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圆梦双月湾
作者:苗理洁(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9-22 23:01:39

是人就有梦想,哪个人的梦想不是伴着时光的脚步、岁月的风雨走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两鬓染霜。

平海港口的渔歌之所以能够唱响,列入国家“非遗”,不能不提及一个为了梦想而奋斗的人,这个就是平海人耳详能熟的民间音乐家苏方泰。

苏方泰,1951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平海镇港口新村渔民。他高挑的个子,掩耳的长发,清瘦的脸庞上戴着一副米色眼镜,看起来更有一种学者的风度和睿智的神韵。有谁知道,他只有小学初级文化程度,又有谁知道,这个高瘦干炼的汉子,几十年来,全身心投入了渔歌的整理、改编和创作。

说来好似冥冥之中一种天意,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苏方泰孩提时已经迷上了渔歌。这个依着平海古城、朝着双月湾的港口新村,许多渔民都会唱渔歌,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渔歌,是渔民调剂生活最好的一味“开心茶”。渔民有句口头禅:“有歌有调好开心,无歌无调闷死人。”苏方泰的父母长辈都会唱渔歌,也许,苏方泰还在娘胎的时候,母亲边织着鱼网,边哼着渔歌已经开始让他享受那原始朴素的音韵,这浓缩了海天日月的音韵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身体、他的血液。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渔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苏方泰10岁才上学。渔村里的乡亲们发现,这个瘦弱的男孩子学习很用功,每天放学总是在本子上抄啊写啊,谁也不知道他其实是在抄写渔歌的歌词。这时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想把渔歌唱好,唱出味道,能得到乡亲们一句赞赏:“哟,这孩子唱渔歌好好听啊!”

十四岁那年,父亲对他说:“你已经识得几个字,不要再念书了。穷人孩子早当家,你要学会打渔,养家糊口,承担起男人的责任。”这个瘦小的男孩子就这样忍痛离开他心爱的书本和课堂,从此跟着叔伯大人们奔波在大风大浪里。打渔是件苦差事,海风吹太阳晒,皮肤黝黑黝黑,拉网更是力气活,一天下来,筋疲力尽。然而十四岁的少年自有解乏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唱渔歌。似未发育好的小公鸡,嘶开仍幼稚的嗓子朝着大海喊上一通后,浑身舒坦,力气倍增。慢慢地他开始不满足起来,他天真地想,不仅要唱渔歌,还要写渔歌,写越来越多的渔歌,直至唱也唱不完。

渔村里有苏方泰仰慕的歌者,其中之一是王广德老人,他不仅会唱渔歌,还会编写渔歌,苏方泰一有空就上门拜他为师。天爱怜见,赋于苏方泰别具匠心与灵感。他不仅学会写简谱,还清楚哪种调子属哪个曲牌。他将儿时的记忆,父母老辈流传的渔歌一首一首收集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改编,杂乱无章的还重新按曲牌谱好曲。灵感来了,他自己作词编曲。他就这样,每当在大海漂泊的日子,在打渔的空隙里,坐在渔船的某个角落静静地完成他的作品,让岁月在海天间流过。

有一年,广东省歌舞团的作曲家和演员深入渔村采风,不经意间发现这个淳朴的渔民原来有极好的音乐天赋,他们惊叹不已。一个从来没有受过音乐辅导和专业训练的渔家之子,就这样走向公众的视野,这时,已经是改革开放后的春天。从此,他有机会接触和拜访一些名家大师,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

他乘改革的春风,在港口渔村带头成立名为“螺号”的创作组,毛遂自荐自己当组长,创作了渔歌剧《新船长》、《夜校钟声》,表演唱《海岛半边天》、《厨房飘香》、《渔家新苗》,二重唱《渔家歌唱新面貌》,小品《照相》等一批作品。此时的他,已经是集编、写、演、导为一身了。后来,妻子将他这些年所写的底稿集中存放起来,足足有十几箩!

岁月匆匆,一个懵懂少年走过青年、中年,成为了一名民间音乐家。人们看见,他迈向音乐之路的步子越走越坚实,进入知天命之年,他出版了凝结自己心血的400多首渔歌,一本为记录歌曲集,一本为创作歌曲集。他也顺理成章成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惠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惠东县音乐家协会理事。

苏方泰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激和对大海的感恩。可不是吗,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啊,没有生活的实践,那来创作的灵感呢。记得有一年,他打渔的船队来到伶仃洋,几乎半年时间没有回家。打渔人就这样,鱼打到哪鱼就卖到哪。每天夜晚,他坐在海岛的礁石上,望着星光闪烁的夜空的深沉的大海,心底涌动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一首首思念的旋律从心底流出,铸印在他的脑海。一连数日,他即兴创作了“我爱我的海湾”、“遥远的小渔村”等十几首渔歌。

苏方泰在音乐创作中不断进步,赞叹、赞美之声经常灌入他的耳朵,他心里却完全没有沾沾自喜的感觉。几十年的磨炼令他增长了许多见识,令他对事物的看法更加理性,目光更加深远。他想,古老的渔歌是千年传承下来古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有人像他一样去发扬光大。从2000年开始,他认真考虑着手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他深入平海镇的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不厌其烦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协调,他的诚恳和执着,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从此,学校开设了教渔歌的课程。

苏方泰只是一个普通渔民,他热爱渔歌是发自他的内心并促使他成为自觉的行动,而他印刷歌本,教渔村的老人、青年和小孩唱渔歌,他筹备开演唱会,他自置乐器等等,都是自己掏腰包啊。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两个字:热爱。他一一承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缘由他还有一个贤内助。

苏方泰的妻子也是高瘦的体形,然而她是个硬朗能干的渔家妇女,还有一手烹饪的好厨艺。近年她和丈夫都不打渔了,在海边搭起一间竹棚饭店,店名叫“海边春”,由她亲自掌勺,供应给游客美味的鱼虾海鲜菜肴。开饭店赚钱还有一个目的,是妻子理解他的渔歌情结,在经费上给予他鼎力支持。妻子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女歌王”,妻子也是唱渔歌的老手,渔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边春”餐馆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镜框,那里有苏方泰近年创作渔歌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获奖证书,还有他教幼儿园小朋友,教小学生和渔民唱歌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很有诗情画意:苏方泰站在渔船上,指挥着渔家大娘大嫂们在唱渔歌。大海一望无际,高天云卷云舒,海风吹动着渔家女身上的围裙,也吹动着苏方泰的长发。明眼人一眼看出,苏方泰沉醉在渔歌里了,也沉醉在一群把渔歌融入生命的人。

其实,苏方泰不是在“作秀”,他沉醉着的愉悦是因为有这许许多多的人们,如此地热爱发源于这方土地的渔歌,他们是这样的不离不弃,要将渔歌传承下去。他明白,这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令渔歌有了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的条件。自己作为热爱渔歌的人,还要努力啊。于是在时光踏入2000年之后,苏方泰和惠州市音协、惠东县文化局、文联等一批文化人联手创作新渔歌,即是不用方言,用普通话演唱的渔歌,几年时间,这些新创作的渔歌,如一阵清新的风吹遍了南粤的乐坛。如:《一对龙虾藏礁洲》、《斗歌》、《我的家乡好风光》、《千年渔歌唱不完》、《渔家乐》、《年轻的海员,你在想什么》、《甜蜜蜜月光下》、《美丽的港湾》、《渔家世代向海洋》等。这些渔歌经“民间歌王”李福泰、“渔歌歌后”张喜英著名歌唱家唐彪等人唱出来之后,歌惊四座,名声鹊起,奖项不断。

2005年,渔歌《我的家乡好风光》,参加广东省艺术花会,荣获银奖。

2006年,渔歌《一对龙虾藏礁洲》,参加象山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荣获三等奖。

2007年,渔歌《斗歌》,参加舟山群岛中国渔歌邀请赛,荣获三等奖。

2008年,渔歌《渔家乐》、《白丝丝》,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荣获金、银奖。

2008年,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牌匾,授予惠东渔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让痴迷渔歌的几十年的苏方泰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平海、港口的渔歌(后统称为惠东渔歌)列入“非遗”对于渔民生存的意义。渔歌就是渔民情感的积淀,千年渔歌就是渔民千年流传的文化和历史,这是祖宗根脉的一部分,谁都不能忘记祖宗。列入“非遗”,是所有关心这一古老文化的人们都值得高兴的大事情。

苏方泰是个永不满足的人,他的心又浮想联翩起来。他想,要把祖宗的根脉传承下来,要追踪溯源,这也就是说,渔歌再怎么创新,原生态的渔歌也不能丢弃。创新渔歌与原生态渔歌同时并存,才能互为借鉴,互相促进,才能让它们作为乐坛上一枝奇葩常开不败,熠熠生辉。

2013年,他开始构思创作一组有气势的组歌——《瓯船年代》。他是渔家之子,清楚几十年前的瓯船就是渔民安身立命的地方。似一弯细细月牙的瓯船,承载着船家四处漂泊,这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渔家自己才能体会。

苏方泰打算分五个部分,去描述渔家解放前的苦难生活以及解放后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改革开放后沧海桑田的变迁。这里包含近20首渔歌,以独唱、轮唱、二重唱等几种形式完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苏方泰一头扎进创作的天地,他的思绪在音乐的符号里游走神驰。他告诉乡亲们,他的又一个梦想即将实现,当五月的轻风吹进双月湾,人们必将又一次听到那温婉抒情优美动听的渔歌。

 

(苏方泰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