研究大多以论文和文学创作的形式居多,以绘画形式表现苏东坡文化的在全国很少,形成规模的更少。“东坡诗意画是惠州文化的新品种,也是新品牌,是苏东坡文化的研究方法之一。”王启鹏说,在绘画史上,以某个诗人诗词为题材,形成派别的作品较少。因此东坡诗意画也显得宝贵。如果能在画中把苏东坡的人物形象置身于画中,对于东坡诗意画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黄澄钦:惠州美协名誉主席、著名画家

梁力文的东坡诗意画笔墨疏淡简约空灵

黄澄钦被认为当代东坡诗意画创作先驱,早在199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的《苏轼寓惠诗意画》。他认为,东江文化离不开东坡文化,当年他创作东坡寓惠诗意画的目的也在于启发人们认识和推广东坡文化的价值。

黄澄钦认为,梁力文通过诗意画作为载体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在熟读苏东坡原作的基础上,从当下惠州的自然环境去寻找诗意画的灵感,调动笔墨的语言创作绘画作品,从而感受诗境。从技巧上说,梁力文的诗意画着重线条、色墨,并且用水恰到好处,形成了笔墨疏淡、构图简约空灵的画境。表现出东坡寓惠期间,与当地人、自然和谐生活的状态,以及东坡淡泊明志的心境。从画中可以看出作者也是在这种心境下画画的。

(原载201324日《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