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邓贵清:写诗抗癌,活得更精彩
作者:匡湘鄂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12-06 15:42:03
 

 

邓贵清认为,人要有诗意,不一定要会写诗,但一定要读诗。

 

 

《彼岸是谁》收录了100篇散文诗。

 

 

23年前,河源市紫金县一名25岁的青年农民放下割松脂的镰刀,在一片赞美声中踏上去北京的火车。这个青年受中国散文诗学会邀请,参加首届散文诗改稿笔会。因为是县里第一个进北京参加学习班的农民,他得到了莫大的重视。这个青年叫邓贵清。

和别的诗人一样,邓贵清的梦想是出一本自己的诗歌集。可因为一直没钱,这个梦想直到北京之行23年后才实现——— 《彼岸是谁——— 邓贵清散文诗集》于今年10月份出版发行。

日前,《东江时报》记者专访了邓贵清,倾听其与散文诗的“爱恨情长”。

 

人物简介  邓贵清,笔名阿贵、桂青青,男,1966年生于广东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惠州市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河源市紫金县文协会顾问。先后在《大亚湾报》《河源日报》《惠阳日报》任编辑、记者。

 

山沟里走出的农民诗人

穿着不甚合体的西装外套,大眼睛、清瘦、声音沙哑,这是48岁的邓贵清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邓贵清的眼里,家乡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更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读书时期,邓贵清喜欢上读诗、写诗,他在枯燥、繁重的农活中,用诗歌寻找妙趣。

在蓝塘中学读高二那年,他的诗歌第一次变成铅字——— 向惠阳师专学刊投了一篇诗歌 《诗阶》被录用。为此,学校专门开会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他10元钱。第一次投稿成功,让邓贵清尝到了莫大的甜头,他对写诗更加充满激情。

可邓贵清无法改变的是,因为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惠阳师专,而家里实在清贫,他只能中止学业,在家当农民。种地、割松脂,他和家乡世代农民一样,承受着繁重而辛苦的农活,但他写诗的热情丝毫未减。“白天种地很辛苦,晚上还在煤油灯下写诗。”邓贵清成了活脱脱的“农民诗人”。那时,他的作品频频在《南方日报》等报刊发表。

那时,爱写诗的邓贵清身边还有一群同样爱写诗的发烧友。这群爱写诗的青年在村里创办了一个叫做“地平线”的诗社,邓贵清自封社长。“不仅写诗交流,还出报纸,当时诗社反响很大。”邓贵清自豪地说。但因受外界阻力,诗社办了一年左右被取缔。当时诗社出了十来期报纸,诗社成员后来有的出书成了诗人、作家,有的成了媒体从业者。

 

改稿笔会上幸获艾青、丁芒、邹荻帆等著名诗人教诲

诗社被取缔,邓贵清成了没头苍蝇,他不知道自己一腔写诗的热情该如何安放。而迫于经济压力,21岁的他也需要一份谋生的工作。于是,他和其他青年农民一样,来到惠州寻找出路。

邓贵清在惠州信华精机有限公司找了份工,先是做杂工,后做修理工。因为厂里不包住宿,他只好去惠阳师专找老同学借宿。可3个月后,他在同学宿舍睡觉时,被惠阳师专老师发现,他不得不离开。没有栖息地,他只好放弃那份工作,回到家乡再次做农民。

1991年7月,中国散文诗学会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举办首届散文诗改稿笔会,会长柯蓝邀请邓贵清和惠州的散文诗作者阿樱、邓东方前往。邓贵清说,当时他确实没有旅费,但因为他是县里第一个进北京参加学习班的农民,县里很重视,帮他解决了差旅费。见面后,柯蓝笑着对他说:“我还怕你没有旅费来不了呢,来了就要好好珍惜机会,认真听听专家的课。”

在那次改稿笔会上,邓贵清见到了著名诗人艾青、丁芒、邹荻帆等,并聆听了他们的授课,受益良多。北京回来后,他便把自认为比较得意的散文诗集在一起,命名为《彼岸是谁》,准备结集出版,并请柯蓝作序。柯蓝欣然允诺。序言中,柯蓝评价邓贵清的散文诗:“正因为如此情深,他的语言就不是枯燥的说教,他的语言才成了内宇宙的独白。”

1992年下半年,邓贵清受邀来到大亚湾,参与创办《大亚湾报》。自此,他成了一名记者。1996年,他又加入到《惠阳报》(后更名为《惠阳日报》)。对邓贵清来说,媒体工作是他谋生、践行职业道德的一个岗位,而写散文诗则是他与心灵对话的最好途径。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许多以大亚湾变化发展为视角的散文诗,频频在《中国散文诗报》和《中国散文诗杂志》发表。

年轻时候的邓贵清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结婚后,随着3个孩子(其中一对双胞胎)的降临,他一人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人。邓贵清从不掩饰他在经济上的窘迫:“那时,出一本书只要三五千元,我拿不出来,出书只好搁浅。”

 

从死亡边缘重生的抗癌诗人

“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今有阿贵。”邓贵清嗜酒,在他的朋友圈是出了名的,这一点他本人毫不忌讳。就是他的恩师柯蓝,也见识过他发酒疯的场景。

“有一次,我和几个诗友在北京长安街上喝酒闹事,柯老知道后,半夜赶过来大骂一通 ‘我培养的是散文诗人,不是酒鬼’。”邓贵清在《彼岸是谁》(代后记)中回忆。

喝酒能让邓贵清诗情大发,写下绝妙诗句,却也让他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2011年4月的一天,邓贵清饮食无法下咽,去医院一检查,医生给他下了“食道癌中期”的判书,原因与喝酒有关。这个结果给了邓贵清一记当头棒喝,也把他吓得半死。

“当时以为就要死了,顿时发现自己还有好多事还没做,好多心愿未了。”在医院里,邓贵清向妻子交代了后事。当年“五一”劳动节假期,邓贵清在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做了手术,经历了8次化疗。一个月后的“六一”儿童节,他出院了。重生,是邓贵清最大的感慨。他甚至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视为自己的重生日,这天必定给自己过节。

出院后,邓贵清决定尽快完成未了的心愿。一回到家他就买来电脑自学打字、上网。病休一年后,他向领导要求立即上班。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定要出书”。在此前,他已发表过300多篇诗作。2012年开始,他又花了两年时间,重新梳理自己的作品集结成新的《彼岸是谁》,并开始积极地去找经费。去年,他的大儿子考上惠州学院,圆了当年他自己未能上惠阳师专的梦。

今年,邓贵清放弃了一年两次的例行复检,一是因为无法支付高额费用,二是因为他觉得“很自信,能挺过去”。“写诗抗癌,活得更精彩。”邓贵清为自己写下这句诗歌。

今年恰逢惠州市作协扶助作家出版六部著作,邓贵清的《彼岸是谁》散文诗集成功入选。再加上企业和好友的鼎力支持,邓贵清的《彼岸是谁》散文诗集于今年10月成功出版。

 

朋友眼中邓贵清

“他是一个单纯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对人没有敌意,这恰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纯情。他又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这些年来,他确实一直比较穷困,在养家糊口之余,仍坚持写诗,爱着诗歌,很不容易。”

——— 邓贵清的前同事、好友何运平

 

“我和阿贵认识20多年了,阿贵在我眼里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他不论是对生活,还是自己写诗,任何时候都充满自信,这一点很难。他的诗歌特点可用‘古朴、清新、自然’六个字来形容。”

——— 本地诗人阿樱

 

“贵哥很坚强也很乐观,我从没听说过他有这么曲折的人生经历,也不知道他患过癌症。”

——— 惠阳大亚湾紫金商会工作人员钟智永

 

对话邓贵清

“我不怕死,所以不怕癌”

《东江时报》:为什么一定要出这本散文诗集?

邓贵清:一是为了报恩。这几年因为生病,许多人给过我帮助,我出书后送本书给他们,证明我还活着。二是出书后便于认识更多文人,和他们交流,让我忘掉病痛。

《东江时报》:写了近30年散文诗,你最喜欢自己写的哪首诗或者哪一句?

邓贵清:发表过的有300多篇,我都喜欢。如果一定要说哪一首,《彼岸是谁》,还有 《苏东坡与王朝云》系列、《候鸟》、《咖啡新语》等是我最喜欢的。我觉得我写情诗比较在行,我是个多情的人吧。我喜欢唯美的东西,东坡与朝云的爱情故事是唯美的、纯情的。

《东江时报》:这本散文诗集为什么取名《彼岸是谁》?

邓贵清:根据散文诗《彼岸是谁》来命名的。其实最初想过用《走向大亚湾》、《咖啡新语》等散文诗的题目来命名,但我还是喜欢《彼岸是谁》。

《彼岸是谁》是我1988年写的,是最早写的一批诗歌之一,发表于《黄金时代》杂志。那时年轻,写“是谁挥动夕阳,手语如旧”、“彼岸是谁,如云影漂移”、“握长发如毫写春水心事,寄我一季斑斓”等诗句,是感觉冥冥之中有种东西在等候,这个东西不知是人,是物质,还是一种精神?当时也很朦胧。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砺,历经生死,我想,这个“谁”应该就是散文诗吧,我能这样确定!

《彼岸是谁》这本书收录了100篇散文诗,一半是旧作,一半是这几年新作的,大体涉及风光、爱情和人生思考三种题材。大病前所作诗歌大多是风光诗,病后则多是对生命的思考。譬如《烛语》是我26岁时,为妻子20岁生日写的;《候鸟》则是我自己的写照,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候鸟,在寻找春天。

《东江时报》:是什么力量支持你坚持写诗?

邓贵清:完全是一种喜欢吧。外面的世界太繁杂,让我活在诗歌的壳里。

《东江时报》:你怎么看待当今散文诗的价值?

邓贵清:我觉得散文诗是用美的文字表达美的心情,感染别人。我主要是写轻快、精巧的东西,给他人快乐,可以拿来吟咏,因此很多人说我几十年的作品风格都没变。

记得有位散文诗人说过,“散文诗就像橄榄中的核”,它短小精美,回味无穷。虽然当今社会比较浮躁,但诗歌在人的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人要有诗意,不一定要会写诗,但一定要读诗。

《东江时报》:对爱写诗的青少年你有何建议?

邓贵清:当成一种爱好就行,不要走写诗这条路,因为学生时代不知写诗其中之艰辛。

《东江时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邓贵清:抗癌、写诗。如果我能挺过癌症术后这5年,我相信我能活得更久。我不怕死,所以不怕癌。我也希望自己的诗歌集能卖得好,多筹点钱治病,现在看来还不错,许多朋友很支持。

 

 

(原载2014年12月3日《东江时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