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这是一句古训。宇文却恰恰相反,玩石得志。他在东湖花园三区临江的小屋摆弄起一个“东江奇石馆”小作坊。 走进小屋,屋里到处都是形状、颜色、质地各异的奇珍异石。门前,是一尊名曰“白水仙瀑”的东江璧,取材于东江,绿如翡翠,质如金玉,作为观赏石,因色泽墨绿莹润、层次感强、纹理像川流不息的瀑布而被主人视为难得的上品。旁边,有一个雅致的小水池,水生植物生机盎然,修竹幽篁。一股清泉从老石磨眼里流出,叮咚作响,别有韵致,乡土自然气息扑面而来。 宇文对于石头的痴迷,由来已久。一天,我在宇文的石头小屋看到一块图案带胭脂红的黄河石。石头画面是一个傣族姑娘在溪边梳妆的美姿,惟妙惟肖。出于好奇,我向宇文打探这块石头的来历,他告诉我,97年他被公司派到兰州公干,在黄河岸边捡到的,回惠州的时候他就把这块最得意的黄河石带回来了。 记得还在隆生上班时,我和朋友经常聊起他。后来,我离开隆生。他也在东湖花园捣鼓起石头生意来。因曾经是同事,又是朋友这层关系。我经常到他的石头小屋小坐,喝喝茶,聊聊天,听他聊得最多的是东江石、夫人的刺绣和他笔下的花鸟草虫。宇文说,如今居室无石不雅,石制家饰以其寓意及内涵的优势开始在室内家具中占据一席之地。它温润,却也冷艳的特质,给炎热的夏季家居带来一丝清爽凉意。 每当我走进他的小屋,发现美石层出不穷。有东江石、黄蜡石、家居石、风水石,其形态美观,令人赏心悦目。室中简陋的柜子里摆着若干个形态千奇百怪名石,斑驳的褐色书柜,一张破旧的桌子,桌子底下是一尊小石磨,把书斋弄得像个豆腐作坊。 他说,石头是有生命力的,看似静的物体,其实它充满灵性。当代观赏奇石有五大标准,就是形、质、色、纹、韵。就黄蜡石来说,它也分好几种质地和档次,以冻蜡为最佳,其次是胶蜡,再过来是晶蜡,再下来是细蜡,再次之是粗蜡。石饰品种繁多。除了观赏石外,从简单的摆设饰品到家具用品,石头是点缀夏季家居的好帮手。它们大都造型精致,栩栩如生。如茶几、灯饰、笔架、盆景等都由石头雕刻而成。有的被制成家居摆设的工艺品,有的成为肖像、雕塑等,已突破了观赏范围,更加实用。这些饰品,因其造型独特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宇文一向酷爱珍藏石头,他把东江奇石馆摆弄得像一个石头展览馆。这些石头都是他重游故地时在山上、河里、村头捡回来的。大概是他想通过这些石头唤回他儿时的记忆。可是,他远离开了童年的生活,他离开了故乡,他想家时,想念故土时,只能看看这些石头了。 宇文的“东江奇石馆”里有“三宝”——石头、刺绣、书法,石头是他的最爱,刺绣是太太的杰作,书法是雅兴。玩石头累了,看太太刺绣,有种红袖添香的韵味。墙上挂着一幅刺绣《2008北京》,那是他们夫妇08年专为北京奥运会而作,牡丹花、鸟巢、奥运会标、五环旗、烟火璀璨组成的精美图案,美奂美仑;另一幅《盛世中国60华诞》,牡丹花开,60只蝴蝶翩翩起舞。牡丹是国花,暗喻中国,60只蝴蝶,象征共和国辉煌60年。听其创意,不得不佩服,实在是太有才了!听宇文讲,《2008北京》他老婆花了半年时间,《盛世中国60华诞》也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一年半547天半,多少个日日夜夜,后来,刺绣作品上了报纸、电视、杂志,一时名声大振,一些大款慕名前来花天价想买下这两幅作品,被宇文夫妇婉言谢绝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视艺术为瑰宝、淡泊名利的人又有多少呢?更难为可贵的是他们夫妇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持,又是多么难为可贵啊!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宇文一个人默默无闻地捣鼓石头,老婆在家刺绣,夫唱妇随,儿子放学回来在一旁涂鸦作画,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记得贾平凹曾在《山地笔记》里恋山:“在山里爱山,离开山,更想山了。每隔半个月,就给山里的朋友去信:峁后洼的野百合红了吗?大崖头的山梨花白了吗?”后来,贾平凹只有在城里“浮躁”了,然后捣鼓“废都”,直到“白夜”。此后便无清泉一般的作品诞生。 清泉真的只有出自山石之缝,杰作真的是出自生活。同样,著名作家叶蔚林,据说他也爱收藏石器。七十年代他的《蓝蓝的木兰溪》、《没有航标的河流》曾一纸风行。后来他进了海口城,便没了炙手之作。十年之后,他只得再渡乡里,到属于自己的土壤中去。中篇小说《割草的小梅》、《桃花井轶事》诸作品再次叫响。 杨干华的石磨也罢;贾平凹的石碓也罢;叶蔚林的石磙也罢,王宇文的玩石也罢,都是生活的象征。他们离不开生活这块基石。当今文坛和画坛,眼下面临着一种乡村题材作品青黄不接的现象,这皆因作家和艺术家们离开了那块生活的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