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陈奕威(中共惠州市委书记)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11-12 08:49:04

我与李华生先生素不相识,前些日子收到他的来函,希望我为他的报告文学集《纪实惠州》写几句话,作为该书的序言。说实话,作序题跋,非我所长,尤其是给这么厚重的一本报告文学集作序,更不知从何谈起。

然而,李华生先生信函中的一席话,让我颇为感触。他说,20年前,他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惠州,在多家报刊任编辑、记者。历经坎坷,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扎根惠州。自1999年起,他以自由撰稿为生,“吃着惠州客家的食物,喝着甘甜的东江水,呼吸着西湖的清新空气一路走来”。字里行间,这位来自湖南的“新客家”对惠州这片土地的热爱溢于言表。这份坚守和执著,对于一位以文为生的自由撰稿人而言,实属难能可贵。

一个人热爱一座城市必有理由。因为经历、兴趣的不同,每个人的理由又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城市给人的归宿感。翻阅《纪实惠州》,我们可以发现,惠州对于李华生先生而言,归宿感是何等的强烈。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我写惠州,因为她让我在这里延续了生命;也是她让我近于破灭的、源起于童年的作家梦得以复活”,“我甚至除了这片土地,即便外面的世界或许更加精彩,也无法让我为之动情”。20年来,李华生先生的足迹走遍了惠州的山山水水,挥洒笔墨纵情抒写惠州:他和决策者畅谈惠州未来的规划,也站在垃圾箱旁和环卫工人聊喜怒哀乐;他站在立交桥上记录惠州城市交通的巨大变迁,也在深山老林倾听护林员的酸甜苦辣;他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同参政议政,和企业家谈论经营之道,也和农民兄弟分享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悦……李华生先生在惠州的心路历程,印证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为李华生先生多年来坚守精神家园、默默辛勤耕耘感到由衷地敬佩。

其实,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今天,对于都市“寻梦人”来说,找到一个“此心安处”的精神家园并不容易。除了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环境。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汇融,孕育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本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在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幸福的同时,大力弘扬“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形成了“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城市品格。正是这种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亲和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寻梦人”在惠州扎根、耕耘。

显然,李华生先生就是众多的耕耘者之一。同样,通过《纪实惠州》这本书,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一大批为惠州发展倾注辛勤汗水的耕耘者的风采。在此,衷心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了这部报告文学集,衷心感谢那些为惠州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耕耘者。

人事日相催,迈步从头越。当前,惠州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率先跨越”,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加快发展,力争2017年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携手把惠民之州建设得更好更美更幸福。惠州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包容的惠州将给每一个新老“惠州人”以故乡的温暖,也希望每一个“寻梦人”都能在惠州梦想成真。

是为序。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